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 典故一般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之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餓昏,介子推割股(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他吃,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到,其臣擅自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槐樹被燒死。重耳難過至極,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之推。[1]盧象有《寒食》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實際節日這三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但晚飯仍然有不生火做飯的習俗,一般晚飯會喝開水,而不是平時喝的各種麵湯。演變寒食在曹操當政時期一度受到禁止,違規者會受到處罰,避免老人與幼童因不喫熟食生病,他說伍子胥自溺,吳國人也沒有跟著跳河,豈有晉人為介之推而寒食的道理。南梁《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寒食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稱為「野祭」,後編入《大唐開元禮》中成為御定禮制。據敦煌文獻「進奏院狀」載,晚唐時沙州赴京請旌節者稱:「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開。」即寒食清明休4天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92%E9%A3%9F%E8%8A%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