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ote wrote wrote:
dumby wrote:
台灣布袋戲早就成 金...(恕刪)
沒錯,現在的霹靂布袋戲,本來就不是"布袋戲"
正確來說應該算是杖頭傀儡戲才對
所謂布袋戲亦稱掌中戲,是在於股掌間的操弄得名
而後來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先撇開聲光效果與電視剪接的工作流程
光是操作法這一項,就與布袋戲大相逕庭
偶戲也稱為傀儡
偶戲有分懸絲傀儡,杖頭傀儡,掌中傀儡
懸絲傀儡就是用絲線吊起操作的人偶,中外皆有
杖頭傀儡較具代表的像是日本文樂,台灣霹靂系統,越南的水傀儡都是
特色就是以木杖或金屬杖,由木偶中伸展出來操控,或是整隻木偶直接操控
台灣的霹靂,就是很典型的杖頭傀儡形式
很久以前我曾經在小西園,亦宛然等布袋戲團學過後場(鑼鼓)
拜師邱火榮老師
對於台灣古典布袋戲也算是頗有接觸
亦宛然的李天祿,小西園的許王,還有新莊五洲園的黃海岱(黃俊雄之父)
我都曾接受過他們的指導,學習相關布袋戲的知識,以及基礎的人偶操作
對當時我這個還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來說
他們的故事與經歷,以及所擁有的掌中驚人技藝,真的相當令我折服與崇拜
布袋戲確實是從福建泉州發源沒錯,用的是泉州的南管樂曲作為配樂與演唱
隨著先民渡過黑水溝帶到台灣,曾經在鹿港一帶(泉州人聚集處)頗為盛行
南管樂特色是迂迴婉轉,充滿南方的風情,較少用金屬鑼鼓類樂器
聽起來比較安靜委婉
是當時較有身分地位的士紳們,做為一種類似"雅樂"的高級休閒
後來南管音樂逐漸式微,加上大陸北方的大戲與地方雜劇傳入(京劇與北管)
熱鬧燦爛的鑼鼓與高亢的絲竹很能襯托武打場面的氣氛
這種庶民式的音樂,很快就流行起來,取代了嚴肅又曲高和寡的南管
因此布袋戲中加入鑼鼓助陣,此時慢慢的越來越多布袋戲改用北管樂作為配樂
在李天祿,黃海岱,許王等布袋戲大師年輕少年的時代,正是北管布袋戲正熱的時候
不管是南管布袋戲,還是北管布袋戲,用的劇本多是大陸的忠孝節義或民間故事
武戲就是西遊記,三國演義作為最大宗
文戲就是鏡花緣,西廂記等小生小旦的愛情戲為最大宗
直到進入日據時代,因為皇民化政策,布袋戲被禁止演出
只能演出如"水戶黃門"等傳統日本戲劇的故事,用的配樂也僅能用日式音樂或西洋樂器
因此為了求生存糊口飯的藝師們,只好收起鑼鼓與絲竹,改用小喇叭,手風琴,薩克斯風等西式樂器
來演奏布袋戲,等日本人一走,再偷偷亮出傳統絲竹與鑼鼓,轟轟烈烈的大戰一場
光復後
電視逐漸取代傳統的演出方式,廟宇戲台前的觀眾越來越少
這時候,黃海岱之子-----黃俊雄,為了能在電視上演出,爭取演出機會
便將古典布袋戲改良成所謂的金光戲
金光兩字,是來自"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這兩句話
利用電視特有的剪輯,聲光效果,做出傳統古典布袋戲所不能做的演出項目
剛開始黃海岱也不能接受這樣的表演方式
且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完全與傳統的忠孝節義無關,手槍與汽車都可以放在裡面演出
沒有藝術性,內容隨便編寫,音樂也都用流行音樂
但久了也覺得逐漸式微的布袋戲,也許正要靠電視以及內容的變化
才會有新的物種出現,就算不是正統的布袋戲血緣,也算是有布袋戲些微的影子
接著霹靂系列出來了,依然使用"布袋戲"這三個字
但執偶的方式已經完全不一樣,因為人偶很大
必須以一手撐住人偶主體,另一手以長杖操控人偶的手
完全脫離的布袋戲"掌中"的操控模式,因此戲劇與民俗學者將霹靂偶戲歸類於"杖頭傀儡"而非布袋戲
我寫了這麼多,只是把布袋戲的歷史交代清楚
現在說到布袋戲,可能要講清楚是霹靂布袋戲,還是古典布袋戲
否則容易混為一談
若說霹靂布袋戲,確實是台灣出身,與大陸泉州無關
但不能否認的,它也算是泉州古典布袋戲的玄孫與後代了吧
就算再怎樣改良,終究是來自古典布袋戲,只是因為現在科技與宣傳,以及杖頭式演出的改良
更青出於藍......只可惜減低了不少藝術性與精緻性
但是,我仍然稱霹靂為金光戲,或是杖頭傀儡,因為它真的不是 布 袋 戲
題外話:前面有人提到福建的歌仔戲為"薪劇",正確應該是"薌劇"
theresel wrote:
題外話:前面有人提到福建的歌仔戲為"薪劇",正確應該是"薌劇"...(恕刪)
對啦,
是薌劇才對,
以下部分文章摘自大陸海峽都市報:
薌劇,成形於臺灣宜蘭(台灣稱歌仔戲),流行於閩南地區、臺灣宜蘭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集地。
說起薌劇的由來,明末清初大量閩粵人士渡海移民臺灣,把流傳於漳州的錦歌、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帶到了臺灣,並與台灣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逐步形成“歌仔陣”。後來編輯許多主要曲調加以台灣閩南語腔作為唱白,並吸收梨園戲、四平戲和亂彈的劇目,形成了歌仔戲,在台灣一時風靡盛行。
之後,再從台灣傳入福建,改稱為薌劇。
所以說,薌劇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是同一劇種的兩個不同名稱,兩者之間有很密切的血緣關係。
歌仔戲即是台灣土生土長劇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