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談談盛竹如

mchammer wrote:
以前大人要小...(恕刪)

對耶。
以前小孩子年輕人不愛看新聞。
現在去外面吃東西很多都配新聞,
很明顯不會討厭綜藝型態的新聞。
最後一位頂級主播沈春華退下後, 應該是後繼無人了
看新聞就輕鬆看啊
誰要聽那慢吞吞讓人想打瞌睡的新聞
看新聞又不需要穿西裝打領帶
還先來個焚香沐浴齋戒咧
新聞只要能讓你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就好了
也不能講假的講錯的
其他的就看你喜歡什麼樣的風格
有的人喜歡輕鬆的語調
有的人喜歡看美女帥哥
有的喜歡看梁春姬表演
高興就好啦
為啥一定要主播當個讀稿機死板板的念新聞
這樣自己去看文字新聞會不會比較快啊

mchammer wrote:
以前大人要小孩多看新聞增加知識水平
現在大人要小孩少看新聞以免被污染

新聞從業人員,你們不覺得可恥嗎?


花錢跟拉屎一樣簡單 賺錢卻跟吃屎一樣難 而便秘 就是錢太多花不完~~

Laohou wrote:
補充說明一下:「水準」一詞,來自日文。我們很自然地用了,但對岸還不習慣。...(恕刪)


日文的影響可大了,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白話文運動就是取經日本的,
當時日本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書籍,沒有合適的字辭來翻譯,
就創造或是半創造漢語字辭,融入生活中。

中國學者到日本考察,也就帶回了和制漢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8C%E8%A3%BD%E6%BC%A2%E8%AA%9E

創造於明治維新時期的和製漢語,由於多是為了翻譯外文中日語本所沒有的詞彙而創的,通常具有「能與原文詞意義完全匹配」的特性。 如「名詞」是「noun」的譯語,專為「noun」一詞而創,所以這兩個詞可視為完全等意。

同時,這時代的和製漢語也傚法西文裡的「後綴」用在漢語詞,如使用「~化」作為「~ize」的譯語、以「~主義」作為「~ism」的譯語。

「世界」、「社會」、「經濟」等原出於漢語,在日語中借為歐文翻譯,賦予新意義的用詞,屬於廣義上的和製漢語。有人將這類詞彙稱為半和製漢語[7],也有人不將他們視為和製漢語。

而「電話」、「製紙」、「製糖」、「觸媒」、「硝子」、「機能」可視為純粹的和製漢語。

~~

後來中國與日本發生戰爭,從日本回流的新漢語可能中斷,
而台灣被日本統治,繼續融入日本新制漢語與日本語,
兩岸的差異就此拉開。

不過,隨著兩岸交流,中國用語逐漸影響台灣,
如xx哥之類的。
我很喜歡熊旅揚
他主持的大陸節目就很有深度
聽她講話也很舒服

cc0066cc0066 wrote:
記者們能夠在報導當中拿掉情緒性用字就好了
記者和主不就應該是個消息及事實的傳
既然是這樣的角色 為什麼在新聞當中都很喜歡加入情緒性用字或是個人的評論
看新聞的觀眾和讀者 都是各行各業的專業菁英
不需要被記者及主的主觀評論或是情緒牽著鼻子走
(恕刪)


主播,傳播。
建議改一下。
現在只要有人突然說到要談談某人,小弟第一個都聯想到:

某人發生甚麼事了? 不然為什麼要談某人?
.
.
.
.
沒事,我自己先去罰站
theresel wrote:
我很喜歡熊旅揚
他主持的大陸節目就很有深度
聽她講話也很舒服


以前吳心柳(張繼高)談過主播的基本條件,就是聲音pitch不能高,頻率不能像機關槍一樣,這不是講鐵板快書,光是字字分明不夠,還得讓人長時間聽下來不疲倦.我有個高中同學十幾年前有陣子在x視新聞台當主播,外貌台風都還不錯,但當時我就覺得他不會大紅大紫,原因就在於他聲音偏尖銳,聽起來有點刮耳,祖師爺不賞飯吃~
年紀小小就這麼會唬濫,長大是準備當記者還是法官啊?

pingyingtu wrote:
日文的影響可大了,在...(恕刪)


+1

哲學 這詞 就是來自日本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