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講明的是,老蔣跟羅斯福之間的政治角力最激烈的時候大概是在1943年後,那時候美國已經被拖進二次大戰一年多了,所以並不是老蔣威脅美國,美國才介入二戰的。說真的,要美國介入太平洋戰爭一點都不需要老蔣出馬,畢竟,偷襲珍珠港的就是日本人不是嗎?所以美國是對日宣戰,然後再順便對德、義宣戰,說起來,歐戰才是順便打的咧!
美國介入二戰後,與各同盟國迅速在二戰的戰略上確立「先歐後亞」的方針,美國及同盟國應全力在歐戰中擊敗德、義,然後再回師亞洲擊敗日本。
所以對於亞洲戰區的最大交戰國中國來說,在這張戰略藍圖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拖住日本,將戰爭長期化,爭取時間讓其他同盟國在歐洲取得勝利。
所以,當老蔣跟羅斯福說「我不玩了....投降日本去了!」,對羅斯福會不會產生威脅的作用,這當然是肯定的!
試想,中國若是投降了,日本陷在中國的百萬日軍可以立刻轉用,而且可以立刻武裝六百萬的中國軍隊幫日本打仗,更別說中國那深不見底的人力,可以提供多少後備人員補充,然後.....立刻揮兵印度,就憑印度那幾支打敗仗的英國部隊,擋的住嗎?然後進軍西亞,跟德國人在東歐會師.....那二戰,誰輸誰贏,還不一定唷!
這個威脅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否則.....史迪威是怎麼被換掉的!
至於法國為什麼有本事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其實並不是為了二戰的論功行賞,而是為了戰後秩序。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世界的幾場重大戰爭的起因都是這些所謂的歐陸強權之間引起的,所以在戰後成立聯合國後,仍然認為必須在歐陸上扶植一個強權來作為區域維持和平的力量(別說是英國,畢竟英國跟歐陸並不相連,他是島國),歐陸上的傳統的兩大強權就是德國跟法國,德國是戰敗國,不能用.....所以,就是法國囉!
以上.....一點小小的個人看法。
德國是軸心國,又是戰敗國,因此除了德國以外其他三國都是常任理事國,這是很正常的
至於中國跟日本也纏鬥了八年,日本需要鹽跟石油來支撐他的陸海戰跟內需,又需要橡膠煤鐵產品等大陸礦產跟物產
所以要說日本要是不打東南亞專心對付中國早就贏了,那是最錯誤的看法
其實網路很多文章各位能查詢,日本打中國打到石油儲備已經將盡消耗一空,只好腦筋動到東南亞,美國也知道日本弱點,打蛇打七寸的國會考慮下令禁運油鹽,日本終於抓狂硬上了珍珠港,後果不提了
日本要是不對東南亞下手,專心應付中國大陸,對不起,他一樣撐不到勝利,因為是資源戰的問題,我並不是捧蔣,而是蔣的時間換取空間這個大戰略基本上是相當正確的
日本人跟中國人比是一比四,當時日本一億人口,中國四億,但是中國的土地廣柔,複雜多變,歷史上亡國曲線各位留意一下,都是由北向南,不論游牧民族下來一統,還是北晉南下一統,甚至是近代軍閥直奉會戰都是一樣,蔣摸摸頭也明白農業化的中國無法應付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日本,日本當時已擁有滿州,標準的北對南傳統地勢,因此要務就是將北南路線轉為東西向,日軍後來也深受其擾,日本一位軍團長不是在家書還什麼說了一句廣為流傳嗎 [唉,敵非敵,征戰我不愛山水]
提到中國是離題了,加上目前咱台灣普遍對蔣評價不好,能不能正面看他對二佔亞洲戰區的貢獻,算是小有難度吧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