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四)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經文意思是說生養孩子,如果只是給他吃,給他穿,而沒有教育他,這是父母的過失。孩子上學後,老師如果不嚴格督促管教,就是犯了懶惰的過失。這兩句經文是告訴我們,要教好孩子,必須父母與老師雙方配合,加強家庭和學校教育,共同努力,才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父母和老師雙方都要盡責任,缺一不可。
為了讓各位學生更容易明白「養不教,父之過」的意思,現在就來講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小孩子,名叫小明,他本來是個好孩子,但有一次,他在學校看見同學有一個漂亮的硯台,於是偷偷的佔為己有,拿回家去,母親看見了,問他硯台那裡來的,他說是向同學拿的,母親聽了,不但不責備,反而誇獎他技術高明,偷了東西卻沒有讓人發現,還教他下一次再拿。小明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加上受了母親的鼓勵,就大膽的偷了起來,
剛開始只是拿一些小東西,慢慢長大後,他就去搶官庫,後來失風被捕,他才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當他被判重刑的時候,心裡非常怨恨,恨父母親沒有教他辨別是非,後來母親來探監,他藉口要對母親說悄悄話。竟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
母親痛得很,問他:「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這樣對我?」小明說:「你愛我的方法不對,變成了溺愛,使我不明是非善惡,如今害我落到這種下場,都是您沒有教我的結果。」母親聽了,覺得很慚愧,由於自己的無知,害了親生兒子,心裡難過極了,可是後悔已經太晚。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孩子是必須教育才會成材,不教,而使他變成不良少年,父母要負大半的責任,所以愛孩子的正確方法,就是教育他,引導他走正路,使他成為正人君子。
孩子到了六、七歲,一定要送他去讀書,學習禮儀。古人說:「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富不讀書,縱有黃金,身不貴。貧能守己,雖無榮耀,也增光。」可見讀書懂道理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老師不認真教學,就是犯了怠惰的罪過。
以前 雪公太老師曾說:「老師是增長學生慧命的,如果沒有盡心盡力教導學生,就是斷學生的慧命,這種罪過很大,死後一定下十九層地獄。」這一番話可作為天下老師們的警戒。
學人在歷史故事中,也曾看過不少認真教學,造就不少人才,而自己的兒子也接連考中進士的事一例。相反的,不認真教書的老師,他的兒子也少有成就,這都是因果報應,身為老師的人,不可不謹慎啊!
上面四句經文,主要是想造成一種「內有賢父兄,外有賢師友」的好環境,像這樣如果子弟還不成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養不教,父之過」是否已過時和造就怪獸家長?
2016.01.12
題目
有人認為,「養不教,父之過」這種傳統觀念不但已經過時,更是造就怪獸家長的原因,你同意嗎?
資料一
沙田一家大型玩具店,昨發生「賊小孩」偷玩具疑雲!五名四至九歲男女童跟隨父母進入玩具店後,疑趁他們轉往附近商店購物,「無王管」擅自取去多款玩具在店外玩耍,被女經理發現報警。警員到場截查五名小孩,並警告十名疏忽看管子女的父母,將案件列作誤會處理。
昨日是學校聖誕及元旦假期,不少孩子隨父母前往沙田新城市廣場一家大型玩具店,選購玩具或在內玩耍。昨午約四時,四名九歲女孩和一名四歲男孩隨家長入店後,十名父母疑轉往附近商店購物,獨留子女在玩具店,結果惹來大麻煩。
目擊者稱,有女孩帶頭從店內取走多款玩具,包括日本卡通片《星光少女》系列玩具,以及水槍、小玩具車等,在店外拆開玩耍。女經理約十五分鐘後發現五人沒有成人陪同,懷疑偷竊,要求出示收據,眾童搖頭後,她即搜查各人背囊。此時,有女孩聲稱玩具是從附近文具店購得,女經理指責她講大話並報警。約十分鐘後,三名警員趕至向女經理、保安員及五名小孩了解。不久,眾小孩的父母折返道歉,並即時付款。警員對疏忽看管子女的父母口頭警告,又向孩子解釋不可以偷竊後了事。
摘自《星島日報》2015年12月30日A09
資料二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摘自《三字經》
資料三
「怪獸家長」、「虎媽」等形容現今家長的管教模式詞語近年迅速冒起,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學者積極研究家長在子女的學習和成長上扮演的角色。
結果發現,假如家長將自我價值建基於子女的學習表現,他們會較緊張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並會對子女施加更多壓力。比較二百多對美國白人、黑人及上海家長後,發現中國家長較美國家長更易傾向視子女的學習表現為其個人的成績表。她認為,可能由於受「養不教,父之過」的傳統思想影響,導致較多中國家長採用操控式的管教方法。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12月29日F01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養不教,父之過」是否過時?如何定義過時?
‧「養不教,父之過」與怪獸家長的行為有何關係?
‧孩子的教育應從何而來?
論點參考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伍斐然
與西方文化相比,大中華文化下父母更易將個人價值建立在孩子的表現上,即視孩子為自己的「成績表」,她估計與中國「養不教,父之過」的傳統觀念有關。
專欄作家 郭澤恩
中國傳統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內有名句「養不教、父之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應鼓勵小孩學習為自己的決定及行為負責,明確地給予勸導、獎勵及懲罰外,也須要讓小孩看見具體的示範,使他們有認同和模仿對象。適當的放手,讓小孩親身嘗試和累積經驗,能激發他們實踐的動力和提高自主能力,使他們將來有能力承擔更多責任,及願意自發行事。
香港家庭及事業發展服務訓練總監 司徒漢明
不排除小孩因貪玩和互相「壯膽」下偷竊,父母應灌輸「價值教育」,讓子女明辨是非。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不認為「養不教,父之過」這種傳統觀念已經過時,更不認同這是造就怪獸家長的原因。首先,雖說現今的孩子有足夠的機會去接受教育,然而如果父母沒有足夠的管教,小朋友仍有機會犯事,如資料一的小朋友正正是父母疏忽照顧,而令他們因貪玩和互相「壯膽」下行事,因此父母灌輸「價值教育」,讓子女明辨是非仍是十分重要。其次,「養不教,父之過」不一定是造就怪獸家長的原因,因為不少外國的家長,雖然沒有接受過「養不教,父之過」這種觀念影響,但仍會過度控制和管教孩子,這正正是一個反證,去證明「養不教,父之過」並不一定是造就怪獸家長的原因。
乙同學
我認同「養不教,父之過」這種傳統觀念不但已經過時,更是造就怪獸家長的原因。首先,「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說話出自《三字經》,在《三字經》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不是每一個小孩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基本上,父母就是他們唯一的學習對象。但現今社會,每個小孩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這種觀念已經過時。而且,與外國對比,中國家長往往受這種觀念影響,父母視孩子為自己的「成績表」,因而產了過度控制,成為了怪獸家長而不自知。
文:Ryan
為了能上好學校拿到好文憑而訓練學生成為考試機器而已。
你還想要教育做什麼?
品德教育?
現在老師是如何我不知,以前年代的老師,有些老師自己品德根本就是問題一堆!
不要說普通人,根本是爛人! 霸道到極點!
這種老師自己品德都不及格了還想教別人品德?
不過這10幾年來,聽說已經變成家長在霸道了。
(以前有個說法,有三種職業的人不要嫁娶,
一個是黑社會,可以理解。
一個是演藝圈的,說是黃賭毒,也可以理解。
另一個就是老師! 為什麼?
因為管學生管習慣了,不習慣被管,變成霸道脾氣。
參考就好不用認真。
不過我自己有親戚剛好如此,因為人高馬大聲音宏亮,所以長期當訓導主任,
之後出來做生意,無論跟誰做都不合,因為他會要求別人都要聽他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