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現在要怎樣才算中產階級啊?

不用到除以3的地步啦,光靠個人去日本消費的感覺也不夠準!

根據IMF的資料,日本2006年GDP是USD$36431,台灣是USD$15271,日本是台灣的2.39倍。
但是考量購買力平價後,日本是USD$32640,台灣是 USD$29203,日本是台灣的1.12倍。

但是大前研一的統計表主要是針對日本,從當時到今天的通膨、匯率變動因素(NTD,JPY,USD)跟IMF統計換算購買力平價的基準物品也會有影響,不過重點是如果您要用大前研一的表,建議不要用換算成新台幣後再除以三,這個誤差太大了。

用2.39倍(沒有購買力平價,有失真):

低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33.29萬元以下 人數比例37.4% (M型左邊上限)
中低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33.29萬元~66.59萬元 人數比例41.5%
中高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66.59萬元~110.98萬元 人數比例 16.2%
高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110.98萬元以上 人數比例4.9% (M型右邊下限)

用1.12倍(有購買力平價,這是大前研一的分類、日本人的分佈數字,但以台灣人收入跟物價消費水準的感覺):

低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71.05萬元以下 人數比例37.4% (M型左邊上限)
中低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71.05萬元~142.10萬元 人數比例41.5%
中高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142.10萬元~236.83萬元 人數比例 16.2%
高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236.83萬元以上 人數比例4.9% (M型右邊下限)

根據第二個表或許有人會赫然發現自己狠狠掉到低階級或中低階級,但若非如此的驚嚇效果,這本書的一大賣點不就沒了?


想請問這是以個人收入來看還是以家庭收入來看啊
kevinliao wrote:
想請問這是以個人收入...(恕刪)


以正值工作年齡者的個人收入來考慮, 不是家庭收入.
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
同一個人在台灣上班,會落在中底或以下~!
到大陸就會到中高或以上,難怪台勞會越來越多~!
小弟認為購買力評價
應該是15271美金的收入
確有29203美金的購買力
所以台灣人所得實際上有將近兩倍的購買力
因此台灣低階級個人所得應該在30幾萬附近
cm_hsu wrote:
小弟認為購買力評價應...(恕刪)


購買力平價。

再次強調,這是大前研一對日本人的分類及統計分佈數字,但把書中日幣的收入數字以台灣人收入跟物價消費水準的感覺換算,不是針對台灣的統計數字,如果大前的所謂低階定義是最低的那40%,那就要去找台灣真正的所得分佈數字,不是在這邊用購買力平價換算。
ycweng wrote:
低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71.05萬元以下 人數比例37.4% (M型左邊上限)
中低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71.05萬元~142.10萬元 人數比例41.5%
中高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142.10萬元~236.83萬元 人數比例 16.2%
高階級 年所得新台幣236.83萬元以上 人數比例4.9% (M型右邊下限)恕刪)


但我不認為台灣有41.5%的人有年所得新台幣71.05萬元~142.10萬元

就以一個普通工程師來看好了

月薪40k*14(股票分紅不計)=年收入56萬

就把分紅股票平均一下好了,加到71.05萬

那也就是說有41.5%是月薪4萬以上?
阿熊4500 wrote:
但我不認為台灣有41.5%的人有年所得新台幣71.05萬元~142.10萬元
(恕刪)


小弟也沒有這樣說呀!

三次強調,這是大前研一對日本人的分類及統計分佈數字,但把書中日幣的收入數字以台灣人收入跟物價消費水準的感覺換算。
就算是用了許多的經濟輔助數據換算後
我想那樣的分法參考的價值也未必就夠高
因為首先在收入的區分數字就未必可以套用在台灣社會上了
前提不成立, 後面的推論也沒有太大意義
純粹只能說是"感覺"罷了
samwlj wrote:
就算是用了許多的經濟輔助數據換算後
我想那樣的分法參考的價值也未必就夠高
(恕刪)


這完全同意,所以不要用日本的統計數字嚇自己,要用台灣的所得分佈來看。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