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sync wrote:你的數據考証有問題...(恕刪) 對不起,我的數據錯了,另引用他文數據1683年原住民約有71萬,依鄭克塽降表降清入其戶籍、國籍者6萬,稱為民(漢人),與閩客沒有區別,其餘65萬仍註明為土番。雍正 8年(1730) 許良彬奏報台灣番社新舊歸化至少60萬人。1756年滿清把土番改稱社番,1777年社番83萬改稱民,只要原住民歸順漢化者,就視為漢人(見下表台灣人由番變漢的證據)。當時漢化者83萬,不漢化者尚有近百萬,但台灣血統從此被竄改,歸順1個就竄改1個,後代子孫焉能得知血統真相? 滿清戶籍登記,1811年台灣總人口為194萬,1893年為254萬,這裏面絕大多數是原住民。第1, 真正閩客的戶籍地是中國,若有轉籍也不可能很多,因為來台者多是居無定所的「羅漢腳」,連住所都沒有何來戶籍?所以,台灣戶籍上所登記的,多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若閩客也記為台灣人口,就重複登記了,不可能如此。第2, 清末台灣人口254萬,這和由清初的原住民數,依已知的人口成長率計算得到的數字相差不多。可見,清末台灣原住民已有兩百多萬,到現在應接近兩千萬,誰說台灣人不是原住民。其他證據還很多詳見本網站 www.taiwannation.com.tw 「政治內幕」新聞第16期。台灣人由番變漢的證據年代 府志或奏摺戶口報告辭 出處康熙22年(1683) 口 16,820,另八社土番口3,592 台灣府志康熙30年 17,450,另八社土番口 xxx 台灣府志康熙35年 17,773,另八社土番口 xxx 台灣府志康熙40年 18,072,另八社土番口 xxx 台灣府志康熙45年 18,562,另八社土番口 xxx 台灣府志康熙50年 18,827,另八社土番口 xxx 台灣府志雍正 8年(1730) 番社新舊歸化至少60萬人 許良彬奏摺乾隆16年(1751) 民戶并鳳山縣八社土番xx 喀爾吉善奏摺乾隆17年 民戶并鳳山縣八社土番xx 喀爾吉善奏摺乾隆18年 民戶并鳳山縣八社土番xx 喀爾吉善奏摺乾隆19年 民戶并鳳山縣八社土番xx 喀爾吉善奏摺乾隆21年(1756) 土著流寓并社番 660,147 喀爾吉善奏摺乾隆28年 土著流寓并社番666,040 定長奏摺乾隆29年 土著流寓并社番666,210 定長奏摺乾隆30年 土著流寓并社番666,380 定長奏摺乾隆32年 土著流寓并社番687,290 崔應階奏摺乾隆33年 土著流寓并社番691,338 鄂寧奏摺乾隆38年 土著流寓并社番765,721 余文儀奏摺乾隆42年(1777) 土著流寓民戶 839,803 鐘音奏摺乾隆43年 土著流寓民戶 845,770 黃檢奏摺乾隆44年 土著流寓民戶 871,739 富綱奏摺乾隆46年 土著流寓民戶 900,940 楊魁奏摺乾隆47年(1782) 土著流寓民戶 912,920 雅德奏摺乾隆48年 土著流寓民戶 916,863 雅德奏摺
我對於用這個在立法院質詢的立委還有故宮的反應很不解,因為這個紀念品是MIC這個事實是今天才有的嗎?如果是MIC的事實成立已經有一段時間,為什麼現在中國人來買不妥,過去的其他國家觀光客買走就沒問題?這是什麼道理?只要故宮賣東西的時候沒有跟顧客說這是在台灣製造生產的,我不知道賣MIC的東西有什麼問題...
當市場接受價格就定位在這,為了提高獲利降低成本,人工一定找便宜的,物料一定找便宜的!只不過這些需求就在對岸!MIC至少你還知道是對岸的產品,如果來個造假MIT不是又更多人要國罵了嗎?!大陸產品充斥世界,不去採買不去使用,知易行難!一堆政客、媒體放大檢視MIC這個問題,那他們使用每樣東西是不是都要MIT?!話說名牌包不乏MIC,怎不見有人去抗議?!分什麼MIC、MIT,買的開心、品質可以、喜歡就好!
南方郵件 wrote:那閣下您準備幹聲連連...(恕刪) 事實上我出國旅遊購買紀念品我都會看產地在中國購買到made in china合情合理如果在其他國家買紀念品看到made in china的紀念品無論如何我一定不會買因為紀念品如果是非該國製造就已經失去紀念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