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ho2004 wrote:不知道為什麼, 我認為會耶.讀四輸五更不如好好讀英文和數理. 現在這個年代英文和數理比較重要啦 還不是一樣領22k,.倒不如在學生時代好好玩把腦袋放空,等工作時才會學得比較快.
本來就不該強迫孩童讀古文....台灣的教育很奇怪,對基本生活所需的東西都不著墨,盡是教一些生活上用不到的古文.導致很多人對國文興趣缺缺,死背為了應付考試.到頭來連一篇自傳都寫不出來.國外莎士比亞之類經典名作,也不會強迫小孩子念啊...一定是唸文學系之類有興趣再去鑽研.
皮很丘 wrote:為什麼南部盛行讀經班?家長搶著都把學齡前小朋友送過讀...(恕刪) 是的,讀經班在南部盛行。台南流行台語讀經班,我朋友小孩是讀屏東東港的國小,一、二年級早自習是背弟子規,全年級第一名背完的,校長有給獎品。有些讀經班有宗教色彩,這也是南部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我是覺得國小可以讀經,有益無害,國中以上課業較煩,四書五經就看個人的興趣。當作課外讀物,不強迫同學硬背,倒是不錯。至於讀經的小朋友會不會變壞,據偶朋友口述,小朋友還是皮的要命。
《尚書-洪范》將人分爲五類睿思 的人能完全理解五行的特征,並掌握她。聰聽 的人是能夠靠論證“接近”五行的人。明視 的人則是“學而知之”的人。從言和恭貌”的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學習,只能聽從和敬畏這個“五行”,並信奉其表達者的“聖和謀”。《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三畏”也是從這里演繹出來的。你学习莎士比亚等等干什么呢?西方自希臘文化至今日,就無人能夠到達“睿思”的能力,也就是說西方文化根本就沒有理解五行的存在.實際上西方最智慧的先哲,也只是達到了《洪范》所說的“五事”的“聰作謀”,根本沒有所謂的“睿作聖”西方所以只能演繹“哲學”,即不同個體對哲學本體的不同演繹.西方文化就是把“前人”的結論當作起點,自己再發揮。西方強調“發展”,不發展就不存在“學問”。中國文化強調“回歸”,不能回歸,你的結論说法就不是“人”而是“妖”。這是因爲中國的聖賢已經十分準確的定位出“道”,范圍了一切的行爲規范.中國文化更象是“傳記”,或“訓诂”,是每一時代的學者對“經”的再闡述.四书五经不是西人的智力可以发展出来的,台湾人真是有福气,直接就可以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比韩国人日本人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