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27d wrote:
另外從沒聽說中國人早知道出現歷史會有新科技不去發展..(恕刪)
中国发明的东西多了去了,失传的已经无数了
日用品:
针——前160世纪 (16000年+2000年)
陶器——前160世纪(16000年+2000年)
棺——前50世纪(5000年+2000年)
丝绸——前37世纪
绳索——前28世纪
铜镜——前12世纪
伞——前12世纪
地毯——前6世纪
长明灯——前589年
墨水——前2世纪
瓷器——1世纪
火柴——577年
熨斗——8世纪
纸币——8世纪
眼镜——13世纪
纸质广告——13世纪
猪鬃牙刷——15世纪
文化与娱乐:
围棋——前10世纪
道路两边植树——前6世纪
蹴鞠——前4世纪,足球的始祖
造纸术——前3世纪
走马灯——前3世纪,电影放音机的始祖
焰火——前2世纪
报纸——前2世纪
彩色印刷术——1107年
油印技术——500年
科举——605年,文官考试制度的始祖
雕版印刷术——868年
纸牌游戏——9世纪
活字印刷术——1040年
捶丸——13世纪,高尔夫球的始祖
饮食:
小米——前85世纪
水稻——前70世纪
酿酒——前70世纪
盐——前60世纪
刀叉——前30世纪
大豆——前20世纪
面条——前20世纪
茶——前20世纪
筷子——前12世纪
豆腐——前125年
音乐:
骨笛——前70世纪,吹奏乐器的始祖
钟——前20世纪
笙——前10世纪,簧管乐器的始祖
记谱法——前3世纪
定音鼓——前2世纪
十二平均律——16世纪
数学:
十进制——前14世纪
算盘——前550年
空位表零法——前4世纪
机械:
传动带——前15世纪
双动式活塞风箱——前5世纪
钓车——前3世纪,卷线钓鱼器的始祖
旋转式扬谷扇车——前2世纪
曲柄——前100年
水力风箱——31年
龙骨水车——80年
纺车——121年
水力磨面机——530年
指针式标度盘装置——570年
链式传动装置——976年
凸轮——983年
水运仪象台——1092年,机械钟的始祖
冶金与化学:
生漆——前13世纪,工业塑料的始祖
高炉——前5世纪,铸铁术的始祖
镀铬——前3世纪,金属防腐的始祖
镕铁炉——前3世纪
钻探——前2世纪
生铁炼钢法——前120年
纯硫提炼法——2世纪
共熔炼钢法——5世纪
焦炭——11世纪
农业与养殖业:
狗的驯化——前130世纪
三角犁——前35世纪
水牛的驯化——前30世纪
人工养鱼法——前25世纪
桑蚕驯养——前12世纪
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前6世纪
铁犁——前6世纪
马胸带换具——前4世纪
耧——前2世纪
马肩套挽具——前1世纪
马蹬——3世纪
金鱼的家化——12世纪
天文地理:
指南针——前2700年
赤道式天文仪——前2400年
农历记年——前8世纪,将回归年定为365.25日的始祖
立体地图——前3世纪
地图——前3世纪
湿度计——前2世纪
游标卡尺——5年
地动仪——132年,地震探测仪的始祖
定量制图法——2世纪
天文图——7世纪
地图的麦卡托投影法——940年
交通:
橹——前60世纪
风筝——前10世纪,滑翔机的始祖
吊桥——前3世纪
秦直道——前3世纪,高速公路的始祖
降落伞——前2世纪
独轮车——前100年
船尾舵——1世纪
水密舱——2世纪
平衡四角帆——2世纪
孔明灯——2世纪,热气球的始祖
竹蜻蜓——4世纪,直升飞机和螺旋桨的始祖
桨轮船——418年
弓形拱桥——610年
运河船闸——984年
军事:
弓箭——前8世纪
芥子气——前4世纪,化学武器的始祖
弩——前200年
催泪弹——2世纪
火药——850年
火焰喷射器——904年
火枪——905年
地雷——10世纪
大炮——1280年
铸铁炸弹——13世纪
水雷——1374年
世界第一门火炮
世界第一支火枪
世界第一枚火箭
世界最早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
地雷
多管转膛炮
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
热气球的鼻祖---孔明灯
世界第一个人力轮船
东汉水排 世界上第一种把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的机械。包括了蒸汽机的所有原理。
宋代 方圆相生图(部分)与示意图 南极北极出现
东汉 游标卡尺
汉代 轴承铸模
汉代 铜齿轮 西方雪铁龙是哪里来的
商代殷墟 下水管
世界上最早使用铸铁、鼓风炉、焦炭炼钢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使用夹钢、贴钢技术的国家。
中国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
中国在率先使用复合弓、锥箭、十字弓(即弩)、战斗用巨型弩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做出军事学著作的国家。
宋代 水运仪象台齿轮传动系统 示意图
http://baike.sososteel.com/uploadfiles/Image/2008/01/12/14570210.jpg
http://img3.laibafile.cn/getimgXXX/2/4/photo2/2011/10/18/middle/79286719_50543866_middle.jpg
东周王陵出土的,天子车架构件 铜齿轮(现原址为天子驾六博物馆)
http://img13.tianya.cn/Photo/2011/10/18/42631084_32366734.jpg
很多科學技術根本不是這一階層的人有可能創造的,
他們不從事手工勞動,那些為了生產需要而發展出來的科技,他們難道用腦子憑空想想就能想出來的?
14-15世紀的時候,有能力四處走動外出遊覽的就是傳教士,這些人有錢也有閑,打著傳教的名義到處竊取其它國家的技術,
14-15世紀之前他們有什麼出名的科技聞世?連歷史古籍都沒有,
《聖經》普通老百姓都沒條件擁有,能一下子科技爆炸?
再看看他們後來所謂的諸多頭銜的科學家們,
牛頓是出身在牧師家庭的,
哥白尼的正式職業就是一名傳教士,天文家還是業余的,
還有一個達芬奇,本職是畫家,後來就成了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等等,而且是小時候沒接觸過,忽然有一天就有了那些超能力,
已經有外國人提出他的很多所謂發明圖是從中國明代《天工開物》上抄來的。而《天工開物》上的科技發明,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宋應星只是把那些編撰成一本書,百科全說一類的書,可人家西歐人就好意思說一個從小學畫的人,長大後就一下子能擁有成為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數學家等等能力,不可笑麼?
這種情形多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出身貴族或神職人員的家庭,所以有條件閱讀到大量的藏書,最後總是成為各個領域的專家,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要想在一個行業內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都是非常非常難的,可人家歐洲人就特別容易,而且不是一個人,是很多很多科學家都有這個能力。
計算機的原理不也是學習了 八卦圖 得來的嗎
《天工開物》一書是明朝宋應星寫的書,崇禎十年初版。這本書現在應該說非常有名,中學的課本裏就有對這本書和他的作者介紹。
可是大家知道這本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是怎麽流傳到現在的中國的?
民國初年,有一個人去查《雲南通誌》發現裏面說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於是他想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於是到北京的各個大圖書館去搜尋這本書,結果一本都沒有找到,又去詢問各個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
也就是說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這本書已經徹底從中國消失,連知道這本書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發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到日本的圖書館去查,這一查不要緊,發現這本書居然英國,俄國,德國,日本,法國都有翻譯本,而且法國的還有全譯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本都沒有,後來他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裏找到天工開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這個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可見明朝民間印刷工業的發達)。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這本書才在中國又廣為印行,重見天日。
在明朝末年尚且能有宋應星這樣的科學家寫出這樣具有世界水平的書籍,裏面記載的大量的科技(這些科技是在明朝被廣泛應用的),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比如煤礦開采過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術,比如鋅礦冶煉技術,蠶種雜交技術,提花織布機等等,都是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尤其是鋅礦冶煉,在當時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國人才掌握的技術。所以這本書在明朝一出版,外國人得到以後,就極為重視,大量翻譯發行。
滿清,不僅沒有一個人能寫出一部科技方面的著作,而且居然連保存這樣一本明朝人寫的書,都做不到!以至於這本書居然在中國大地上消失了將近300年!!
如果當時這本書沒有流傳到日本,沒有流傳到法國,英國,那麽這本書就從世界上徹底消失了,幾乎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明朝的中國曾經出版過這樣的一本書,這本書裏記載了大量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科技和農業科技。
看看中國東南沿海航海貿易的興起跟歐洲文藝復興的時間,那叫一個驚人的一致
還有後來歐洲科技大爆炸跟歐洲傳教士混入中國內地的時間,以及意大利,德國,英國,比利時,法國等歐洲各國傳教士混入明清朝廷做官(能輕易接觸到科技物品及著作的官)的時間順序,就能明白他們扮演的到底是什麼角色了。
如果不是混入中國做官的的傳教士郵給德國萊布尼茨的先天八卦圖,那現在還沒用電腦呢。
歐洲最早的水利紡紗機是18世紀有從不勞動的神父“造”出來的。
中國可是多少年勞動的心得才發明了水利紡紗機的。
西方的疑點就是他們從不勞動的人突然就發明了各種科技。
jiaju9999999 wrote:
那为什么推翻满清以后,中国遇到的磨难反倒快赶上几千年以前的总合了。
你還真的不讀書啊!
因為滿清留下太爛攤子了,假如一開始就和日本一樣迎頭趕上,
就不會出現後來那種骨牌效應。
你去看柏楊的書或許會瞭解。
jiaju9999999 wrote:
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知...(恕刪)可是大家知道這本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是怎麽流傳到現在的中國的?
民國初年,有一個人去查《雲南通誌》發現裏面說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於是他想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於是到北京的各個大圖書館去搜尋這本書,結果一本都沒有找到,又去詢問各個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
也就是說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這本書已經徹底從中國消失,連知道這本書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發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到日本的圖書館去查,這一查不要緊,發現這本書居然英國,俄國,德國,日本,法國都有翻譯本,而且法國的還有全譯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本都沒有,後來他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裏找到天工開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這個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可見明朝民間印刷工業的發達)。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這本書才在中國又廣為印行,重見天日。
貴國的文化大革命不知毀掉多少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比秦始皇還嚴重幾萬倍,
現在還是一大堆人歌頌老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