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 因為學費都是爸媽付的, 所以就有點事不關己與無關痛癢, 認為這個只是過程, 只要等時間過去就行, 且學校活動與朋友很多, 常分心花時間在與人的互動上, 報告老是要交的前一兩天才開始動, 考試也是前一兩天才開始準備; 不知怎麼的, 對將來的工作與職場也都產生不了興趣去了解, 漫畫書小說看得比報紙與財經雜誌還多, 上網打電動與交朋友比學習熟悉專業軟體的次數也多, 一切都想說畢業了以後再說, 在小弟很天真的學生時代最後讀到了大三被二一退學;
因為有了慘痛的經歷, 當兵時好好的想清楚了自己下一步怎麼走, 就在當兵期間自己找時間背英文單字, 與練習英打與英聽(帶隨身聽進去睡前聽雜誌附贈的朗讀CD一兩個小時), 經過了一年半的累積, 原本英文超差的我竟然還托福考的還達最低標準可以申請國外大學, 當然退伍後就立即去美國把未完成的大學學業補足了!
在美國, 因為知道了學費很貴, 我有記帳的習慣, 平均所有開銷在我也沒買車的情況下, 平均每個月要花上八萬台幣, 因為當時自己的不用功, 小弟對於讓父母多負擔了這些費用很愧疚, 於是就一天唸書十六個小時, 卯起來K書, 最後在畢業典禮上我竟然還上台領學業優異獎. 我發現其他美國同學, 大部分都是自己打工付學費與食宿費的, 不然就透過參加校隊來爭取免學雜費的福利, 且來念大學的年齡層很廣, 我也有四十幾歲的同學, 因此大部分的美國學生還滿珍惜自己的受教權, 當然很混的學生也有, 不過我在美國受教育的最重要心得是: 書與知識的累積是靠自己念的, 老師只是利用課堂來營造討論的環境, 好做重點觀念的導正與延續, 或透過特殊的活動訓練大家的表達能力與說話技巧... (不過也許是只有商科才適合這樣的教學吧~

出來工作五年了~ 後來也一直奉行美國學回來的那一套, 想成長都是要靠自修, 想驗證自己觀念對不對, 就在去問前輩或是同學同事, 受問者也會因為你有做功課也會願意跟你多聊, 也只有透過終身學習與有耐性的大量累積能力, 才會不斷的幫助自己在職場上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所以我想, 這一大堆字也許能給還有機會在校受教育的朋友們一個不同的想法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