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日文的漢字


kenjilee wrote:

這個部份可否麻...(恕刪)





差不多類似這樣
把漢字讀音標在上面
不過也有出現了上面這種玩法
"寫做敵人唸做朋友"
在翻譯上或會變得很麻煩
Hiro hyn hi^dh ab 'wanath......
Gwaewluin wrote:
とも
敵...(恕刪)


我知道哦,這個叫振り仮名。要談起翻譯的難處,那可以講上三天三夜講不完。

angwo wrote:
其實語言文化都是長期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慢慢累積和演變而來的,三言二語很難說的清楚
說實在的現在要我很有系統的敘述,還真不知如何下筆...(恕刪)


很感謝你的推薦,有空我會去找來看。

只是我麻煩大大深入說明的原因在於,就我的認知,漢字不註假名,
似乎不會造成對整個句子的誤判,頂多是不會唸。
只有在完全只有假名而沒有漢字的情況下,才會有我先前提出的那兩個句子的情況發生,
ここではきものをぬいでください。
ここで 履物を脱いでください。
ここでは 着物を脱いでください。
意思分別是「請在這裏把鞋子脫掉」與「請在這裏把衣服脫掉」。

另外有一個老笑話是說
ぱんつくったことあるの?
上面那個句子主要在說明助詞的重要性,叫人不要輕易省略助詞。
拿出來討論是因為這個句子也是一個只有假名沒有漢字會造成誤判的例子。
パン、作ったことあるの?
パンツ、食ったことあるの?
一句是說「有沒有做過麵包」,另一句則是「有沒有吃過內褲」。

不知道我這樣說有沒有錯,整個句子只有假名才會造成對句意的誤判,
而漢字不註假名是不會造成誤判的,還請大大針對這點幫我解惑,謝謝。。
kenjilee wrote:
漢字不註假名,
似乎不會造成對整個句子的誤判,頂多是不會唸

這就是折衷的作法了:
回到開始我們討論的起點,是用不用漢字和只用五十音假名書寫够不够用的問題,
我的原意是只用五十音容易造成誤判,用了漢字又不會唸,只好在漢字上再加假名,
才有辦法不會誤判又會唸
如果日本全部使用假名的話,因為假名只是類似中文的注音符號,有太多的同音字,
但是中文的同音字有不同的寫法,而中文字的每個字的寫法又依據六書的象形,形
聲,轉註,假借..的規則,所以看字解意不成問題,
英文字的拼音法,則是利用子母音和音節構成一個字.

舉一個不是很洽當的例子好了:如果我問你家有沒有”はな”
你知道我問的是花或鼻子嗎?
如果用漢字的話就沒有這個困擾了,所以我才會有"五十音不够用"的說法
為了去中國化,搞到全部使用假名書寫會不易辦識,用漢字又不會唸,
等於是"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的地步
就像大大說的,用漢字的話一些不常用的一般人又不會唸,
只好再加註假名在上面,
當初如果不要廢漢字的話,就不會造成現在像小學生一樣國字旁邊還要加注音才會唸

講到這個就要講大陸的簡體字了,為了書寫方便及簡化,完全破壞了中文的構字原理和藝術
,在閒聊八卦區,爬文看看,也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
小弟倒是覺得片假名有一個極大的優點
就是讓人們不會唸錯外來語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那些時尚名牌
日本人的發音幾乎都正確
不像某些同胞
看到英文字母就用KK音標唸
也不管人家是來自英國還是法國...
angwo wrote:
當初如果不要廢漢字的話,就不會造成現在像小學生一樣國字旁邊還要加注音才會唸(恕刪)


基本上,以歷史事實而言,廢漢字雖然從江戶就開始提倡,但也只是當成未來目標當作考慮,而且這個『漢字御廃止之議』的真實性,現在有歷史學家在質疑了,懷疑是後來的學者為了加強國語改革的正當性而假造。
而後來的國語改革雖然最終目標是要廢除漢字,但因為種種因素,並沒有真的廢除過漢字。基本上,最大的變動就是編立了「常用漢字表」,最初只是當作過渡時期使用,不過在後來一堆學者不贊成廢除漢字(因為的確會造成文意混淆的問題),這個常用漢字表反倒成了一個日本現行漢字的架構,JIS的漢字就是基於這個表修正的。

至於漢字要標註才會念,我個人認為與廢漢字關聯不大,我們不能用一個漢語為母語的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一直以來在日本會漢字即是代表較高教育水準,而到了假名文學時期之後,以假名寫作的這件事才讓文學和文字進入大眾生活。基本上也可以說假名的讀寫方式才是一個以日本人大多數人為主體的讀寫方式,因為這種讀寫方式並不侷限於某個身分的人才能接觸,也因此才會有廢除漢字來降低教育門檻的建議。

而振仮名會出現的原因,是後期印刷術盛行之後,因為日本出版業蓬勃發展,要讓受較低教育的人們也能看書,才在漢字旁邊標註。不過後來有文人說不標註假名就念不出來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建議全面廢止。也因此成了現在大家所常見的方式,只有較容易的漢字會用漢字,其他較難的字則直接使用假名。不過我倒覺得振仮名作為一個折衷方案,倒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又可以使一般人方便閱讀,又可避免全使用假名時的問題。



Cheef wrote:
至於漢字要標註才會念,我個人認為與廢漢字關聯不大,我們不能用一個漢語為母語的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這部份我倒有不同的看法,純粹猜測:早期日本教育程度不高,只有一些受過教育的人才看得懂漢字,
因為漢字真的筆劃太多,字數太多,所以才把一些不常用的漢字拿掉,如果學校不教,出版不印,自然
久而久之就不會用了

但是漢字是由圖騰慢慢的演變而來的,所以漢字不光是字,也是藝術,才會造就了後來的書法和篆刻
中國特有的藝術,包括詩詞,用字遣詞,不用漢字有時還真"搔不到癢處",就像我們現在讀古文,很多
如果不看註釋,有些還真看不懂,但如果真的放棄了古文,再過一段時日,也會和日本一樣看不懂了

以下是小弟的一些拙作

無酒學佛,有酒學仙
============================================

============================================


吉祥如意
============================================


在本板另一個討論串,有討論到大陸的簡體字,也是為了提高識字率,所以簡化了漢字,但是大陸的
識字率有高於台灣和香港嗎?所以問題不在字的難易,而在教育的普及
這個討論串中提到了日文漢字。

有網友提到:
dearjohn wrote:
另外, 日文用的漢字意義是古漢語, 漢朝, 唐朝用的.
和現在和女真人, 蒙古人交流過的漢語是不一樣的. ....(恕刪)


其實我很有興趣的是,是否:

*).現在的中文和漢唐古籍中的中文不一樣。
*).漢唐古籍用的中文字義,等於日本的漢字字義。
*).以同樣的現代中文來當基準,一個是日文漢字和現代中文的差異程度,一個是漢唐古籍的中文和現代中文的差異程度,到底何者差異程度大?何者變異性較高?

有沒有中文系的高人能好心說明一下?

以前上歷史課的時候,記得好像是說過去日本無文字,唐代時日本和尚來中土,順便把中文帶回日本,用中文的偏旁或簡化產生日本平假名片假名的文字系統,並引入了當時的中文語彙成為日語的一部份。漢字除了是轉借來當成文字使用以外(語意和中文相近、誤用、或根本無關),一部份也變成了日文的一部份外來語(語意和中文通)。

可是現在看到前面的討論,我開始覺得有重新瞭解的必要。

我也對日文的漢字挺感興趣的說!
不知道要簽什麼的說‧‧‧
說到笑話讓我想起

きしゃのきしゃがきしできしゃした
(貴社の貴社が汽車で帰社した)

はははははじょうふだ
(母は歯は丈夫だ)


你問我會什麼?我想我什麼都不會!
angwo wrote:
這部份我倒有不同的看...(恕刪)

基本上您所講的價值意義,都是在於漢語為主的藝術及文化意義,對非漢語系的日本人,我們要如何要求他們用同樣的價值看待?
對於大部分的日本人要能望文生義的了解漢字的內涵,絕對比不上假名直接表音的簡單,就像台灣初學漢語時,多半也是會使用注音符號。至於日本人需不需要保留漢字,只有他們自己能夠決定,目前看來是無法完全捨棄,但已經捨棄的漢字對他們也沒有太大意義。在日本訂定常用漢字表時,其實就是已經保留了多數日本古文有使用的漢字,而使現代人不會看不懂日本古代的文書,其他的漢字...古人都不用了,現代的日本人更不會使用了。

重點只有一個.....他們是日本人,漢字本就是他們借來表義用的,如果他們覺得不適用不好用,都是他們的選擇。


另外,有人提到日本漢字的字義,是來自於漢跟唐朝的古義。其實就算以漢語本身而言,文字意義也都是隨時間改變的。所以日本的漢字,除了古時候的意思之外,隨時代演變也會產生他們自己的意思。

舉個例子,像"中國"你去查日文字典,會出現兩個意思,一個是從中國傳來的古義,就是王城的周圍,也就是國之中;另一個則是地名,說在日本本州附近(印象中)。而這個字義,在是隨著時代改變而更改的,最初是沿用中國古義,表示王城附近的地區,在之後因為將日本分成近國、中國及遠國三個行政區域,所以也將那塊區域稱做中國,直於更明確的位置劃分,已經很近代的事了。
而在漢語中,我所知最早有流傳的是在詩經,就是做古義的王城附近的解釋,在秦朝時的文書中也有提到中國,不過還是偏意識形態的說法,用來表示除了外邦以外的政治主體。

為什麼提這個例子,因為之前看過有人說中國這個詞是日本先使用的,所以覺得有點無語。基本上,在早期日文文獻中可以看到這個詞的有1394年的「中國探題」,這已經是中國的明朝了,而日本是在這時期中央統治階層才真正把這個區域看待為中國地方。可以說日本較早將中國這個詞當成真正的一個地域位置的劃分,但中國這詞很難找出強力證據說是日本先使用的....

抱歉,離題了...

angwo wrote:
*).現在的中文和漢唐古籍中的中文不一樣。

經過時代的演進,會有自然的變化,在我前一個發言中,裡面有一張圖片裡有一本金石大字典,
裡面就有“中文“或是說“漢字“數千年的演變過程,這是有脈絡可循的,所以才稱之為文化

Cheef wrote:
重點只有一個.....他們是日本人,漢字本就是他們借來表義用的,如果他們覺得不適用不好用,都是他們的選擇。

沒錯,日本只是借用來表意的,適用的自然會留下來,不適用的自然就淘汱了,所以在日本的漢字,有些和中文有相同的意思,有些和原意
有些已經不同了

就算是台灣,一樣受外來的影響,在本國的文化裡找不到的,一樣會使用外來語,像咖啡,沙發,這沒有什麼對或錯的問題,只是由外來語
很難和既有文化及語法有連?性

例如taxi香港直接翻成“的士“,台灣稱為“計程車“,感覺應該是台灣翻的比較貼近
另外紐西蘭,有些稱之為新西蘭,就是翻音或翻意的差異性
所以在使用外來語如果能使用音相近,字意也相近算是最完美了,可是談何容易
中國最早的翻譯工作,應該是從佛教傳入中國翻譯佛經開始吧,
一般翻譯都是“翻意“,本國人才有辦法了解其含意,當時就訂了一些規則,有所謂的四不翻,只翻其音不翻其意,像人名就只翻其音
用本地文字取其同音者,另外像佛經是翻其意,以讓人了解,但經中之咒,則只翻其音,不翻其意,當然這也有原因的,不在此細述,大概
咒就是該經文的梵文總綱,所以佛經才會有這麼多奇怪的字,其實就是梵文


要說誰好誰壞,同一地區約定成俗,也就沒人去細究了,所以以漢人所在的區域東亞一帶,雖然都是使用漢語,但受大環境的影響,每個
區域都有差異性了

只是中文的演變,包含字體,字型的變化,是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自然演化,不是經由人為去改變的,恕我說一句可能有人會聽的不大愉快
的話,不管日,韓,只是借了漢字的體﹐有部份已失去漢字的精神

現在大家看到中文,有不同的字體,那些是從秦一統天下後執行“書同文,車同軌“後隨著書寫工具(刀,筆..)和材質(鐘鼎,石鼓,竹簡,
漢瓦,紙)自然形成特有的字體的(如篆,棣,楷,行,草....),後世書法家再臨摹成的

在世界上幾個古老文明,如中國.印度,埃及...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週邊的國家算是分支,多少會受其影響,所以在下並非是漢民族的優
越感及觀點去看其他的語言文化

像大陸推行的簡體字,算是以人為力量去改變的,所以已破壞了原有漢字的結構,但是形式比人強,聯合國最近也決定要去繁就簡,不知
到再過多久,會不會我們也要使用簡體字了,幾千年來的資產,可能就斷層了

以上是就我知道的拉拉雜雜的寫了一大堆,如有不對,歡迎大家討論指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