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会社員 wrote:
「後」,日文讀「GO」;「后」,日文讀「GOU」 (恕刪)
以「后」代「後」在日本人戰前的手寫文字裡就很流行,即使有問題也不是新產生的。
以日語讀音不同來詰難完全沒道理,本來同一個字在日語裡的讀音就非常複雜多變。
叶不是和製漢字而是固有漢字。「叶韻」的叶讀如協,在中國的某些吳方言中與葉、業同音,以叶代葉或業屬於地區性的同音假借(類似閩廣以什代雜)。中國的簡體標準是扶正了以叶代葉的俗字寫法。
moriarty1 wrote:
以發代髪就是假借啊。
就像篆字裡云(雲的本字)就是象形,不知所云的云就是假借。
裘皮的裘本來寫作求,是假借。麥子的麥和來去的來原本是一個字,也是假借......
同音假借的例子在古文裡太多了。
對技術性的問題不要無限上綱,否則我說大陸的簡體字特別古意盎然邏輯上也沒問題。
moriarty1 wrote:
以發代髪就是假借啊。...(恕刪)
台北会社員 wrote:
東亞漢字國家的出版物也沒把這些...(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