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免使用一次性的物品,例如使用布衛生棉、不使用旅店的盥洗用品、外出準備環保餐具,以備不時之需。二、愛惜現有的東西,用不到的捐給有需要的機構、義賣或換物;無法使用的做好分類回收。三、想買東西優先考慮二手,或者多思考一下是想要還是需要(這超難)。四、支持有環保理念的店家或產品,用消費投票,例如廠商在環保永續的成績作為選購主要依據之一;農產品優先考慮有機或友善;電器燈具優先考慮節能標準;選購友善環境的盥洗用品、清潔洗劑,如天然洗碗精、洗衣精、洗髮精。五、網購跟賣家說明可以接受二手包材。六、使用手機載具,跟店家說不需要列印消費明細與信用卡簽單(有些店家可以不印出來)。七、衛生紙盡量減省使用,避免一次抽好幾張,擦一下就丟掉,可以先抽一張甚至撕一半,用了不夠再抽下一張。八、外出主要搭乘大眾運輸,這在市區比較容易,在郊區有難度......。九、維持健康的身體,減少使用醫療資源(這個還在努力)十、蔬食為主的飲食。當看到友善環境的產品價格比較高的時候,一方面,會想這與一般產品的價差顯示出的是「被外部化的成本」,友善環境的產品只是呈現原本產品應該有的價格,而看似比較便宜的產品則是把應該自我負擔的環境成本釋放出來,讓某部份或所有的人/生物/環境一同承受,例如造成勞力剝削、環境污染等議題。另一方面,會想這跟產業規模有關,規模不大成本就高,但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支持,規模發展能降低成本,所以用消費投票非常重要。如果能夠養成謹慎選購、精準消費的習慣,既能省錢又愛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