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 sky wrote:
企鵝大 如果你有看我...(恕刪)
我們算一筆收益的帳,這樣的:我們華人(我是大陸人)用的漢字和英語天生不一樣,漢字文化圈內的中日韓台,學英語都很不容易,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從多少年開始學呢?以大陸爲例,過去是初中開始學,現在已經從小學開始了,就算按照初中來說,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一共10年,我們花了10年的功夫去學英語,可是我們效果如何呢?
nothing,nothing at all,現在有多少大陸人,臺灣人和韓國人日本人與英語國家的人對話困難?不計其數。而我們花了10年的時間,學什麼不好呢?如果我們花了10年的事件去學機械,設計,程式,哪怕是音樂,美術,效果要好上太多
我不是反對學英語,我是反對做很多低效而無用的功
至於您說的新加坡問題,臺灣那一點比不上新加坡,原因:馬六甲海峽

從圖上可以明顯看出來,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東南-西北走向。馬六甲海峽地處太平洋、印度洋的交界處,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亞洲與大洋州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連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尼。而其雖然有805公裏長,馬六甲海峽南部出口,一條在新加坡南部水域的水道只有2.8公裏寬
連日本也不得不依賴馬六甲海峽,這是天生的。多少人依賴着馬六甲吃飯?而新加坡人口不多,也就幾百萬而已,一個鏈接太平洋印度洋的港口,加上亞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養活幾百萬人是問題嗎?當然不是。
領導人也是一方面,李光耀此人甚爲精明,在經濟上依賴大陸,大談大陸的好處,而在政治和軍事上全面倒向西方。
而新加坡人在獨立後碰到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越南戰爭,越南戰爭期間,美國人的基地就在新加坡,其實朝鮮戰爭期間,美國人的基地在日本,任何國家在起步的時候都非常艱難,資金匱乏讓你幾乎什麼都做不成。
你舉的例子不恰當,韓國才是臺灣發展的方向(我知道臺灣人不喜歡韓國人)。不管臺灣人努力不努力,總不可能把國家搬到馬六甲去。
我有一個想法不知道當說不當說,就是小國的經濟旺盛,往往和大國息息相關,二戰之前的德國受益於過剩的英美資本,二戰之後的日本,受益於朝鮮戰爭,新加坡受益於越南戰爭,而韓國和臺灣,受益於日本崛起後的雁羣模式,香港受益於中國大陸,蘇聯解體後,前蘇聯控制下的東歐,例如波蘭捷克等國,受益於和西歐的整合,其實哪怕像中國大陸這種塊頭,在80年代時期,也受益於西方的資本,當年爲了投靠西方,還不得不和越南打了一仗。
其實想想過去的香港是如何崛起得,當年外國經濟封鎖大陸,實際上自從中共建國以後,要拿下香港,不費吹灰之力,之所以沒有打仗,留下香港是爲了和西方有所經濟交流,中國買賣任何東西給西方,都必須經過香港的中介公司,香港的錢太好賺了,從西方買1000元的電視,轉手賣給大陸2000,就掙了1000,不富也難啊。
實際上新加坡已經開始下滑了,新加坡獲益與貿易,它的過去的傳統產業,例如電子類,基本上越來越衰落,新加坡投入了很多資金給生物製藥,迄今爲止還沒有受到很好的效果,新加坡和大陸一樣,其執政的合法性實際上是靠GDP,經濟不行了,執政黨就岌岌可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票給反對黨,臺灣的政治制度比新加坡優,不要連這個自信都沒有了,新加坡的問題以後比臺灣多的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