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usirbuy wrote:
二十一世紀的商店或公司做不好,要想法子叫他們變好..
而不是回到二十世紀去...因為我們還要一直進化下去...
進化是個名詞,用了進化這個詞,就感覺文明多了,民初時西醫進入中國,一直想把中醫改名為舊醫,自稱新醫,這樣他們打倒中醫就理直氣壯了
但是不是真的進化,要看人民生活是不是改善,而不是只是這個名詞
便利商店的確是買東西快速方便,但所付出的代價,就是防腐劑與化學添加物盛行,請參考安部司的餐桌真相大揭秘:食品添加物的內幕。據安部司的說法,因為冷凍盛行,一度防腐劑走入末路,後來是便利商店興起救了防腐劑。
消費者都要隨時買到就可吃,而且要開架式展示。開架式溫度不足以長久保存食物,防腐劑與各色添加物再度興起。以便利商店這種營業型態,不加藥劑,根本無法經營。
如果你所謂的先進,只圖方便,不考慮防腐劑、塑化劑等對民眾的傷害,是可以繼續擁抱。但目前民眾反映,並非對化學藥劑不在乎。
此外物價猛漲的副作用,消費者也覺得痛了,這也叫做「先進」嗎?
皮很丘 wrote:
柑仔店以級傳統市場,很多貨品來源都不明!就像打野外時的小蜜蜂賣的飲料,很多都是沒見過的牌子!
看到這句就知道統一為什麼老神在在了
所謂"貨品來源不明,沒見過的牌子",
除了剛創立的不談,其實真的去查一查,不乏一些默默做了十幾二十年的老廠商
你會覺得沒見過不外乎
1.沒持續砸錢大量打廣告:可能是經營者心態,想說把東西做好,有一定市場就好了,
或是做了廣告但缺了天時地利人和...等種種因素沒紅起來,乾脆就不做了
廠商不是傻子,做了幾千萬的廣告就表示這些錢都要灌回售價裏的。
2.相對於通路是弱勢,沒有普遍在所有通路賣:
可能一些大賣場或地方超市有,但是24hr便利商店沒有,尤其是24hr便利商店競爭激烈,
可能曾經有上過架,短期間賣得不甚好=>下架,(賣不好有很多原因,沒有搭配大量廣告也是其中一種)
賣得還可以=>超商出自有品牌相同產品放旁邊,還便宜一兩塊錢+集點,就這樣被做掉,GG
然後就退到沒收高額上架費,也較願意接受非大廠牌的地方超市、小賣店,變成你口中沒見過的牌子
然而沒廣告、沒通路,這兩點剛好就是統一最不怕的
Lisa_Hsu wrote:
塑化劑風暴餘波盪漾,...(恕刪)
拜讀大作之後小有疑問:
1.柑仔店如何面對通路商量的優勢?我們都知道進貨量越大價格越低,柑仔店在這方面勢必會被打得滿地找牙,又如何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扶植柑仔店的存在,靠消費者自覺我認為不太實際,有實質的方法可以壓低柑仔店進貨成本會比較可行.
2.我們用7-11當箭靶好了,7-11提供的服務已經遠超越傳統柑仔店,以食品來說,傳統的柑仔店不太可能提供便當飯糰之類的商品,這些傳統的早餐店便當店當然也能提供,分散不同商品經營也能增加就業機會,但是也一樣難保證品質,這些餐飲店為了壓低成本照樣會使用便宜到不合理的貨源,而且每家店貨源不同勢必更難追查,所以我有限的知識不能了解這方面會比大企業好到哪去.
3.另外再說飲料,柑仔店販賣的飲料跟7-11感覺上沒甚麼差別,敝人記得小時候也在村里的柑仔店買統一味全津津之類的冷飲,所以塑化劑的問題一樣會在柑仔店出現,而且我記得也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牌子照樣中獎.所以分散到柑仔店似乎不能避免這些問題.
4.還有柑仔店似乎都是以家族事業的型態經營,至少我見過的幾乎都是如此,所以確實不太會有欺壓員工的問題,因為員工就是自己老婆孩子,欺壓可能會變家暴....我想說的是這種小企業往往也會有競爭力不足的問題,現在台灣眾多廠商都被三星打得滿頭包就是一例,所以該怎麼面對競爭力的問題?畢竟就算台灣的企業不欺負你,又怎麼能保證外國企業也一樣好心?
Lisa_Hsu wrote:
我在便利商店也有遇過發黴麵包,在連鎖超市看過長蟲豆子,不過我都直接提醒店家該下架了。
小店家賣獨特商品,靠的是買家識貨,你得學習識貨。也就是我說的,商品銷售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如果你想偷懶,都交給大型通路與廣告幫你決定,那像這次新聞,五星級飯店高價賣含塑化劑濃縮還原果汁,就不要說自己是受害者了。因為自己只願意看包裝,不願意看品質。明亮包裝與名氣不等於品質,這次事件還沒學到嗎?
你說的醬油等少數有名好貨不願意交給通路代售-並不代表其他都是
就像樓上說的-更多來路不明成分不明的商品只能在柑仔店流竄
你要一般消費者人人都"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不太可能
要可能-燦坤也早就倒了
再努力一點說服大家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