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為什麼台灣的人行道普及率這麼糟糕?

因為政府一直都是以車輛作為交通問題的考量
因此總是把重點放在道路興建 拓寬 增加停車位
但是其實應該要反過來以人作為考量 配合周全的大眾交通工具
縮小道路 增加行車壓迫感 限制車位等...讓人覺得開車不方便

這種觀念在印象中 園區生活的雜誌中有介紹過
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翻看 我住台北市 我也有開車
但是在台北市裡的交通 我還是最常坐公車 騎車以及走路
cia377 wrote:
因為政府一直都是以車...(恕刪)


沒錯 這個國外有做過研究了
歐洲很多發展很早的都市 都不會再拓寬馬路
甚至把馬路變成一線道 反之而去拓展人行道空間
因為交通超載並不會因為馬路拓寬而有所改善
路越大 限制越少 車越多 再度超載
所以其實越先進的國家 是直接限制車輛成長的
當然同時搭配的是更便捷的交通捷運系統
台灣人民或者政府在這方面的思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其實我時常在關注國外的都市發展 當然也很希望能夠朝著別人成功的經驗去走

希望台灣會更好 路霸退散吧
其實我對騎樓這種東西也挺感冒的。
騎樓的作用是什麼?(提供人停機車?!擺攤子?!)

然後部份汽車再來並排停車,佔用機車道,機車騎到汽車道。(提高危險?!)

騎樓的設計,似乎是讓二樓以上有更大的空間,變成一樓的騎樓也屬於該房子的。
所以...人行道跑到機車道了?!(重蹈覆轍?!)

真是疑問重重。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w=基本上 台灣阿 欠缺規劃 沒有一個一定的制度跟標準 打個比方吧 加拿大 這邊人行道阿都有一定的標準 一定的格式 再加上工人有一定的水準 人行道看起來單調不過卻還滿整齊的 當然不能拿加拿大來比 台灣第一點不一樣的是建築物 畢竟有一種叫騎樓的東西阿 還有就是法規啦 機車不的停放於人行道上 我想這個大家都很清楚 不過 重點來了 機車太多(腳踏車也滿多得)要停哪阿 路旁也只有汽車 基本上法律看起來對機車比較不重視 當大家找不到地方停 當然是找人行道開刀啦 我自己是機車騎士我自己很清楚 當然政治也不是沒原因啦 至於這裡我不予置評 大家因該都心知肚明 結論還是欠缺規劃 跟一定的標準 工程品質也要提升 不是隨隨便便就ok 拿個最好的例子 台灣撲馬路 頂多1年或半年就刮掉了 我在加拿大這邊一條路撲了快20年還沒刮過....... 台灣半年刮一次的我騎起來就像是在WRC裡面開車一樣路面凹凸不平阿 那些工人到底是怎麼撲的阿 我想都想不透 一看到加拿大這邊 光把路基壓紮實就可以弄個半個月 柏油還是分2次撲 重這裡因該不難看出不一樣的地方吧 台灣阿 偷工減料啦 人行道因該也是如此吧 不只工程偷 我看材料也偷工減料啦 台灣人行道水泥硬度普遍都不足阿 我機車小小撞到就給我裂掉 埃 看來台灣的公共工程的主管機關要好好檢討啦
莎朗石頭 wrote:
為什麼人行道會牽扯到...(恕刪)


為什麼會牽扯 資源分佈喔,這是就人行道、騎樓等這件事而論,而非針對什麼而討論,請仔細看我
文章編號: 1976302
發表時間: 2006-12-01 02:20
這一篇的回覆,就知道為什麼到最後會講到資源分佈。

交通環境,一定都是環環相扣。所以,扯到行人跟腳踏車一定會扯到機車,扯到機車又一定會扯到,扯到機車更會扯到汽車,而扯到自用交通工具又會扯上公共運輸工具。

公共運輸工具發展一定會用到錢。
規劃人行道、改善騎樓或者是重新規劃怎麼利用空間,都市更新,甚至社區改造計畫(整體社區營造也是很重要的,而有時候也需要補助)。

至於騎樓有沒被商家利用的問題,這個怎麼說呢,台北還是有利用騎樓賣東西的,不相信繞繞看一定找得到,希望去看哪裡有騎樓被利用者,或許也可以PM我,有空可以去看看,不過我想沒那麼無聊的大大吧(不說別的,小吃店把桌椅擺到外面,那也算佔用騎樓),而為什麼台北市有在取締騎樓的使用,也是因為警察夠多,有人報案,就會有人去查(這前面都有講過了)
但是基本上我就不反對騎樓可歸商家使用。但是要重新規劃

話說回來,還是那一些問題啦,哈。 各縣市也需均衡發展最重要。不但各位大大的上下班時間縮短,生意應該也會改善很多。
我愛台灣,我的國家 敬請多支持台灣國產品
CSDCSD wrote:
如今反而很少看到天橋與地下道....甚至有X型的行人穿越道....全部的車子都要停下來...orz.....怎麼不設個〝口〞字型的天橋呢?..(恕刪)


現在比較注重到行人了
再加上陸橋跟地下道是叫行人上天下地
以往各地政府蓋了一堆陸橋跟地下道
卻沒什麼人想去利用
所以陸橋跟地下道越來越少了

其實X型的人行道才是正途
行人走的時候
四方的所有車輛都停下來
這樣才安全啊!
沒看到日本電視節目嗎?
東京很多路口都是這樣的
騎樓是中國華南一帶特有的建築風格,
台灣早期的移民以福建居多, 建築特色自然會有騎樓.
華南一帶特別會下雨, 騎樓其實是用來躲雨的.

日治時代, 日本引進大量巴洛克時代建築,
自然就不會有騎樓.

另外, 預算不夠的地方, 連薪水都快發不出來的, 自然就不會花錢整修人行道.
如果有些路天生很狹窄的也不會有.

說完了.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台灣早期的建築法規, 房屋所有權包括前面的馬路的.
所以房子前面人行道, 騎樓的地應該都是算這個房屋的屋主,
要蓋公共設施需要屋主同意.

所以就有人把馬路圍一半當作自家後院.
然後, 要拆可以, 請政府把地買回去, 所以就不了了之.

再談論下去就是政治問題了. 要討論到政治才能解釋,
不過這邊是不能討論政治的.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采昕* wrote:
騎樓的設計,似乎是讓二樓以上有更大的空間,變成一樓的騎樓也屬於該房子的。
所以...人行道跑到機車道了?!...(恕刪)


看完這篇2006年的討論
我剛好也翻到一本2007年的遠見雜誌
裡頭介紹東京車站附近有個新丸之內大樓
為了讓行人走到這裡沒有壓迫感
抬起頭來可以看見遼闊的天空
大樓不僅一樓已經未讓出人行道而內縮
從八樓以上還再內縮

可見城市設計應該是以人為本
而不是車

還有
這篇討論真的很棒
讓我開了眼界

只是討論大眾議題
難免會扯到政治
政治太令人失望了
從谷底爬起來
騎樓的出現最基本的訴求就是跟氣候有關

從建築史上就可發現 身處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國家
建築的特色就是建築物量體周圍有柱廊然後廊內建築物的外牆有開窗
除了通風之外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遮陽
在地中海一帶 希臘羅馬之類的地方 就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建築(sden,arcade)
在中國東南 類似的緯度 演化出類似的建築樣式

台灣的騎樓的目的就用來遮陽遮雨
而且建築法規中有提到 符合某些條件下 增設騎樓(立面退縮)會獎勵容積
所以現今的建築有騎樓是因為建商可以多蓋一點容積

看以上的發言 感覺許多人有些誤解
我來澄清一下
首先 騎樓屬於公共空間 所以即使廢掉騎樓也不可能把騎樓環給大樓用戶 (除非他把獎勵的容積吐出來)

台灣的騎樓是一種超棒的東西
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不同國家文化統治的台灣
在建築上其實沒有什麼自己的語彙
騎樓就是一個十分難得的特色

我認為我們的政府應該好好整理有關都市規劃的規定
不要只是每次改朝換代就把都市規劃或更新視為一個炒地賺錢的工具
不過在台灣應該很難吧 台灣人太自私了 假如都市更新要拆到你家 你還不全村去抗議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