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其實,不太願意直白的問說 ...

見諸相非相 ... 請問,見,還是不見

有點像是不太願意直白問說 ...

悉達多 ... 的法 ... 請問,說,還是不說

很可能他自己早就知道,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然而回歸到 悉達多 出發點

有沒有 見到 生老病死?

是有的,事實是有見到的,才有後面一連串的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生老病死是一種現象的表現
超生了死,我有另一種想法,不斷的生死輪迴,達到"不畏生亦不畏死"
而人之所以畏死,是因為貪戀人世
水云 wrote:
前面好像有談到,菩薩不捨眾生

前面好像也提到,佛度有緣人

從眾生角度來說,確實沒有被捨棄掉

天邊掛著的彩虹與霓虹,一樣如實的被看見

從佛菩薩角度來說 ...

『可能』覺得 ... 是應該做的事就順手直接做了

確實也沒多想什麼


《法華經》中記載了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舍利弗這樣說:「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妙法蓮華經》卷一)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立的誓願,是要度化教導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都能成佛。諸佛之所以不像不迴心的二乘人聲聞阿羅漢,或者是緣覺辟支佛一樣,畏生、厭苦、急證涅槃,祂能從最初的因地初發心菩薩開始,歷經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久遠時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精勤修學,直到成佛,都因為同樣發了這樣的誓願的緣故。

像菩薩最初歸依三寶,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就已發了四宏誓願。四宏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是諸佛及菩薩共通的願,可以說是佛菩提道修學的總願。這個願就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化無量無數的一切眾生為首要。

再者,比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世尊也有這樣的開示。世尊說:「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繫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之三昧正受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這裏經文所說的十無盡句,就是十無盡願。一切菩薩要入初地的,都要先在佛前勇發這十無盡願,藉著這增上意樂的大悲心,

讓十迴向位滿心的菩薩得以進入初地。這十無盡願都是為了成熟眾生,就像 馬嗚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有這樣的開示,說:「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大乘起信論》)所以,十無盡願是大願,而且是殊勝大願,所謂遍法界,盡虛空,盡未來際;虛空無盡,因此法界無盡,這十大願隨之無盡,未來際無盡故,這十大願隨之無盡,所以稱為十無盡願。

乃至成佛之後,也不捨十無盡願,窮未來際,所以稱為大願。如果不發十無盡願,就不能成就菩薩十地行,當然永無成佛之期。初地菩薩由於發了這十無盡願,就能逐漸成就佛道,因此稱為大願。如果十無盡願不是依著大悲心而發,而是只想著自我修證的私心而發,因為有私心就不是清淨,那就不是《解深密經》所說的增上意樂清淨,當然也永遠無法成就究竟佛道,具足佛陀的果德。

也許有許多同修一直嚮往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現在十方諸佛如來也有在其佛國淨土中,應機跟諸菩薩們宣說此娑婆世界,因此也有大心菩薩受生於此娑婆,有緣定能遇見,惜緣
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定慧等持、行善布施、災劫消弭、逢凶化吉,阿彌陀佛!
感謝各位善知識大德為我解說。
不過我還是有聽沒有懂,我的修為太淺了無法領悟各位大德的說法。
我還是回去慢慢的修吧~
SUKEI wrote:
再請問各位善知識大德
我,人,眾生,壽者
我看到好多的解釋,從最簡單的第一人稱解釋到最複雜的解釋(我看不懂所以無法陳述)都有。
以前以為那就是我,別人,大眾這麼簡單的說法,後來越看越多其他的解釋時,我反倒不懂了也覺得好難懂喔!

許多高僧大德、法師和大師等善知識都講得很好,如淨空法師、南懷瑾老師等,皆值得一讀...



淨空法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幫助我們往生

《金剛經》是惠能大師從這個經開悟的,所以這個經就特別出名了,在中國經典知名度最高的。《金剛經》,大家都喜歡念它,它是般若,是智慧,真實智慧,無論你學哪個法門,你學哪個宗派,它都能幫你忙。它幫你什麼?幫你破執著。

你看,上半部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幫助我們往生。破四相就是把這四樣放下,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你執著這個是錯誤,心裡頭有這四樣東西,叫輪迴業,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它製造的。所以《金剛經》的後半部是大乘佛法,不是講四相,是講四見。

相,偏重在物質現象;見,完全是念頭,我們講心理。相是物理,見是心理,心裡怎麼樣?痕跡都沒有了。要破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大乘菩薩。前面是小乘羅漢,後面是大乘菩薩,你才能夠圓滿菩提。四見破了,生實報莊嚴土,破四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到哪去?到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

相沒有了,自他是一不是二,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不是二,回過頭來再看,我們跟地獄餓鬼畜生是一不是二,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平等的,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起用有善、有惡,善念善行感三善道,惡念惡行就變成三惡道。念不是真的,相也不是真的,我們自己不知道,把它當真,所以在這個裡面受苦受難。如果事實真相真的明白、真的了解了,才真正能放得下。

本文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318集
南懷瑾老師說《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南懷瑾老師解讀:

佛告訴須菩提,當你問怎麼樣安心時,就安心了。過了許久,佛看須菩提還是不懂,沒有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來講一講,因為那個時機過去了,禪宗所謂機,這個禪機過去了,須菩提沒有懂。現在第二步來講了,佛說:我告訴你,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薩們。古代也有將菩薩翻成「大士」或者「開士」,表示是開悟的人。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發願,立一個志願,救世界上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煩惱中。

一個學大乘佛法的人,沒有先考慮自己,學佛是要成就,好去幫助眾生,救度他們,使他們進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絕對快樂清凈的境界。這個境界叫什麼?就是「無餘涅槃」。

佛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買買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屬於誰的,告訴你,你拿去吧!

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能夠為眾生髮願,不為自己,而是為大家去努力。因為要度眾生,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度完了眾生,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什麼眾生。

四相初生四象殊,羲皇以上一無無。劇憐多少修途客,壽我迷人猶諱愚。(南師所作《金剛經》第三品偈頌)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等於易經的四象,易經也講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拿空間來講,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統被現象所困,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的四象就有差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個一還沒有畫動以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後,天地開闢了。羲皇以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們現在很可憐,大家學佛拚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然空,你求得到嗎?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所以說羲皇以上一無無,什麼都沒有。

「劇憐多少修途客」,劇憐,是最可憐,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這些人,都在求壽者相,多活幾年,修個果位,都在四相裡頭滾,自己還以為是在修道。

「壽我迷人猶諱愚」,自己在四相裡頭滾,自欺欺人,還以為高明得很,別人都不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實,自己那麼笨,還忌諱自己的愚蠢,自認為最聰明在修行學佛呢!

(本文節選自《金剛經說什麼》)
SUKEI wrote:
感謝各位善知識大德...(恕刪)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我相 = 我
人相 = 別人
眾生相 = 一切的友情之物
壽者相 = 生命.時間

有這個四種分別想法... 就不是[法]

要符合以上4種... 只有 [全部只有1] 這個大原則!!

你的自性與諸佛並無分別, 當你恢復100%自性, 就融入[法界], 而法界(佛)不分你我他!!
符合 全部等於1..
沒有時間, 不分你我他, 沒有物質, 沒有對立點!!

佛境界, 沒有分哪尊佛, 全部等於一!!, 大家都是一家人!!
硬要分就落入2分法(對立點).. 就會掉出法界!! 這個很難拿捏的!!
SUKEI wrote:
感謝各位善知識大德...(恕刪)

《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淨空法師:「《金剛經》上講的這個境界太高,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
Devin1927 wrote:
每天祟祟唸、指責東、指責西、管東、管西…

又更甚的是

每天喜歡指正…修正…侮辱…霸凌…家暴…別人…

當然,這個也是跟人的個性、修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有不同的……

佛法應該能幫忙解決、處理這種問題吧?

人的問題,真的…

之前聽過如果是佛跟佛在一起,
他們相處的情況是怎樣?
不起心不動念、如如不動….

如果是凡夫聚在一起會怎樣呢?
道人是非,東家長西家短的,
自讚毀他,貢高我慢,譏他人過…..

佛法的教法,有很多…印象比較深刻的如下...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提到常不輕菩薩,見人就叩頭、頂禮,一邊拜就一邊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別人怎樣,我們無法改變,只能要求自己--善護念。
專訪 | 香港理工大學潘宗光教授: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潘宗光:我問自己,我是科學家,為什麼心中迷信那個法門呢?我希望從科學角度看淨土是不是真的那麼迷信?發現不是的。


念一句阿彌陀佛,怎麼可以往生?

潘宗光:其實我們知道,譬如說一個電視台,它將它的一切的畫面、聲音變成一種電波,這個電波放在空氣裡面,但為了每個電視台不互相干擾,它們的電波一定在某個頻率下的,所以每個電視台的頻率不一樣,因而不會互相干擾。

所以在我們現在空間裡面,有很多很多不同電視台的電波存在,雖然你看不到,但是它存在。

我們調試電視機的吸收頻率跟某個電視台的頻率同步,自然能檢測出來,吸收空間裡那個電波的能量,在屏幕展現出來,看到那個電視台。這個道理很簡單,是物理學的道理,兩個頻率等同,能量互相交換。

按這樣我想,一個世界也好,一個地方也好,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很多大菩薩一起,他將極樂世界的情況變成一個信號傳播出來,在空間裡面傳到我們這裡,空間有的,但是他的頻率是怎麼樣呢?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那“阿彌陀佛”是聲音,這個聲音有聲音的頻率,那個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只是講的梵文。

我們現在語言是翻譯過來的,無論是英文、普通話,差不多吧,這個頻率差不多,所以我們就要調節自己本身那個頻率——阿彌陀佛這個聲音的頻率,這跟空間裡的那個極樂世界頻率產生感應了,只有我們增加自己吸收頻率的能量,才更容易跟那個能量產生感應,所以沒有衝突的。

你看,我們開一部電腦,開一部手機,很多是有那個密碼的,密碼可能是一組數字,也可能是聲音。

你可以這樣想,打開我們通往極樂世界這道門,就是“阿彌陀佛”這個聲音,這是密碼嘛。

所以我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能夠跟極樂世界產生感應,產生感應這個方法便可以進去了,所以沒有衝突的。





圖片來源:潘宗光教授-「淨土法門.我的體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H6cjZCqLU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