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一般都會說,施的是所累積的智慧

或者會是說,施的是所實踐的行動

現代大概會聽懂的是 經驗談 或 經驗值

其實沒有發現的是,施的,包括 失敗經驗

例如 確實是 悉達多 自己講的,苦行無益

例如 確實是 悉達多 自己做的︰

坐在 兩國交戰 必經路上

三次,最後一次被抬走,兩國還是要交戰、父王的國還是要戰輸

悉達多所選擇走的路,現在看來,還是如此充滿艱辛

用現代白話文舉例,以巴戰爭,誰會去坐在以巴兩國正戰的邊境呢

然而重點當然不是,誰誰誰,有坐在正戰的邊境、誰沒有坐邊境去

重點當然全部還是,人類,到底什麼時候能夠有,不再戰爭的勇氣與智慧 ... 呢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自己去悟道
iamaminimalist wrote:
一個人如果不顧家人反對或不顧家人可能露宿街頭 捐出全部財產

這種行為真的是對的嗎?

如果是對的,為什麼電視上講佛的出家人會穿金戴銀?(不是應該捐出那些東西嗎?)

唐代有位龐蘊居士,曾將數萬家當拋於湘江,帶著妻子、兒女過著簡樸的生活,一家人一起修行,是很有趣的一個佛化家庭。龐居士語錄

佛沒有穿金戴銀,以戒為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佛教我們的,學佛教的就好。
其實,關於佛穿什麼,以前,也有一番爭言

例如說,很早以前,聽過說,不穿〔正色衣〕

白話文是,純藍、純紅、純黃、純白、純黑,都不穿 ...

染色衣有點像咖啡色,或者說是 褐色 吧

戴纓絡 ... ? 那是 菩薩

佛,一開始什麼也沒戴、也沒帶

穿的是什麼鞋也很難考證 ( 說不定,在某時期,沒鞋可穿 )

當然,悉達多是皇室的一位王子,皇家能有什麼 珠光寶氣 就有什麼 金光閃閃

但,確實也是脫下那些皇室隆重的衣袍,展現決心,走上『我所謂的』求學的道路

求學的成果是 非想定 與 非非想定 ... 那是個 ...

用中文說,印度百家爭鳴的年代

最後悉達多自己能成為當時印度百家的一家

也是靠他自己的感悟 ...

學 悉達多 當然不是看他穿 褐色、咖啡色

當然看重的是他身在 印度百家之中的 感悟 與 領悟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iamyy2000 wrote:
從佛的開示可以得知,布施有下面九點殊勝的果報:第


vu84vu wrote:
「施一得萬倍」,布施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這也是另外一個疑問

布施是為了果報嗎?

不是應該無欲無求?

施一得萬倍 現在很多的詐騙也是用這個來吸引人吧

佛教常說要離苦得樂

但又說要無喜無悲

其中是否有矛盾之處?

另外iamyy2000大大故事中的窮人夫妻捐獻後十天就往生
現代的人很少會希望捐了錢就不久於人世的吧?

iamaminimalist wrote:
這樓好多好有學問的...(恕刪)


一個人如果不顧家人反對或不顧家人可能露宿街頭 捐出全部財產

這種行為真的是對的嗎?

如果是對的,為什麼電視上講佛的出家人會穿金戴銀?(不是應該捐出那些東西嗎?)

-------
沒錢就不可能有信仰啦

肚子吃不飽 只剩獸性 沒有人性的

沒人性 哪來的佛性

看看歷代那些飢荒戰亂的事

水云 wrote:
其實,關於佛穿什麼...(恕刪)


阿不是有個七寶妙樹 ?

刷一下 要多少有多少

多到根本當垃圾 不在乎 只有沒看過的才會以為好勢利
01白虎哥 wrote:
阿不是有個七寶妙樹 ?

刷一下 要多少有多少

多到根本當垃圾 不在乎 只有沒看過的才會以為好勢利

我用的譬喻,不知道農委會會不會來找我?

譬喻是這樣說的

譬如說,之前,香蕉,收到不能再收、賣到不能在賣

車好幾車,刀割一道,說是次級品

可是,對 沙漠地區 的人 來說 ...

真的不會太浪費 ... 嗎 ... ?

對飢荒地區的人來說,那每一根香蕉,都是一份 ... 至少能止飢

我們已經生活在 物資極大集成 的 極樂之區了 ← 這句,是從 飢荒地區的人 的角度說的

一樣的

在那個 印度,或說 尼泊爾 物資匱乏 的年代 的眼光來看

我們已經生活在 物資極大集成 的 極樂年代了,不是嗎

那個年代,哪有可能想像到,說 ...

網路一接、屏幕一點

看是 全球裡 發生什麼 新聞,都能看見

然而所要追尋的、所追尋到的、是不是本心本性?

是也不是.不也不是;找到 心中的佛 去問問 便是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iamaminimalist wrote:
vu84vu wro...(恕刪)


壇經 疑問品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

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 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 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
雖然都是布施。但不同的經是針對不同層次的人在解說;有些經是經與經之間有相互關係。不能單用一本經說明。

前面網兄導「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另有「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很久以前是用【諸「受」是苦】

看到一個喜歡的,便一直喜歡去看,這個看是 苦

聽到一個愛聽的,就一直側耳傾聽,這個聽是 苦

聞到一法,就『只』去聞這一法,其他可能性都放棄了,這個聞,是 苦

只說一種語言,忘卻全球 210 國,至少 105 種語言,止於一種語言,是 可苦的

身只樂於享受,這樣的話,這個身,是苦的

這個意念,只去想 好想的、好解決的

不去想 難想的、不容易解的

的這個腦,是 痛苦 的



離開以上種種「受」苦

白話文叫做「受」夠了

哪一天真的是自己覺悟到真的是「受」夠了

那一天,才是真正離苦的第一步而已

附註︰

至於,為什麼"現在",很少在講【諸「受」是苦】了?

因為說實在話,這些苦「受」 ... "現在"很難去說〔避免〕

其實真的要不找這些苦「受」 ...

真的還尚且必需找到一方淨土 ...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