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oyg2001 wrote:
若飛機飛行速度2馬赫,飛彈要往後射,想必飛彈點燃的瞬間初速要大於2馬赫以上才有可能往後飛出去吧
...(恕刪)
應該不用吧!發射飛彈不會是在掛架上就點火,是釋放後懸空才點火。
如果飛彈是反著掛,釋放後因為只剩下慣性往後跑(以飛彈的角度來看),空氣阻力會讓它減速,慢慢遠離飛機,點燃後燃器後就會開始往前飛(這是以飛彈的角度來看,相對於飛機是往後),遲早會加速到兩馬赫。
就像你開車時學電影拿條手帕在窗外,然後放掉,手帕一定是往後飄,不會往前飛。
而且你是要打後面的敵人,速度根本用不到兩馬赫,搞不好你飛彈懸空,對地速度為零,敵機自已用兩馬赫撞上來也不一定。
不過有個問題是,反著掛的空氣力學一定很糟糕。不但破壞飛機的氣動外型,釋放後還沒點火前,彈體應該會開始亂飄,一點火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打中自己飛機屁股嗎)。
請先多google一下.........
AIM-9X
http://www.twbbs.net.tw/1827332.html
AIM-9X是「響尾蛇」飛彈系列中的最新改良型。這種新型飛彈與「響尾蛇」的其他任何型號都不相同,它彈身細長,沒有彈翼,只有4個很小的矩形短翼。
AIM-9X採用雷錫恩公司和休斯公司研製的先進焦平面陣列導引頭,具有很強的抗紅外線干擾能力和良好的在雜波條件下的目標採集能力,其離軸發射角大於90度。
該彈裝有推力矢量控制系統,因此,它的機動飛行能力極佳。美國已用F-16戰機掛載AIM-9X成功地進行了越肩發射試驗,即飛彈離開發射架後,迅速爬升,接著掉頭向後,從載機上方通過,攻擊尾追載機的敵方目標。
這邊有影片
http://www.raytheon.com/cover/aim-9x/aim9x300.wmv
另外
飛彈也沒啥動能的問題
飛機在釋放飛彈之後...
一小段時間 (1.2秒?)
飛彈才會點火飛出去啦
所以和機體無關
所以我記得飛機倒飛時好像不能發射飛彈(不確定)
另外還有
======================================================
AA-11(R-73)
概述:1982年,「三角旗」導彈設計局研製成功R- 73K(西方國家稱之為AA-11「射手」)近距空中格鬥導彈。這種導彈採用了舵面位於彈翼前的「鴨」式氣動佈局,彈翼上採用了穩定副翼,彈翼前採用了前升力小翼,彈翼和舵面位置呈X形,並對稱。是90年代世界上性能最好格鬥型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之一。
R-73K導彈裝帶有深致冷光電探測器的紅外尋的制導系統,這種系統大大提高了尋的的靈敏度和截獲目標的距離,並保證了導彈的全方位攻擊能力。目前,俄羅斯國土防空兵的米格-29和蘇-27戰鬥機都裝備有這種導彈。其最大的特點是在飛機機頭偏離目標達55度的條件下仍可發射導彈;另一特點是能與頭盔瞄準具連接,飛行員「看準「哪一個目標,導彈即同步跟蹤,提高了作戰效能。
俄羅斯「三角旗」設計局最近透露了R-73近距空空導彈的兩種型別:一種是R-73EL,採用改進的激光近炸引信,可提供出口;另一種是仍在研製的K -74ME,將裝具有60°離軸能力的新導引頭,而普通R-73導引頭的離軸角為40°。新導引頭更加靈敏,可使其最大攻擊距離從30千米增加到40千米。R-73向後發射型已由蘇-27作了試射。它是一種修改的R-73,在支架和發射軌上向後掛載,而且裝有一個助推器。其面向前方的助推器噴管由一個氣動整流罩覆蓋,整流罩在助推器點火時被吹掉。助推器使導彈離開發射架,而且克服導彈的大部分負速度。
接著主發動機點火,脫開連接的助推器,而且推力的增加使導彈在發射飛機後部30米時克服導彈的負速度。然後,在發射前鎖定目標的導彈導引頭繼續跟蹤目標,而加速的導彈彈體在助推期間燃氣舵偏轉器的幫助下,可作±180°的轉彎,使導彈飛向目標。發射飛機的飛行員不能目視確定這種導彈已鎖定於所選的目標。然而,與從發射架向前發射,並轉向後半球飛行的導彈比較,維姆佩爾這種向後發射的方法可在發射前鎖定,並減少攻擊目標所需的時間。向後發射R-73的最大攻擊距離為10~12千米,最小攻擊距離為1千米,而且可攻擊50米至13000米高度的目標。它在離發射軌達60度角可進行有效攻擊,而且可在亞音速和超音速情況下發射。向後發射R-73可能首先在蘇-32FN上使用。
==============================================================
ocyoe wrote:
這是向前發射吧?還是...(恕刪)
看你怎麼想囉.....
可以射向後方的飛彈 or 發射時就要往後的飛彈?
這兩者都可以說成可以向後發射吧....
R-73應該就妳你所謂的向後發射囉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2qXJkyxWroUJ:forum.dtmonline.com/leo/cgi-bin/printpage.cgi%3Fforum%3D20%26topic%3D57+AIM-9X+%E5%90%91%E5%BE%8C&hl=zh-TW&ct=clnk&cd=3&gl=tw&client=firefox
攻擊後面的目標有二法,其一是直接向後打,其二是向前發射,掉轉180度攻擊,俄國兩種方法都試驗過。
後射型是用一種特製的發射架,要發射時向後轉並放下飛彈(或是一直都是向後安置),飛彈的彈尾有彈頭型整流罩,以使對飛機及自身的不利影響減到最小,待速度接近0時啟動發動機推開整流罩並開始加速。這種方法麻煩的是發射架向後轉以及飛彈點火時機的問題,且操作方式較麻煩,對於機動性很高的飛機來說,似乎不實用,應該比較適合機動性差的飛機如轟炸機等,但其優點是不需要擔心飛彈尋標頭抓到載臺而誤擊,也就是在導引技術上比較簡單。
後者則考驗到全機的監視系統與導引技術。當飛機發現目標後,將資料傳給飛彈並發射之,用資料鏈引導飛彈轉向直到飛彈已經到飛機的後方,再打開尋標頭讓飛彈自行接戰,如此便可避免飛彈誤以為載台是目標而誤擊。這個過程看起來很複雜,其實資料鏈引導的時間極短,大概在不到一秒或各位數秒之間。R-73後期型射程動輒超過30km,超過導引頭探測距離,因此必使用資料鏈做初期導引,因此用這種方法主要是射控軟體編寫問題,不需使用全新的彈種。
上面有雷達跟紅外線預警接收器,可以主動偵測紅外線及雷達導引飛彈的訊號
反制設備除了熱燄彈、金屬乾擾片外,還有電子誘餌
從越戰開始,美軍多數軍機是被地對空飛彈擊落
所以美軍積極進行反飛彈裝備開發及訓練
現在美軍在戰爭開打前會出動電子反制機、巡弋飛彈或隱形戰機,攻擊敵方的雷達站或地對空飛彈陣地
等奪取空優後,再派轟炸機或攻擊機大舉入侵
不過即使像1991年波斯灣戰爭聯軍奪取制空權,還是有不少聯軍戰機被飛彈擊落
衝出封鎖線是改編至1999年時一架美軍F-16在南斯拉夫上空被擊落的故事
(不過後來那位F-16飛行員有獲救)
片中跟真實事事裡都是在執行北約的例行巡邏任務,因為沒有裝太多反sam裝備而被擊落
戰機與飛彈的矛與盾競賽一直在持續
戰機防禦系統在進步,飛彈獵殺能力也在進步
現在隨便一架戰機都要4000萬以上美金,一枚飛彈只要100萬左右
一次發射多枚拿來擊落一架飛機還是很划算
蘇聯過去一直擔心美國飛機入侵,所以積極發展地對空飛彈系統,也外銷許多第三世界國家
前幾年俄羅斯賣了幾套S-300跟S-400中國
據說這兩套系統的攔截能力很強,可以鎖定台灣海峽及西半部多數的飛機
也可以攔截彈道及巡弋飛彈,性能比我們的愛國者飛彈好
美空軍官員嚴肅的說過以後要打老共,可能要派隱形戰機或無人戰機
飛彈可以向後射,只要有導引就可以,我有看過試射照片
俄羅斯曾在蘇楷戰機上裝過後視雷達
不過美軍認為那很多餘且危險,因為可能會因為沒有辨識清楚,而誤擊友軍
自省跟進步都是屁話,賺錢才是王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