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就是樓主提出的Investor!
首先針對VIP的老牌投資者,有多少是主力和大戶?
他們玩的和一般我們這種散戶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本不用相提並論;整個作法都是不同的喔!
就像我的資金根本不可能去作鎖單,很多老一輩的玩家(有個幾億在裡面的相信很多),他們基本上比較不像是股市投資人,應該稱為莊家。
他們可能在酒店喝酒交際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一筆怎麼玩;而不是靠分析(無論技術型或基本型),操作的部份著重在他們的目的和合作對象,而不是順勢操作等方法;當你可以創造勢時,當然不用順勢。
所以賭徒和莊家的作法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有人賺錢!也有人賠錢!
投資(機)好玩之處,就是什麼理論都會有人成功和致富(當然有也有人失敗)。
(他們可能連MACD、RSI、流動比、速動比都不知道,像以前有很多VIP的大戶,都是迪化街起家)
關於資金的問題是個社會上普遍的迷思,以為總要有個三五百萬或上千萬才能當投資者,這也是很多人輸光的原因,因為會這樣回答的人,基本上比較適合中長期買進並持有或是購買國外基金,並不適合當一個投資(機)者。
投資者每一筆投資看的是報酬率,而非賺多少錢;報酬率的多寡是給自己判斷和努力的酬勞,賺多少錢交給複利即可,不用去擔心;若是純粹為了賺錢而作,一定會失敗;投資和工作一樣,術業有專攻;很多大哥大姊靠者經營汽車美容、小吃店、服裝店、餐廳等,而賺上不錯的財富;但是我們會突然今天不上班了,明天直接開一間汽車美容,然後等著賺錢嗎?若是沒有下功夫做功課,賺錢的機會就和中樂透一樣,純粹只能靠運氣了!比較少人會這麼作吧!但是對於投資卻很多人如此。股票和其他產業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太好進入了。但是雖然人人都能玩,但是非人人會玩!
我很支持前面幾位大哥大姐說的,不可能只賺多頭。多空都能賺的才適合當一個投資者;在多頭的時候,人人都是行家(當然,只要問到關於股票,我想無論任何時候,都會有很多所謂”行家”跑出來)。知而不言,言而不知,算是投資者的共識,也是保護自己的方法;所以只會看到大家說一些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是他的部位和操作並不會真的透露和討論。
所以若是聽到內線消息,先想想自己是第幾手,這個最重要。
分析師的報告是要付錢的,為什麼會隨便登在報紙上呢?(幫法人抬轎的時候,消息就出來啦!)
投顧老師若是報酬率這麼好,會什麼要這麼辛苦北中南到處開說明會呢?(他們比較像是超級業務員)
(本土)投信的績效本來就不會很好,因為要維持一定的現金水位,又要跟其他經理人比較(當然也要和大盤比較),台灣人又看短不看長,把基金當股票買進賣出,怎麼可能自由操作呢?
所謂的債劵天后等稱號,真的懂投資還是比較懂賣基金的額度?(又是一個超級業務員掛投資之名)
投資銀行家比較像是掮客還是投資者呢?
一個專職投資者的生活,首先要能耐的住寂寞和孤單,一方面必須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平日1點45分以後,除了自己的研究進度,剩餘就是空閒時間;很多人會覺得很不錯,但是這些時間所有人都在上班,所以所有活動你都只能自己去(我都是在看書);還要有大量閱讀的能力和篩選資訊的能力,接下來就是建立並持續改進自己的資金管理、操作方法和策略,最後則是紀律的要求。
若是自己的指標告訴自己要作多,但是自己的直覺好像要翻空了,這時該怎麼辦?
這時套用中古世紀騎士的誓言:「終其一生説實話、做正確的事,儘管他會引領我們走向死亡」
這個心態很重要!只要做好停損,剛好可以用這筆虧損檢視並改進自己的交易系統。
還有一方面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卻要會見風轉舵。(若是自己本身常常讓身旁的人覺得沒來由的固執,或是自己不懂不會的事,卻很難說出我不會、我不知道的人,並不適合當專職投資者)以投資股票而言,堅持自己判斷的依據,直到條件有所改變;以期貨而言,堅持自己的系統訊號,直到改進系統的過程為止。
其實在國外有非常多的人是專職投資者,因為投資的範圍太廣;舉凡天使投資人、避險基金、私募基金、商品期貨、外匯、房地產(他又是一個非常專門的領域)等。但是在台灣,每個人都會說:「喔!那你是玩股票的嘛!」(還有一個說我和菜籃族一樣嘛!不過這樣說也不完全錯)我曾經很介意過,所以我開了公司想要做老闆,但是除了投資以外,我還真的是賺不了錢。所以在台灣專職投資人以名片和職級來看,一點地位也沒有這也是事實,所以之前大大所說的低調,也是不得不的選項;因為想想一般上班族有名片可以判定一個人的概況(至少大家一開始見面時是這樣判定的),但是職業:專職投資者?你就會發現分成兩類人,一類覺得你都沒有在幹嘛嗎?還是拿家裡的錢買些股票,然後遊手好閒就叫專職投資者?另一類的人會覺得:哇!你應該有個幾百或幾千萬在市場裡,好一個有錢人!但是偏偏我都沒有。所以後來我的職業在初次見面時,我都會因人而異了。
有人認為我一定有個幾千萬時,我通常會問:請問是10000元賺100元好?還是10元賺5元好?
所以當你聽到一個人賺了1000萬時,先問問他的本金是多少?
我想算數好的都可以算出來,10元賺5元投資報酬率,多久就可以超過10000元賺100元?
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報酬率是最重要的;本金多少影響的是操作的標的和操作方法,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之前提到本金多少的事其實很簡單:一個靠小吃起家的人,建立了連鎖的餐館體系,身價上億,當他今年本業萎縮(景氣不好),開始虧損,5年後只剩下3000萬台幣,請問他應該從餐飲業著手再度出發?還是拿3000萬台幣,去租三台飛機成立航空公司?哪一個翻身機會對他來說比較大?這就是社會上的迷思!研究股票基本面的人,都知道要小心玩股票的老闆(一方面怕被坑殺,另一方面轉投資的收入超過本業或虧損侵蝕本業太多的公司,通常老闆都很愛玩股票 ~ 台灣一些名為電子產業實為控股公司除外);另一方面一間公司雜七雜八的轉投資(跟強化本業競爭力無關),也最好避開。因為一間很會經營公司的老闆,不代表他會投資。有錢,不代表會投資(像很多上市公司老闆們)!有名聲,不代表會投資(像電視主持名嘴)!重要的是他的所有財富是不是從投資賺來的,這才是判定依據。依照知而不言、言而不知,很多東西,聽聽就好!
另外一點,很多人用5000萬和1萬元操作心態會有很大的差異,5000萬元很大部份的心態著重在保本增值,但是1萬元在乎的是以小博大,反正沒了就算了。但是歷史留名的投資者,兩者心態是一制的,兩者一樣要保本並以小博大!
若是樓主牽扯到結婚之事,其實不用太擔心職業或地位問題;因為說老實的,一個專職投資者以不多的資金操作,收入要超過台灣平均的月收入,是蠻容易的一件事情。畢竟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錢是可以彌補很多東西(雖然這是我極度討厭的論調,但也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立定志向,我真正的想法是,台灣人的夢想實在太多建立在賺錢的基礎上;曾幾何時,有學問、有知識或藝術家、音樂家還比較得人尊重;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每一個位置上放置最強的人才;而不是幾十年前,大家都要讀土木系,都要做建築師;幾年前,大家都要讀電子相關科系,做工程師;理專瘋也是隨著金融整併而消失。夢想不是一窩風的,夢想是要細細去思考並找尋,勇於和別人不一樣的!像F1賽車手,為什麼不是我呢?有幾個人可以說,馬友友的大提琴一定是全台灣最棒的呢?因為台灣根本沒有給除了”前”中產階級外機會,若是屏東一個小漁村誕生了莫札特,可能現在正在等待晉身麥當勞的經理吧?試問在別的國家,發掘他的機會會不會比較多呢?我想其實最需要負責的就是父母親了!台灣出現的棋聖或是電玩達人,若沒有父母親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但是當台灣的父母親要小孩做醫生、電子工程師時,也許正在埋葬一個天才,而台灣的競爭力也就一點一滴的流失。有多少父母親對小孩說:「只要你想要去做的,我一定支持你;只要你想要成就的,你一定會成功」
父母親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去建構小孩的未來,因為小孩的夢想是沒有界線的,所以才能成就父母親根本無法想到的事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