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那個時代有漱口、針灸的治蛀牙醫療手法。
<<祭妹文>> (寫於1767年)
作者:袁枚(1716年—1797年, 所以寫作時五十一歲)
....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髮禿,暗裡自知。....
這個「齒危」,推估應該就是牙周病。
馬偕(1844-1901)「拔牙宣教」,據他自己統計,在臺30年間,他拔了2萬1000顆牙以上。這個拔牙就不限牙周病,但可推估古人各種牙齒病痛並非罕見。
製糖產業目前可回推到紀元前五世紀。
只論台灣的話,根據台糖的資料,荷蘭人於1624年佔領台灣後,從巴達維亞城日記中,提到「蕭壠社產甘蔗」,(蕭壠社為今台南佳里一帶)便可知當地的原住民,也就是平埔族人已經開始懂得種植與利用甘蔗。但當時的原住民生活還是以狩獵為主,並不需要高度商業貿易,因此精緻「糖」的技術,並沒有像漢人運用的相當純熟與廣泛。
在荷治時期,當荷蘭人得知臺灣的氣候及土地適宜種甘蔗,便雀躍不已,像這樣的高經濟作物,使他們看見了「商機」,便決定大撈一筆!於是積極獎勵蔗農種植甘蔗來製糖,也改良了技術,促使糖類產量大增,讓其作為主要出口商品,輸出至日本、波斯、巴達維亞等地進行貿易。
古代和原始部落應該是兩個概念。
古代人平均壽命較短,各種現代人常見慢性病就相對少一些。
另外,牙刷、牙膏古人也是有的,可自行搜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