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友達併廣輝, 廣輝人員降一級任用

AUX 公司的名言: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員工說:
沒有最操只有更操
沒有功勞只有幸勞
bluemenco wrote:
我有朋友在友達工作
大概知道他們操的原因
幾乎是一人當兩人用
其實每間公司的制度及領導方式不同
也不見得小公司就較操或是大公司就較操
不過也不需要覺得涼的公司就較差
有些轉移了話題就不深論了


該不會這麼剛好也有朋友在廣輝所以覺得友達比較操吧!
既然知道每家公司不同...就不需要用兩個肯定句來說這件事吧!!
每個工作有每個工作的難處....
既然不處於其中...就別去說些易造成誤會的話

在這件事裡...就算降職任用的話..
衝擊較大的應該會是管理,業務,行政,研發等這類的單位吧...
李董也說了合併不需要一加一等於二的人力...
如果你是老闆...對這些單位應該也是不續用..或是降級任用吧
其他單位為縮短合併的陣痛期,重新審核職等應該是會啦!!(去蕪存菁!!)
但是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動作..以免人才流失

就向版主說的..合併對員工衝擊較大的應該是年資,年終,分紅...這類的問題!!
合併後如年資重新計算..是否發放遣散費重新任用...
如果年資照算..年終,分紅要怎麼給...這才是比較大的問題!!
工作上既然合併了就是同家公司的人..同樣是公司的資產...沒什麼好屈辱的吧!!
小弟有幸待過華X,是在桃園的廠區由於之前是在LXXXXN從事電路設計,而在前年TFT LCD前景非常看好時進入華X也是任職與前1份工作性質相當類似的工作,只能說華X是1間牌子老的公司,老公司的文化總是比較像公家單位1樣,只能說我不適應這樣的職場環境,所以做不到1年就選擇離開,而到現在我還有與華X的同事連絡其人員的流動率我是覺得還滿高的,只能說1間人員流動率高的公司會比較難創造嶄新的1面!不過我還是認為華X有相當大的貢獻,因為華X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可以帶給為數不少的就業人口希望並給這個社會帶來穩定的力量,所以華X要繼續加油呀!
廣輝電子會搞成這樣其實都是自己搞出來的,主管不像主管,閒差事單位又多,公司不被吃垮
也認了,友達整個廠的工安只有幾隻貓但是廣輝電子是要擴編一個處,誇張吧!工程設計能力也有問題,好心提醒跟溝通換來要打報告及質疑另外還被罵,一直搞到最後我才知道都是綁標的,
難怪我聽到一個工程師說他一個月接近十萬,起初我還不相信也問過其他工程師到了最後我才知道他連紅包都算,離譜,現在可好友達一接手一些友達過來的主管就會開始清查工程報價清單
及零配件價格,都是一筆爛賬,降級還好就怕被整到離職,但我想我的一些廣輝電子的好友們,你們快翻身了,雖然你的努力不見得會被採用但也不會惡整到那麼離譜,大家加油!
華x, 就我的了解因為前身是做 CRT 映像管起家的, 集團是做家電的, 老牌子的公司, 所以也難免有許多員工是吃大鍋飯, 公務員的上下班風氣, 一方面如此, 一方面是家族事業, 大房二房.... 內鬥的非常嚴重, 當時林鎮X 內鬥下台, 許多副總級人物也被拔掉, 公司經營如此, 也難怪!!!
但是廣X 不是, NB Top1 廣達的相關企業?為何也會淪落至此? 這倒是值得各位大大討論一下!!!
至於最小的一隻貓, 彩X, 除了是家族事業外, 不曉的版上大大, 了解為何彩X 會淪為, 小小貓?
沒有批評的意味純討論: 公司治理/ 制度/ 員工/ 主管....
danny wrote:
廣輝電子會搞成這樣其...(恕刪)



原來企業文化才是決定一家公司的競爭力阿

我做過幾家電子廠工程發現,那也不能說是綁標,而是產業迅速擴充的結果
各家公司除了挖角外,並沒辦法短期內訓練出那麼多工程人才
你想想想看,一家公司光公用設備的水、電力、氣體、化學、機械等等那麼多專業
真的能一下子培養出那麼多人才嗎?

很多主辦人員經驗不足為了不出差錯,乾脆就都由某些大廠商長期把持他們的工作
當然廠商也會想辦法回饋一些給主辦的工程師
這都是台灣一切只追求速度的結果造成的阿

像上次我做過的面板線,一些安全裝置都還未安裝完成,主事人員也不管(大概也不敢上報)
就是每天照著進度試產,也不給你時間安裝,那些可憐的工程師阿,什麼時候會出意外大概也不曉得吧,
還曾經發生日籍技師受傷集體罷工抗議事件
(當然也是不了了之)

我朋友去年發現台中某間小面板廠更慘,生產線最資深的竟然都是那些外勞
流動率高到看不到半個台灣幹部,新人進去還要外勞帶你怎麼做
(其實外勞也是一知半解)
有時是因為有事情要爆了擋不住了要先溜了,要不然新蓋廠當然有主管缺等你做幹嘛不做啊,
對了我說一個前輩給經驗,當如果有人要挖你去他公司時做主管時,麻煩你自己就約定條件及薪資還有職等等所約定的條件或合約最好跟他去法院公證,因為百分之95以上都是虎爛都是先騙你進去的。
bluemenco wrote:
假如是面板業界的人應...(恕刪)


居安思危阿..
大哥 ...

拿同行的同事來當借鏡..
不要過於安逸...
客觀數字:
Q 產能約為 A 之 1/3
但 Q 的人員約為 A 的 2/3
直接套用 A 的組織/人力/work loading 架構
Q 目前並不需要那麼多人

無形資產:
公司/人員整體的
專業能力
做事態度
組織架構
還有差異最大的成本觀念
平均來說
Q 與 A 目前還未達到同一個水平

Q 的工程師若不降級
相對來說 A 的工程師就要升級
否則管理階層就要很有藝術的解決 A 基層的反彈
現實面
當然多半也會採用減少而非增加支出的方式

如果目前隸屬 Q 的部門不去蕪存菁或急速成長
A 一季賺的恐怕還不夠 Q 兩個月陪(例如本季)
這變成公司競爭力與生存問題

也許大多數朋友會覺得
Q 的員工似乎任人宰割很可憐
但反過來想
若 A 因此無法獲利
損失最大的不一定是目前在 Q 的工程師們

不過不管在那裡
職場上就是要不停地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
有點嘴炮
但似乎真是這樣

以上僅個人意見
如有冒昧
敬請海涵
sam_sfchiu wrote:
恩~~ 我是沒有什麼...(恕刪)

嗯,
這社會是以有沒有錢,賺的多不多
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與成不成功
賺的多的比賺的少的人來的優秀
是這樣子嗎?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