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我認為不太精準,懦弱逃避,人或多或少都有,比方說,明明自己不太認同,但身邊絕大多數人意見與自己相反的時候,可能是上課的時候,可能是與許多主管開會的時候,尤其是重視齊頭式平等的社會環境,輿論通常是一面倒,意見不同的不敢出聲,又或者是遇到問題選擇不去面對或忽略。如果說只定義在生活方式,請問以哪個時代的生活方式為準呢?佛法對苦的定義,不是否定世間的樂,當我們想追逐樂的時候,即是意識中感到苦的一種反射,只是自己沒有察覺罷了,如不覺得苦,何必追求樂與正向呢?苦與樂是相對存在的,世間無苦,就不會有樂。佛陀出家探尋真理的動機,在尋求徹底解決眾生苦迫的方法,他不是為自己,皇宮裡吃好穿好有歌舞伎樂,請問這是懦弱逃避?又,琉璃王率領大軍前往攻打他的故國,佛陀在中途一棵枯樹下坐,等待琉璃王,琉璃王覺得奇怪,問佛陀為何坐在沒有樹葉的樹下?太陽這麼大,沒有樹葉怎麼遮蔭呢?佛陀回答說,族親的庇護,勝過世間種種蔭涼。琉璃王受感動而退兵,佛陀三次隻身擋道,琉璃王痛恨釋種,佛陀也是釋種,琉璃王難道沒有殺他的可能?請問他是懦弱逃避?不能否認,有部分學佛者,不論在家或出家,他們本身是消極與厭世的,入了佛教還是那樣的消極與厭世,但不能以偏概全,這用到哪裡都不精準,有些人沒有接觸佛教,是一般人,這些人整天無所事事,不與人群接觸,不能說其他所有人都跟這些人一樣消極厭世,這是荒謬的說法。學佛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僧團最主要的目的是住持佛法,有些事出家人的形象可以做,不適合在家人做,有些事在家人的形象可以做,不適合出家人做,彼此各司其職,相互尊重。另外,消極與厭世,比起那些整天想著如何爭奪資源,為了自己享受不惜傷害與壓迫他人,和這些人相比,我們能說消極和厭世不好嗎?端看自己用什麼角度看,有相對的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
Devin1927 wrote:你這說法,跟你的影...(恕刪) 自己尋找貴友吧 或書本自己分別 沒智慧會找到差的修行教導可以居士傳承我的重點是佛教不算完全真正面對生命 一定有[逃]的念頭 但不一定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