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為什麼登革熱疫情,總是出現在南部???


靠邊停 wrote:
「登革熱,它是個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傳染病。」為什麼這樣說?每年到了夏季總是會在電視新聞上聽到這個名字,所以在台灣幾乎每個人多少都曾聽過它,但事實上了解登革熱致病原因的人卻不多,不信我們來做個小測驗,比如說:你知道登革熱有分哪幾型嗎?登革熱的傳染途徑是什麼?是空氣傳染還是接觸傳染?登革熱的致命性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目前登革熱病例多半出現在南部縣市?中北部不會有登革熱發生? 不知道答案沒有關係,以下將為您一一解答;在這悶熱的夏日午後,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一下這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吧。
最近南部地區的連日大雨,雖然解除了今夏南部各縣市的缺水危機,但卻也剛好給了蚊蟲一個良好的繁殖機會,讓蠢蠢欲動的登革熱又再次瀕臨流行爆發。本月(8月)在高雄市新增2起本土出血型登革熱病例,其中一例為今年第一起死亡病例;累計今年台灣地區共通報登革熱病例有878例,光就最近一周(8/12-8/18)即新增174例本土病例,而去年(102)全國總通報病例僅為860病例,看來今年南部地區的登革熱似乎有山雨欲來之勢。
要了解登革熱,其實有一點點小複雜,因為目前存在有兩種論述。首先是一般較普遍、傳統的描述:它是一種病毒,依其抗原特性分為四典型:I、II、III、IV型,人分別感染這四型登革熱,死亡率極低(不超過1%),症狀如重感冒,會有發燒、關節肌肉疼痛及發疹等症狀,病程為期約一週,痊癒後會對該型登革熱產生抗體並有免疫作用。說到這裡,想必各位心裡正想著”可以對某一型典型登革熱免疫是件好事啊”而高興時,其實真正的危險才要開始。當人得過一典型登革熱痊癒後,再得其他一或多型登革熱時,就會引發另一急性登革熱,現稱出血登革熱(或稱登革出血熱),若無及時妥善治療,其死亡率會驟升至15~50%,其特徵為身體會有出血現象(如流鼻血、牙齦出血、血便及腸胃道出血等),以及出血所引發之休克反應或器官衰竭。但近年由於新的病例、研究方法、統計分析等的加入,國際間與國內研究亦發現有零星的首得登革熱患者即發生出血登革熱的病例,所以目前有另一派的專家推測,登革熱病毒雖分為四型,但為病毒變異極快,毒性增加所致。但不管專家怎麼說,可以確定的是:二次感染登革熱者得到出血登革熱的機率是明顯增加的;慢性病患者感染登革熱會有較高的比例出現出血登革熱症狀。
近日世界各國因非洲多國的高傳染性及高致死率的伊波拉病毒疫情爆發而紛紛進入高度警戒狀態,然所幸登革熱病毒並不會經由人傳人,或空氣及接觸而傳染,它只會經由斑蚊屬的蚊子叮咬來傳播,其中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為主要病媒,並以埃及斑蚊為最重要傳病者,其原因與兩種斑蚊之吸血習性有關:白線斑蚊吸血時,通常比較喜歡一次吸足,所以無形中便會降低登革熱病毒的擴散機會,而埃及斑蚊則生性敏感,常會造成多次叮咬吸血,因此會讓叮咬不同寄主機會增加,而會造成病毒擴散之機會,換句話說,也就是使人得到出血登革熱的機率增加。
在台灣上述二種病媒蚊都有分布,但目前埃及斑蚊多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地區(北廻歸線附近),推測原因有兩個,其一埃及斑蚊較不適應低溫,所以無法形成有效傳染的族群數量,再者跟斑蚊的種間競爭有關,因此造成埃及斑蚊在中北部地區數量稀少的緣故。這也就是目前為什麼國內本土型出血登革熱多集中在南部地區的主要原因。那這麼說來中北部地區就不用擔心登革熱了嗎?如果我們心裡真的這樣想,那就錯了,其實台北市曾在1995、1998、1999、2001、2002及2008年都曾發生過多起第I型登革熱病例,而且每年都有境外移入病例通報(今年迄今已有28病例),而如今又有高鐵運輸便利,大幅縮短南北交通時間,北高兩市已成一日生活圈,不論觀光或是搬遷的人口流動都較以往更為增加與頻繁,所以日後在台北遇到登革熱的機率勢必會慢慢的增加,因此居住在中北部的人們從現在開始也應該要注意登革熱的防範了,別讓任一型的登革熱上身才好,不是嗎



我...終於看完了~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642775/?fbclid=IwAR2_iZf01i82qhp25ea6U0lENjlgHtAf9X1Lsq5DkQFoIXSONxEouAGffng

連結點
google翻譯

期刊列表 臨床應用血栓止血 第 27 節;2021 年 1 月至 12 月 PMC8642775
作為一個圖書館,NLM 提供科學文獻的訪問。包含在 NLM 資料庫中並不意味著 NLM
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認可或同意其內容。
了解更多: PMC 免責聲明 | PMC版權聲明
血栓的標誌
臨床應用血栓止血。2021年1月-12月;27:10760296211047229。
2021 年 9 月 30 日線上發布 。doi: 10.1177/10760296211047229
PMCID:PMC8642775
電話號碼:34590500



接種 COVID-19 疫苗後發生登革熱:可能發生,也可能被忽視
安努艾克巴雍1和 Viroj Wiwanitkit 2、3
作者資訊 文章註釋 版權和許可資訊 PMC 免責聲明
尊敬的編輯,建議接種 COVID-19 疫苗作為 COVID-19 的一級預防。有關新型 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和不良反應的數據非常重要

在幾種不良反應中,一些疫苗接種者可能會出現血小板減少症,並提出了免疫病理機制。
1患有疫苗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症的疫苗接種者可能會出現瘀點和出血問題。儘管如此,可能還有其他醫療問題導致
COVID-19 疫苗接種者出現血小板減少症。

一名 38 歲女性在接受病毒載體 COVID-19 疫苗 2 天後就診。她出現肌肉痛、發燒和皮疹,並前往醫療中心就診。
生命徵像如下:體溫38.5℃,血壓120/80毫米汞柱,脈搏85次/分鐘,呼吸頻率16次/分鐘。診斷檢查顯示血小板計數減少(80 × 10 3/μL)。
病例首先懷疑可能是疫苗不良反應。然而,沒有凝血譜異常。由於該地區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常見的熱帶國家,因此對病毒性出血性疾病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
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測證實登革熱病毒感染(登革熱NS1Ag+ve)呈現陽性結果。該病例的最終診斷是登革熱。患者接受標準液體補充療法。她的所有臨床問題,

包括皮疹,都在 1 週內消失。

這是一起登革出血熱病例,患者剛接種了 2 天的 COVID-19 疫苗。這是當前全球大規模疫苗接種期間任何熱帶國家都可能發生的情況。
有必要認識到地方性出血熱可能會導致 COVID-19 疫苗接種者出現血小板減少症。這一臨床問題可能會被誤診為疫苗的不良事件。COVID-19
疫苗接種後發燒和地方性熱帶病同時出現是當今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本病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業者在處理疫苗接種後血小板減少問題時應該意識到這種情況。

去:
註腳
利益衝突聲明:作者聲明與本文的研究、作者身份和/或出版之間不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

資助:作者沒有獲得本文的研究、作者身份和/或出版的任何經濟支持。

ORCID iD: Amnuay Kebayoon https://orcid.org/0000-0002-1976-2393

去:
參考
1. Welsh KJ、Baumblatt J、Chege W、Goud R、Nair N。向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VAERS) 報告的接受
mRNA COVID-19 疫苗後出現的血小板減少症,包括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疫苗。2021 年;39(25):3329-3332。
[ PMC 免費文章] [ PubMed ] [ Google Scholar ]
2. Asawapaithulsert P、Pisutsan P、Matsee W、Asawapaithulsert P、Pisutsan P、Matsee W。COVID -19 疫苗
接種後發熱與地方性熱帶病的同時發生:全球推廣 COVID-19 疫苗接種期間臨床醫生面臨的挑戰。旅遊醫學雜誌。
2021:塔布109。doi:10.1093/jtm/taab109。印刷前在線。[ PMC 免費文章] [ PubMed ] [ CrossRef ] [ Google Scholar ]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