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水災的豬牛可以火葬嗎?還是一定要土葬?

掩埋也罷
火燒也罷
只要不是收一收進了食品加工廠
那就好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GLD wrote:
口蹄疫跟腸病毒在19...(恕刪)


以下來自疾病管制局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發燒合併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等。
1.泡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4.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1週。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6.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此病毒是在1969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當時引起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此後包括澳洲、日本、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台灣在十幾年前也曾經流行過,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布是全世界性的。
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嚴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併發症,有的則像1998年台灣的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包括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都有過類似的情形,其可能的危險因子尚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以下來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口蹄疫 (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
一、緒言

是一種極急性、高度傳染性疾病,感染對象為偶蹄類動物,以口、鼻、舌、趾、蹄冠、乳房及乳頭部皮膚產生水疱然後糜爛為其特徵。感染動物之產肉能力、產乳能力大幅下降,並會造成年幼動物之大量死亡。由於此病可藉接觸與空氣而傳播,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重要畜產國家高度嚴防的主要傳染性疾病,也是國際貿易中各國動物檢疫的首要傳染性疾病。國際畜疫會將之列為最重要的 15 種 A 表疾病之一 ,我國動物傳染病分類亦列為甲類疾病。 本病最早於 1514 年在義大利發生後,幾乎所有畜牧事業發達的地區均發生過。本省於日據時代 1913 年至 1916 年、1924 年至 1929 年前後發生兩次流行 ,經勵行發病場撲殺政策後撲滅。1997 年 3 月 20 日確診又再度入侵,經研判其原因可能為自疫區走私偶蹄類動物、屠體或人員參觀疫區養豬場而傳入。 口蹄疫是一種 RNA 病毒,由 Picornaviridae 之 Aphthovirus 引起,本病毒共有 7 種血清型,81 種以上之亞型,各血清型別間無交叉免疫保護效果,7 種血清型代表 7 種不同之口蹄疫。病毒直徑約 23 nm,表面共有 4 種主要的結構蛋白質:VP1、VP2、VP3、VP4,已知 VP1 能產生中和抗體。 本病毒一般不耐酸也不耐鹼,pH < 6 或 pH > 9 的環境足以殺死病毒。低溫可存活很久(攝氏零下可長達數年),溫度越高抵抗性越低。肉類加熱處理超過攝氏 80 度很快可以把病毒殺死。本病可由空氣傳播或直接與感染動物、病畜製品或污染物品接觸而感染。病毒在低壓低風速、高濕度、低溫度等有利情形配合下,可藉空氣傳播到數公里外使動物感染。人吸入口蹄疫病毒可在鼻或喉頭部位保毒 3~21 小時,並可藉此傳給其他具感受性動物。病毒可恢復牛之咽喉食道持續排毒 6~36 個 月,從羊之食道粘膜排毒約為 4~6 個月。國際畜疫會(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手冊中列有數種診斷方法,例如細胞接種分離病毒、酵素結合免疫吸附試驗 (ELISA) 、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病毒中和試驗(VN)等,本標準為參酌 OIE 之方法所訂定適合吾國之診斷步驟。

二、臨床症狀與剖檢病變:

臨床症狀:

牛: 本病潛伏期 1~7 天。特徵為發熱、倦怠、食慾不振、流涎等症狀,伴隨著口腔形成水疱,破裂後形成糜爛。蹄部出現水疱時則有跛足現象。水疱同樣可發生在乳房皮膚。泌乳量減少,乳房炎和流產為一般症狀。水疱開始形成時如大頭針頭大小,然後可增大至核桃大或更大。水疱常發生融合,形成 瀰漫性損害。蹄部症狀常見于蹄冠和趾間,局部有熱感、發紅、微腫和疼痛 。經過 1~2 日,於上述蹄部無毛處出現小水疱並很快增大;初期充滿透明的 然後變為混濁的漿液,水疱破裂後形成爛斑。母牛,尤其在泌乳期,幾乎均 可在乳頭皮膚產生水疱,病毒在乳腺上皮增殖病牛於潛伏期和臨床症狀發生 期內可從乳汁中分離到病毒。口蹄疫病變也可見于鼻咽部、食道和瘤胃,有 時也見於母牛陰道粘膜及公牛陰囊。成年動物死亡率很少超過 5 %,幼年動物 則高達 50 %。但惡性口蹄疫也對成年動物具高度致死率。新生犢牛呈最急性經過而不形成水疱。病犢出現高熱、極度衰弱、心臟衰竭、常見下痢。經 1 至 2 日因心肌炎而死亡。

羊: 綿羊感染口蹄疫之潛伏期為 1~6 日,其症狀有時輕微至不被察覺,尤其 是水疱僅限於口腔粘膜時,由於水疱較小,有如米粒大,又無其他明顯之症 狀如流涎等,而且水疱迅即消失,因此不易被察覺。但如仔細檢查仍可見到 上唇發炎腫脹,有時頰部和咽部也發炎腫脹。 蹄部也和牛相同,於發生水疱時出現跛足現象,但水疱小得多,最後病 羊避免任何運動。發炎變化常漫延至蹄小囊,可從蹄小囊之輸出管擠出多量膿性乾酪樣團塊。個別病例的乳房上、陰唇上和陰道中也有小水疱,舌上也常見有小水疱。患病羊群如飼養環境良好、乾燥時,本病幾乎呈輕微與良性的經過。反 之,如飼養環境不良並常加驅趕時,則容易使病情惡化,如繼發感染則可引 起局部化膿、骨骼壞死、蹄脫落和敗血症。孕羊常流產。 山羊症狀與綿羊相同,但有時也可見到嚴重病例,部份伴有心臟病變。 在較劇烈的流行時,全身症狀如虛弱、高熱、食欲減退或廢絕、泌乳停止等 均較顯著還常出現唇部和面頰腫脹。伴有心臟病變的惡性病例或死於衰竭, 或無明顯症狀而突然死亡。 乳山羊感染口蹄疫常出現嚴重的典型口蹄疫症狀。

豬: 豬的症狀與牛相似,跛足為常見的症狀。潛伏期約 1~7 天,最短 12 小 時,最長 14 天。哺乳仔豬感染本病時突然整窩暴斃,死亡率可高達 100 %,仔 細檢查可在舌頭、牙齦、口蓋、趾間等處發現水疱。母豬感染時口、鼻、舌頭、牙齦、口蓋、乳房、乳頭、蹄冠部、趾間出現水疱,約 1~2 日水疱破裂,患部糜爛出血,蹄冠裂開,嚴重時蹄會脫落。發病期體溫上升(攝氏 40~ 41 度)、拒食、口中流涎含白色泡沫,懷孕母豬會發生流產,死亡率低。肉豬症狀與母豬相似,於口、鼻、蹄部出現水疱、蹄裂甚至掉蹄,發熱、拒食、流涎含白沫,死亡率約 5 %。




------------------------------------------------------------------------------------

小弟不是科班出身的,不過這兩者症狀幾乎一模一樣
然後1997爆發口蹄疫,1998台灣腸病毒開始有死亡病例...很難不聯想在一起不是嗎?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