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這樣的國家嗎? 哪些白痴博碩士學者搞出來的政策?
隨便舉幾個它的弊端:
1. 中低層技術人才斷層,我都大學生,碩士博士了當然要坐辦公室啊,下工廠當黑手,學技術,免談。
2. 連不應該不適合讀大學的小孩都趕鴨子上大學了,家庭收入減少,負擔加大,只好縮減消費,無法刺激經濟,現在最可悲的最可憐還洋洋得意的混蛋小確幸就是這麼來的。
3. 我在讀台北工專五專電機科的時候,大家都恨不得趕快畢業當完兵投入職場開始賺錢改善家庭環境,
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畢業生,怕畢業就失業而延畢,考碩士,碩士拿到了還是怕失業,繼續考博,
國家青年勞動力的投入,整整晚了好多年,國家整體生產力怎麼上來?家庭經濟怎麼好?
4. 政府迷信學歷,從「你等會兒」以降到馬天真,政府都是博碩士把持,政策和教育也以博碩士的窄視野去架構,
不是我瞧不起博碩士, 而是博碩士花了太多精神和時間在念書,做很窄的學問,在那個窄知識領域他們或許不差,
但社會歷練經歷不足就管起眾人千絲萬縷之事,能管好嗎? 我經歷了三十年殘酷的商場競爭,即使在大陸不擇手段的叢林中,我依然做到行業第一,我敢說五專學歷的我治理能力比大部分的政府博碩士都好,但一個五專學歷的人進到政府中,大概只能當工友吧。
5. 大學本應該是高等教育,教育體系裡面的金字塔頂端,它必須有廣大的中低階教育為基石,
結果現在金字塔倒過來了,你說這個塔還能不倒?
台灣一流人才都是讀電機電子與醫學系,再來是商學與理工,
會搞到要從政當政客,大多可以說是"人撿剩"的,
或許這跟以前的大環境有關,
只是早期有從大陸撤逃來的人才可以撐著,本土化後才發現,這些人雖然本土但一點也不"菁英",
而這些人卻要主導台灣的人民福祉,政治資源與未來國家走向,
本來以為只有台灣40歲以上政客素質差,
教改大學普及後,雖然願意搞政治的大學生變多,但素質差異天壤之別,
以活動主導者會襲胸或是最近退牛奶之類的表現,但這些人可能會是下一代的政治"菁英",
台灣整體基礎算穩固,應該不會倒,只是台灣要更好,還要等很久 !!
真的很省 wrote:
我看到的是貧富差距...(恕刪)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何以致之?
當年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拚命深耕台灣的工業, 做的是100%出口,西方聖誕檔期是超級大旺季,
4-7月出貨旺季需要加班趕工,當老闆的求爺爺告奶奶出比法令還高許多的加班費請員工配合晚上加個3-4小時班,
把貨趕出來如期交貨穩住明年訂單或者敢多接點訂單,許多員工不願意,說我要去喝酒唱卡拉OK,少賺點錢不可以嗎?
中低層員工本來就不好找,外勞也限制嚴格申請不到,淡忘季明顯,即使備足旺季人力,淡季就虧慘了,
原來的純工業區被人違法陸陸續續建起了工業住宅,政府為了選票加上地方民代護航做靠山也不敢管,
然後新住戶開始不斷檢舉老工廠的機器噪音,晚上和清早不能開工,乞丐趕廟公,
逼得我只好把工廠重心遷移到大陸,一家人離鄉背井在討厭的對岸重新拼搏改攻大陸市場100%內銷,
勞力問題解決,也沒有非法工業區居住鄰居來抗議不讓工廠開工,五年之內公司業績成長了超過台灣工廠10倍,
我也靠大陸內銷市場的發展成了貧富差距中的另一端,後來大陸工廠的平均員工收入比台灣年年虧損的工廠還高,
如果不是活不了,誰願意離鄉背井到一個你厭惡的社會和體制去生活奮鬥求生路?
整體的社會向上了,不論貧和富都可以往上提升,貧到小康,小康到小富,小富到大富,大富到巨富,
即使貧富差距加大,也不會那麼嚴重和迅速,現在台灣的問題是往兩端走,貧的比以前更貧,
富的比以前更富,錯誤政策以及政商勾結掠奪多數窮人本就少的可憐的資源(譬如炒房地產),政府失能絕對是最大原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