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1727年《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是以「力居樓」這類似「Likuro、Likulau」發音的名詞來指土官所戴的「帽」,而同時又以「褚買」這類似「Tumei」發音的名詞來指土官所穿的「衣」(#185),文中的意思就是「戴豹皮帽、穿熊皮衣」。
因此,1747年《重修台灣府志》沿用1727年《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內容而稱「熊皮非土官不敢服」,並不像是誤寫。
由於「力居樓」與「褚買」同時出現於同一篇文(註12),清文獻把雲豹皮「誤寫」為熊皮的機率並不高
反而是「日領期認為清文獻誤寫」這件事,很可能才是衍生「雲豹皮衣」的問題所在!
這很可能也是導致日本政府把排灣族「穿雲豹皮衣」這個並非正確的主觀認知推廣至各博覽會
來說 Leopardus brachyurus (所謂雲豹)吧,我從來沒見過這種生物的活體,我在蘇澳購買2張這個物種的豹皮樣本,在恆春取得一件較新的樣本,三件樣本的頭部都比Wolf先生圖畫中的雲豹來的小,它們都有短尾特徵 ,恆春這個樣本尚未被分離(意指還算完整豹皮),所以頭小短尾的特徵可以很明顯的和 L.macrocelis 區分出來,在這些樣本上半身黃褐色斑色的部分,從恆春取得這件比蘇澳這二件來的淡,底部白色部分是淨白色的。
背上的線條沒那麼寬,而且不規則的的連接在一起,它的臉部比較窄而且有分明的線條,尾部顯得窄小並帶有數個環斑,耳背全黑在下方帶有一白點,鬍鬚有黑有白。 只有恆春這個樣本豹皮有腿部,顯然腳看起來比較小。腳這邊也有許多明顯的小斑點。
>>>>>>>>>>>>>>>>>>>>>>>>>>>>>>>>>>>>>>>>>>
關於內容我想要提出質疑
1. 斯文豪說只有恆春這件毛皮是完整的,那其他2件的皮毛的尾巴長度是要如何量測,它的相對短尾是如 何認定。
2.雲豹敘述的內容似乎指的是石虎? 在恆春取得的豹皮比蘇澳這兩張還來的淡(有研究石虎的人都知道的確石虎的毛色是有分別的,南部石虎是比北部石虎顏色來的淡),臉部有分明的線條,尾部有數個環斑,腳部有明顯的小點,背部有線條不規則的連接,最重要的特徵是耳朵的特徵,耳背黑色帶一白點,甚至連體長也都符合石虎特徵。
3.如果能取得斯文豪當初帶回英國博物館的那三張豹皮圖像,便可以做比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