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_kaku33 wrote:重水工廠也在運轉了,如果早個兩年,美國把武器從出廠直接時空傳送到蘇聯也沒救太空梭竟然已經在圖紙階段橫跨大西洋的洲際轟炸機,要不是帝國崩解,早就排入生產線.(恕刪) 沒有辦法,1942年南俄夏季攻勢崩盤之後,德國戰爭工業"才"在史匹爾的領軍之下倉促啟動,各類秘密研究計畫開始趕進度,被操翻的科學家們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裡瘋狂加班。但帝國資源有限,加上戰局持續惡化,很多開發計畫相互排擠,因此軍需部只能盡量挑希特勒prefer的點子,或是可在"短時間"內"量產"並"接戰備"的開發計畫,而部份需要較長開發時間的計畫,不是被reject就是被table。前者最著名的就是V-1及V-2;後者則包含原子彈及代號"瀑布"的紅外線防空飛彈等計畫。但從希特勒對Me262,V1,V-2的使用偏好,再考慮戰末德國戰鬥機部隊的狀況來看,越洋轟炸機計畫被table的機率很高。至於若干尚處於紙上作業的兵器開發計畫,我認為大多都被過份神化,我不知道為什麼日本出版界那麼熱衷於出版什麼"第三帝國最強兵器","秘密兵器"之類的圖書,那個誤導性太重了。空有構想與開發技術並不代表能在短期間內進入全面量產階段,材料技術的支援程度,那才是重點。第7航空艦隊的Me262戰鬥部隊的龐大推力震撼盟軍,但礙於材料技術無法克服,每一架Me262戰機的發動機,只能用10次,就必需要報廢,後勤成本實在太高,那更別提那個太空梭構想了。
enzolin168 wrote:有反正很多火箭的理論零件都是用德語的用德語他們雙方一定聽得懂(恕刪) 這是合理的,畢竟既有的研究成果皆為德文資料。北洋艦隊主力"定遠"及"鎮遠",由於是德製艦艇,因此在所有接戰程序中,各級清軍軍官也都是使用德語發號施令。國家語言的強勢程度,在某些時候,會受到科技實力等物質元素影響...
Chester wrote:沒有辦法,1942年...被操翻的科學家們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裡瘋狂加班...(恕刪) 以1944年那種極度缺乏資源的環境,還可以生出Me 262,德國學家就夠資格拿一個諾貝爾安慰獎了而且那一年除了空中搶資源,地上的虎王二世還可以瓜瓜落地個好幾百台不像日本,山本豪賭的賭債,變成肉償的地步(神風特攻隊)日本那種1k馬力出頭的引擎,配上鬆散的機體,然後用超爛的燃料還想跟2k馬力,有裝甲,高級航空燃油拼?結果這些德國科學家,戰後被美、蘇抓去,繼續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裡瘋狂加班....光是一台 Me 262 所衍生出來的徒子徒孫,就在韓國上演一場骨肉相殘的戲碼要說這些構想神話其實也不過分,不過還是不得不佩服,這些人光是想,就可以想這麼遠了
tom_kaku33 wrote:以1944年那種極度...(恕刪) 嗯,確實不容易。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二戰德軍fans會這麼多...國防軍與武裝SS的戰史,幾乎等同於菁英痕跡、騎士精神、傳奇色彩的結合...不過Me262不是1944年突然冒出來的東西,這個projection從戰前就開始run,1942年~1943年都有持續在試飛與修改,只是剛好到了1944年將問題克服到進入量產的階段。另外我有一個疑問(因為真的不知道,所以叫作疑問),在虎二式的部份,做為戰末德國陸軍以寡擊眾的精神代表,虎二式堪稱典範,但從野略的高度來看,虎二(還有後續的鼠式)的價值在那裡? 數百個耗油,速度又慢的龐然大物...
Chester wrote:嗯,確實不容易。 ...(恕刪) 鼠式是希特勒要求做出來的,主要是希特勒見識過大砲的威力,大概想讓這種砲能跟戰車一樣跑來跑去,隨性發射... 也算是種帝國的象徵鼠式真的超級大,可以估狗一下圖片
Chester wrote:嗯,確實不容易。 ...但從野略的高度來看,虎二(還有後續的鼠式)的價值在那裡? ...(恕刪) 這麼說吧,呂布很沒大腦,雖然不是大家的最愛,但是大家也很愛......虎二遇到薛曼,猶如呂布遇到雜兵光是虎一,一台就抵過10台薛曼.....可是戰略還是輸了,因為美國把薛曼當罐頭生產,快五萬輛....別說薛曼,連航艦都當罐頭生產
上面不少都說的差不多了我只來更正一下那個不是第七航空艦隊是第七單發戰鬥機聯隊 Jagdgeschwader 7航空艦隊是luftflotte二戰時期德國空軍空中作戰單位編組名稱:戰略層級-航空艦隊 Luftflotte航空軍 Fliegerkorps戰術層級-聯隊 Geschwader大隊 Gruppe中隊 Staff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