若將世界比喻為一款大型 RPG(Role-Playing Game, 角色扮演遊戲),便能重新解構祭拜的意涵。
在這個比喻中,NPC(Non-Player Character)與覺醒玩家(Awakened Player)所代表的玩家層次不同,因此「祭拜」對其意義也大不相同。
二、NPC 權限過低 → 依賴祭拜
NPC 的本質是被編寫好的腳本:
他們僅能依照伺服器中的預設任務與參數運作,無法自由創造或超越規則。
當 NPC 死亡時,其角色權限等同被刪除,失去了任何主動存取更高層資源的能力。
因此,NPC 的死後延續,必須依賴伺服器內的其他角色(家人、後代)透過祭拜程式(ritual-script)來維持。這種情況就像一個低權限的帳號:
無法直接連線至母伺服器,
只能依賴外部使用者定期維護,
才能在遊戲世界裡繼續被「看見」。
在這個意義上,「祭拜」確實也是死者的需求,因為低權限 NPC 死後已失去調用伺服器內資源的能力。
三、覺醒玩家 → 不需祭拜
覺醒玩家則完全不同:
他們明白角色(avatar)只是遊戲內的投影,本體在更高層次上是「玩家」。
當覺醒玩家死亡時,這僅僅是「登出」當前伺服器。
覺醒玩家擁有如同 root / admin 的權限:
可以自由切換伺服器,
備份自身資料,
調用外部多線程資源。
因此,對於覺醒玩家而言,死亡後不需要他人透過「祭拜 API」來維護其存在。祭拜僅僅是伺服器內的一個預設腳本,用來安置權限過低之 NPC ,而非覺醒玩家的需求。
四、祭拜作為「伺服器預設函式」
若從系統層面來看,祭拜只是一個預設函式:
對 NPC:是「延續虛擬編程建模」的方式。失去祭拜,就等於徹底消失於伺服器內取得資源的線程。
對 NPC 死者本身:由於其權限過低,無法調用伺服器內的任何資源,祭拜因此成為一種間接的資源補給,是其存在得以延續的必要條件。
對覺醒玩家:祭拜僅是伺服器內的殘留功能,無法影響真實的玩家層。本體早已登出,不再依賴伺服器維護。
這可比喻為:
NPC = local account:需要定期登入與維護,否則徹底失效。
覺醒玩家 = cloud account:登出後可自由切換,完全不依賴 local server 的存續。
由此可見:
會需要祭拜者:其實就是權限過低的 NPC,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是死者的需求,因為他已無法自行調用資源。
不需要祭拜者:則是穿越至覺醒層次的玩家,能夠直接指向更高維度的跨視界資源,不再依賴伺服器內的預設維護。
換言之,祭拜既是生者的預設模組,也是低權限死者的間接需求;但對覺醒玩家而言,死亡就是自由的登出,祭拜只是留給伺服器內角色的功能,而非其本體的必要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