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

請問二戰時期國力 德國跟日本 誰強?

Dr. Lin wrote:
請問各位專家二戰時期...(恕刪)

Deutsche!!
單是一個原子彈就贏了
何況還有飛彈,噴射機

Aternis wrote:
我看他們不是好戰,他們是需求更大的經濟空間,或原物料產地。..(恕刪)


抱歉,小弟亂入一下
小弟不懂戰爭史

但是對於帝國主義的擴張,單以「需求」來作為解釋
是否忽略了帝國主義的其他問題,譬如貪婪...等等
若單以需求作為解釋,那是否有過度合理化戰爭的嫌疑?

小弟僅對這論點表示意見
orioccidental wrote:
抱歉,小弟亂入一下小...(恕刪)



過度的需求就是貪婪
在過去帝國主義的時代,帝國所需要的重要戰略或是一般物資,能夠用搶的,就不會花錢去買。
講穿了,只是過去的手段缺乏了包裝,你國家弱,又富有資源(原物料、人口、市場),那不好意思,就準備當殖民地吧。
貪婪...直接用道德控訴省事方便,但其實無助於了解當年歷史時空背景
當時西方帝國主義獨霸世界,也是身為後進的日本唯一學習模仿的對象!
小弟無意以貪婪作為那段歷史的總結
僅是提出一個另一角度的思考而已
去反駁所謂的「需求」的說法罷了
因此,亦無意單以道德的角度去解釋、或是批評歷史

但是,歷史的討論、無論是求證、解釋、都會因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小弟只是希望避免單以「需求」作為總結罷了
因為相信在「需求」這個因素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的因素
而「需求」並無法解釋帝國間相互競爭的事情
因此,若能廣泛的討論
小弟可能會更有收穫

小弟對當時的歷史,不夠熟悉
故很難舉出實例去做解釋
解釋除了「需求」 之外其他種可能性
而史觀、及方法論的事,又過於龐雜
小弟亦難以清楚理解
所以僅能以此亂入的
避免單一的歷史陳述的結果產生而已

狗宏 wrote:
老麥吹牛的本事,比他打仗的本事強多了,千萬不要相信他的鬼話。
老麥在韓戰初期,也說過剛結束內戰的中國沒有能力介入韓戰的鬼話,結果.........大家知道的
這個「仁川登陸的核子加強版」計畫,在北極熊的週邊地區使用核武器,情勢只要一失控,人類我看就...(恕刪)
知道什麼?
把沒拿武器的老百姓用槍壓著往前衝打人海戰術,
機槍可是打到槍管都變紅了
誰在說鬼話

信你還是信一個五星上將.

搞清楚美俄二次大戰是盟友,冷戰是後來才發生,
核彈這些全是後來才製造,時間空間分不清啊.
niniline1999 wrote:
把沒拿武器的老百姓用槍壓著往前衝打人海戰術,
機槍可是打到槍管都變紅了
誰在說鬼話

信你還是信一個五星上將.

搞清楚美俄二次大戰是盟友,冷戰是後來才發生,
核彈這些全是後來才製造,時間空間分不清啊.


這個「把沒拿武器的老百姓用槍壓著往前衝打人海戰術」誰跟你講的國民黨的愚民教育嗎?
現代的西方戰史研究,早推翻了老共在韓戰使用人海戰術的說法了。
這種滿山遍野的志願軍殺過來的說法,和二戰初期英、法軍報告德軍「蜂擁而來」說法一樣失真!
志願軍在韓戰靠的是步兵突襲戰術,不是萬歲衝鋒式的人海戰術,更沒有「用槍壓著老百姓往前衝」這件事。

韓戰爆發在1950年,你貼的文老麥說這話是1953年。可北極熊在1949年就擁有核子武器了。
所以小弟不知時間、空間那裏不對了。
gracestar wrote:
日本陸軍裝甲部隊, 基本上其輕型坦克對德國來說只能算是裝甲車. 中戰車在其只能被視為是輕型坦克. 因為二戰初期日本在沒有面對美軍以前, 遇到的中國對手只要輕型戰車便足以應付了, 所以其裝甲部隊一直沒有太大的長足進展

照理來說, 蔣光頭應該大力發展 C/P 甚高的單兵反裝甲武器才對. 結果是北極熊 (RPG-2) 與酸泡菜 (Panzerfaust) 在這方面大放光芒. 其實對於單兵而言, RPG 真的算得上是步兵的大砲. 只是國軍七十年之後仍然只會重視肉博拼刺刀, 根本就是忽視狙擊槍與火箭炮. 簡單的說就是單兵戰術思想仍然停留在冷兵器時代! 甚至相對當時世界潮流而言而言, 中華民國陸軍其實比明朝陸軍更為落後!
kenyeh99 wrote:
我指日本以弱擊強,不...(恕刪)


喔?所以你的意思到底是"穩輸又不想打卻還是被架上去硬打"才符合條件?

還是"一戰或有機會,不戰則必亡"?

乾脆就現在把基準給訂下來好了。

為什麼你會認為是諸葛亮在觀念認定非打到統一不可,所以才決定打的?

難道不是因為以魏蜀兩國之間在國土跟人口及耕地上差距,一拖久蜀國照樣完蛋,

所以乾脆賭一賭?所以你是認為單一個人的想法要比大環境更能決定歷史?



我先提蒙古,強大的騎兵跟彈性的軍事組織,夭壽的複合弓這個就不必提了。

它一開始在內戰上先達成統一,接著對上金 - 南宋,這兩者任誰在土地 - 資源 - 人口上,

都要比蒙古優勝,可不只那些歐俄侯國,這些巨大的先天差距可以決定戰爭潛力,

只是很不幸的這些戰敗者都沒去發揮出來而已,軍事上的懸殊這點倒是跟美日間不同。

但蒙古當初決定開戰,在基本理由上跟日本差不多,"為了生存及資源,非打不可"。


至於英國崛起及布匿克戰爭這兩個案例:

在伊莉莎白跟著大英帝國崛起的那個年代,是16世紀,

在那個時間點,並沒有動員機制存在,國家戰爭機器的效率也沒那麼高。

更不必提那時候的軍事制度跟技術乃至觀念,完全是兩樣。

但以英國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把所能使用的軍事有生力量都給用上了,

戰前也是拼了老命的造艦,宮廷內的鬥爭剛結束,沒多久就接著對外作戰,

假設你對於當時雙方"為何開戰"及戰前的種種因果. .

那你會發現這符合"實力上沒優勢,但還是被逼著開打",當然相差層級不如二戰美日之間。


至於布匿克戰爭,同樣是差距層級沒那麼大,第一次亦不算強弱懸殊,

但第二次可就是迦太基被硬上台對打了,當時雙方的實力水平基本上已經拉開,

元老院在當時根本是跟美國一樣,開出擺明就要你死的條件,說白一點就是"逼戰"。

個人認為這在性質上跟二戰期間日本選擇作戰是很有雷同的。

反正上述兩者,不論是英國 - 迦太基 - 羅馬,開戰的理由都是為了求取生存跟利益。

尤其又以羅馬跟迦太基之間的矛盾更是尖銳到不行,地理上對立 - 經濟上也對立。

當然,真要一絲一絲去剝,確實可以拉出一堆不同來講。


反正,左說右說,規矩都是由你定的,戰略主動權在你手上,可以慢慢玩。

世上處處是錢坑,包含你自己在內。
orioccidental wrote:
抱歉,小弟亂入一下小...(恕刪)



這部份其實俺自知,但基於目前的討論對象是某位仁兄,故在討論層面上也有針對性,

恰好他在"發動戰爭的動機"上這點,或者說單對日本的,有自己的主觀,而這個觀點我認為不妥罷了。


但說真的,我認為"需求"這個詞就可以包涵太多東西,為什麼會認為這樣有問題?

可以換個角度思考:

政治的需求 - 經濟的需求 - 榮譽的需求 - 戰略的需求 ETC. . .

其實用這兩個字反而比其他單一成格的詞適合,人有無數的需求。

對於名聲跟道義背書的追求,這也是需求。


有人幹壞事會爽快,為爽快的需求而去幹;有人幹好事才愉悅,故為愉悅之需求而行。

說穿了,就連是非善惡,任你哪一種二分法,也都脫離不了需求的掌握。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啦
世上處處是錢坑,包含你自己在內。
  • 6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