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分享一篇醫病關係感文 from賴其萬教授

文章寫的不錯,我也是認同的
不過有些話一定要說
在台灣,有去看過醫生的都知道
你等了半小時到二小時
進去看醫生後,可能一分鐘就出來了
之前我身體不舒服去看醫生
醫生看了後,還跟我說"可能"不是
沒什麼問題
我聽了心裡也是怕怕的
醫生也沒做什麼檢查
如果我就這麼信了他
將來半年後,檢查出來我得了癌症
那是誰的錯呢?
所以通常我會再去一家醫院檢查
那我這種行常為就淪為寫這篇文章的教授
口中的"濫用醫療資源",
沒有人希望一直去看病的,如果有那也是病態了
但如果醫生能仔細詢問檢查,給病患安心,
能讓病患康復,我們何須一再的換醫生看病呢,
如果病一直不能好,看同一個醫生不是白搭嗎,
我在因同一種病二次就診時,我都會詳細告訴
醫生我的情況,及第一次就醫時,醫生診斷時說的話,
現在的醫生有的很好了
都會很詳細的解釋你的病情
讓你知道你的狀況,讓你安心,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什麼都不跟你說~~
以上是我的想法,不一定對,
但生病的人總是希望病好而已,就這麼簡單而已
台灣的醫療環境真的是要從醫生及病人間
好好的改善,醫療環境就只會更好不會更差的
我想買"賓士"汽車啊!
我好想買"賓士"汽車啊!

無奈沒錢,
只好買"XX"汽車將就將就...

什麼?
XX只能開十年?
為什麼不能像賓士一樣開二十年?
XX真是沒職業道德啊!

進場維修,
沒點心、沒咖啡、沒白蘭地、什麼高檔的享受都沒有...
連個真皮沙發都沒有...
還有,
為什麼XX的服務廠裝潢那麼差?
根本比不上賓士啊!
genome wrote:
齁 講這樣請拿起筆來...(恕刪)


其實我期待的醫生並不是什麼懂的醫生

而是他能夠了解病人的恐懼
他能夠清離清並分析病人的病症
他能夠知道什時後該用什儀器 例如 何時該檢查 何時該核磁共挀...等
他能夠掌握治療的時機

其實很多醫生都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但我最怕碰到這種醫生
你什都懂 但什麼都精嗎?
菜頭是什麼 能吃嗎?
今天我們期望的是有"醫德"的醫生, 大學聯招名列前矛的學生不代表他就可以成為稱職的醫生.
看病不像修車, 可以一修再修或隨意更換零件. 我只希望醫生也有同理心, 如果你面對的是你的家人,
捫心自問, 您的態度仍然與看待一般病人一樣 ?
Stephen & Carol wrote:
今天我們期望的是有"...(恕刪)


stephen 說得很好 … 會考試的人不見得可以當好醫生!

不過個人認為,能在大學聯考中考出高分的人,相當程度地代表他能在學生時期抵抗一些誘惑,將時間投資在書本上,並且能夠忍受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有這樣的特性,的確是適合當醫師的一些基本素質。

可惜漫長的七年會改變一個人,中學時期的學業成就不保證未來的人生成就,何況是被要求近乎神職的醫業。

至於「視病猶親」,請注意「猶」這個字 … 代表:當你看到一位素昧平生的病患時,你可以把他「當成」是你家人「一般地」對待 …

至於有沒有人能在一時半刻內將一位陌生人「完全」當成家人一樣地熱情對待,個人保持疑慮。

醫業是有良心性質的服務業,但真要一位醫師把每個病患都真的當成家人,那大概只有宗教家才做得到吧。孔子教我們:「親親等差」…愛是有等差的,這就是人性,一個人會從自己愛起、再來愛自己的家人、最後才是身邊的人。如果有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了,你說他會去愛陌生人嗎?那一定是假的。

「視病猶親」這句話現在聽起來味道不夠了,因為現代人連家人都不愛,只愛自己。
倒不如說「將心比心」、「感同身受」 … 請醫師把對病人說的話先說給自己聽聽看、把病人即將接受的處置自己先感受看看 … 這樣一來,同理心自然會生出了。近年來的醫學教育已經加入這些課程,我相信各位慢慢會在年輕的醫師身上看到這些充滿同理心的醫學人文特質。

當我們要求醫師要把自己當成家人來看待時,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先把醫師當成家人?
如果就醫前就把醫師當成壞人、敵人,不管醫師的醫術再怎麼好、再怎麼地熱忱,我想大概也很難得到醫療上的好處!

凡事,先要求自己,再來要求別人!
話重了些修改一下
醫生不該把自己當成醫"匠"!
醫生的細心,謹慎,與熱忱與病人的合作信任
是有可能打敗死神的

希望每個人都能保持剛決定選擇自己職業時的那份初衷與熱忱
尤其是你的職業與生命有關
mytingo wrote:
原來當現在當醫生的人...(恕刪)

施主所言重矣....
這篇文章搞到後來, 沒有病人或是醫生會因此而改變....
徒增對立而已....
變成筆戰就失去意義了....

Resident in Emergency Room.
其實那是因為台灣根本沒有醫生淘汰制度
考上大學一切都靠共筆
越南部的學校讀原文書越少
實力還比不上一些有經驗的老護士
台灣人要改變制度 一些很爛的R都還是一樣可以升VS
這是很恐怖的
一堆人搶當熱門科的R0
美國家醫科是被淘汰的醫生才去當的
台灣可熱的狠 連去非洲回來的連XX回台灣也是到北榮幹家醫科
可見台灣醫學價值觀已經變形
引子
  
  美國住院醫生的培訓從七月到第二年的6月。到了每年的12月,科室會開會討論住
院醫生的表現,對表現差強人意的住院醫生更是重點討論,以決定他/她能否獲得下一
年的合同,留下來繼續接受訓練。大多數主治醫生對一位來自伊朗的住院醫生不滿意,
主任問道,大家說了那麼多,問題是,我們應不應該讓他留下來。大家彼此相看,沒有
人願意回答這個問題。主任說,這樣吧,我們投票來決定他的命運。投票的結果是,絕
大多數人投了反對票。主任把決定通知他,讓他有六個月的時間來尋找另一個訓練單位
。聽到這個壞消息,他難過極了,他求主任再給他機會,求主治醫生幫他說好話,同時
他開始四處散發履歷表。
  
從大學到醫學院
  
  美國醫生要讀四年普通大學,再讀4年醫學院而獲得博士學位。大學生可以畢業於
任何專業,但是一定要有數學,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必修課的學分才有資
格來考醫學院。一般來講四年大學需要120個學分才能畢業,如果你學的是英語專業,
這專業不需要學習前面所提到的課程,為了能拿到英語學位又有資格考醫學院,你得在
四年內完成120個英語專業學分之余再修上述必修課的課程,畢業時就有130多個學分了
。化學和生物學專業一般含有醫學院所需要的課程,所以有志考醫學院的學生大多選擇
這些專業。
  大學成績的計算方式如下:A-4分,B-3分,C-2分,D-1分,F-0分來計算。學生某
學期拿了英語3個學分,得了A;數學4個學分,得了A;化學4個學分,得了C。平均成績
就是(3x4+4x4+4x2)/11=3.27。一般來講,好的成績是3.7以上,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科
目的成績是A,少數科目是B;中等成績是3以上,3以下就是低成績了。大多數醫學院學
生的大學成績都在3.7以上。除了平均總成績外,醫學院還要看數學化學等必修課的成
績。例如一位英語系畢業生的成績是3.7,而必修課的平均成績是3分,顯然這位學生英
語課程的成績很好,把整個平均成績拉高了。醫學院的招生部會小心地全面衡量這個學
生在科學方面的學習能力。
  大學畢業後,學生要考一個醫學院入學考試,所以大學平均成績和入學考試成績就
是申請人的硬體。其他方面的條件包括了工作經驗,來自各方(工作的老闆,學校的教
授等)推薦信,義工,種族等等。
人人都說醫學院難考,每年申請人和被錄取者的比例在數十到100比1。一般學士的工資
在4-5萬左右,醫生的最低收入在年薪10萬以上,少數能掙50萬甚至100萬。目前嬰兒潮
人群正邁入60歲,他們對於醫療的依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所以醫生的工作機會和
工資都會比較保障,再加上老百姓對醫生非常尊重,這些都是許多人願意當醫生的原因。
  究竟醫學院有多難考?下面用一些例子來談一下。
  某年波士頓大學的醫學預科有72人畢業,只有2人考上醫學院。這個專業大概沒有
嚴格的淘汰制度淘汰學生,導致錄取率如此低。
  許多大學有非常嚴格的淘汰制度,例如一間大學醫學預科的廣告宣稱90%以上的畢
業生能進醫學院,不過入學的新生在四年中不斷被淘汰,畢業時人數寥寥無幾。換句話
說,考不上醫學院的人早就被淘汰掉了,由此換取極高的錄取率。
  來自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醫生說,在上有機化學時,許多學生跟不上,只
好取消課程(drop the course)。我驚訝道,如此名牌大學的學生會讀不了有機化學
嗎?她說,你想考醫學院,這種科目的成績得B以上,勉強讀個及格,考醫學院無望,
還會拉低整個學習成績,毫無價值。不如選讀自己強項的專業,成績好,將來進一步的
碩士博士學習都容易些。對必修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院的顧問也會毫不客氣的叫你
放棄當醫生的夢。據我所知,耶魯,哈佛等名牌大學都是採取類似的淘汰機制,這些名
牌大學的學生也不笨,沒有希望又勞民傷財的事是不願意幹的。況且,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些學生整體素質相當好,不當醫生還是有很多前途美好的工作等著他們幹。
在這樣健保下, 當然是愈輕鬆,沒有住院病人的科別愈吸引醫學畢業生去從事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