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語境中,「出國」往往被視為一種身體移動、地理跨越與文化轉換。然而,若從認知編程與虛擬建模的角度審視,所謂「出國」更像是一種編程建模的幻相,大腦在不同的感知參數下,切換至另一套熟悉或陌生的場景模組。此種切換雖然能帶來新鮮感與刺激,但並不必然意味著意識層面的自由與超越。
出國作為編程建模的幻相
在大腦的感知系統中,「國內」與「國外」並非先天存在的實體,而是透過語言、文化符號與經驗記憶建構出來的情境模板(contextual templates)。
1. 模擬場景(Simulated Scene)
國內模式:熟悉的語言、交通規則、食物氣味、社會互動習慣。
國外模式:陌生語言、異文化標誌、不同氣候、異國貨幣。
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一個場景套件(scene package),類似虛擬實境的場景切換。
2. 參數化運作(Parameterized Operation)
「出國」本質上就是將上述參數載入大腦的知覺生成系統,並在感官輸入與記憶庫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對應關係。即使沒有實際跨越國界,只要透過影像、氣味或夢境重現這些特徵,大腦一樣會產生「我出國了」的體驗感。
3. 幻相性(Illusory Nature)
從這個角度看,「出國」只是一種情境編碼的切換,並非絕對真實的存在狀態。它的真實感源於大腦模型的更新,而非物理距離的改變。
天天出國的視界習性化
若一個人因工作或生活需要而天天跨國,這種「國內/國外」的切換將逐漸失去新奇感,變成一種平凡的日常。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此人已經穿越彼身或出離視界:
1. 去特異化(De-specialization)
當場景切換頻繁到不再觸發強烈情緒反應,出國的感知價值會下降,變得與日常生活無異。
2. 仍在世俗無明中運行
雖然「國界」的情緒意義被削弱,但大腦依舊在相同的自我中心框架(self-referential framework)中解讀這些場景。場景變化雖小事化無,但其本質仍是世俗無明的循環。
-穿越彼身與出離視界的根本差異
1. 彼身(Embodied Self-Model)
指大腦對「我是誰」與「我在何處」的持續建構。這是意識的基本參數空間,包含身份、角色、時空座標等設定。
2. 穿越彼身(Transcending the Self-Model)
是指跳脫對「自我」的固有定位,不再將「國內/國外」或「身份/地位」作為自我定義的基礎。
3. 出離視界(Transcending the Perceptual Field)
超越的不僅是自我定位,更包括對整個感知場景的執著。當一個人明白「所有場景皆為編程建模」,便不再把場景切換視為真正的變化,而能在任一場景中保持覺知與自由。
4. 對比實例
天天出國但未出離視界:只是熟悉了場景轉換的規則,但依舊以「我在哪裡」作為判斷基準。
出離視界者:看到「國內」與「國外」只是參數設定的不同,本質上皆如夢境投影,不構成真實自我的依附。
「出國」在意識層面上是場景參數的切換,而非意識的解脫。
即使天天跨越國界,如果仍將場景變化視為自我價值或身份定位的依據,依然困於世俗無明的運行邏輯中。
真正的出離視界,不在於移動身體,而在於超越一切場景編程的束縛,看穿所有視界皆為虛擬編程,唯有覺知常住,方能不受境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