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個感覺...
小錢是存來的
大錢是賺來的
至於多少是大錢 多少又是小錢...
自由心證啦~
工作也四五年了
高中曾經在奧美寫文案
但也只是打打零工 錢拿了就花光
後來的工作
讓我曾有三百多萬存款;
但花掉的更多(光買衣服就花了快一百萬.... 在台灣開快 又老是撞車)
借人(根本就是送人?!)的數目難以想像
再加上之前
低能地去當保人(保人的 “保“怎麼寫? 人呆~)
零零總總加起來
都超過一千萬了
醬算起來 反而還賠錢....
存款這東西.....有一些就好了 我不求多
猶太人,
全世界最會賺錢的民族
我也是在這民族的公司文化下受薰陶 教育
看看這張圖就知道
猶太人金融勢力有多大.....
在這民族的金錢價值觀中
他們相信
“這輩子花掉的錢(不是借錢 也不是刷卡; 一定要自己掙的)才是你這輩子真正賺到的“
曾經有人這麼告訴過我:
名車買的是感覺, 是感動, 是對自我的證明, 是夢
明明有 10億
心中熱愛 BMW,
卻為了旁人眼光 還是開 Toyota
實在不覺得這是個好決定
愛車人還是會將 BMW做為人生的里程碑
即便 Lexus 比它好
然而 BMW的價值
勝出並非完全在於其機械結構;
Jil Sander 羊毛大衣一件十五萬八千; 也不會比一件一千多的外套 保暖一百倍
其價值在於
讓自身更具自信 更加快樂
進而感覺人生越加美好
車子 是浪漫的產物
畢竟養車是較貴的 比不上大眾運輸工具
買車通常是為了
自我私密空間, 方便, 讓家人感覺更舒適, 讓家人(或情人?!)彼此能有更多獨處(亂搞)時間....
更甚 個性化, 彰顯身分品味, 盡情享受速度 操控, 受人稱羨
這些價值
總的來說
或許只是虛榮
又或許難以量化
故此, 容易被忽視 省略
夢想
所遇到的 最大阻礙
通常是 經濟條件;
當 經濟條件成了問題
此時 理性便大過於感性
我相信
理性所能帶來的快樂 是無法勝過感性的
一輛 C/P值最高 品質最穩定 最不容易壞 壞了要修也便宜的車
仍難以替代
腦海中 那朝思暮想的倩影
聰明的決定 不一定能帶來快樂
因為
快樂是來自於 慾望被滿足
而非去 妥協人生的夢
在於 滿足欲望; 絕非逐金
滿足欲望 本該是快樂的
或許過程痛苦
然而 錯誤的
是
將那 過程的痛苦 扭曲了慾望單純本質
Apple..... 求求妳不要一直出新的.... 花錢買機器不是問題 問題是沒錢買房子放新機器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