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到了宋明大致已經定型。
目前大家對「秀才」的看法,應該是出自於明朝,
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
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
考試科目,分帖經、雜文、策論三場,分別考記誦、辭章和政見時務,
共錄五十人,分甲、乙兩等,前十名為甲等。
~
最重要的,應該是「貼經」,
就是填空題,從四書五經中,抽一些句子出來,填空。
雜文與策論,在明清的時候重視八股文,
在秀才的階段不是那麼重視,只要馬馬虎虎格式對了,
前50名就行了。
所以,如果以偶們當時聯考來看的話,
每個縣的前50名就可以算是秀才了,
高雄縣市的話,大概是雄中,
台北縣市的話,大概是建中,
其他縣市大約是該縣的高中第一志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