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這兩年讓我覺得我們已經快看不到韓國的車尾燈了


gallant224 wrote:
從經濟到體育,從國...(恕刪)


雖然個人討厭韓國
但韓國公司有遠見做事有魄力
台灣的問題是台灣草莓老闆太多了

三星電子的平均薪資是十萬美金
不會比美國差

台灣拿甚麼去拚???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SGR 0418 wrote:
台灣人最愛講"態度"
但台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態度"

每次有人檢討反省,
就有那種大台灣沙文主義的人叫他們去跳太平洋

台灣人不是比南韓人笨
甚至比他們聰明, 真要比奸, 台灣認第二沒人有資格認第一

台灣人就是那種自認聰明的學生, 卻不用功
當然比不上用功的學生

這件事其實有點恐怖,或者說,我寧可這種學生不用功

在課堂上超恐怖,學什麼是 一次 學起來

課堂上 要 實做? 可以 立即 作到 跟老師示範 一模模一樣樣的程度

如果這樣子的學生多幾個,可以說老師完全沒有飯吃 ...

還好真的願意來搶老師飯碗的,還真的不多

紅色字區不用說,更體現「還好不用功」

試想︰真的 全球食用油,被 用功到 全部 可 回收再食用

大概真的全球人民都會親自來拜託說︰〔別那麼用功行唄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台灣就像一顆正在爛根的樹,
台灣的根基其實就是家庭,學校,設會等基礎教育,

rogerkuo2001.tw wrote:
台灣拿甚麼去拚???...(恕刪)


任勞任怨超時工作不支薪
又甘願領低薪工作卻不知被坑的勞工群
放無薪假政府還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可以得獎)
真的很棒棒

rogerkuo2001.tw wrote:
然個人討厭韓國
但韓國公司有遠見做事有魄力
台灣的問題是台灣草莓老闆太多了

三星電子的平均薪資是十萬美金
不會比美國差

台灣拿甚麼去拚???...(恕刪)


看看台灣人的素質,憑什麼年薪可拿十萬美金,台灣人的懶惰散漫22k是自找的,看看韓國人在求學&工作怎麼努力的,連台大學生都散漫到不行…想要賺多少?靠的是自身能力就這樣而已…

gallant224 wrote:
我前面已經講過,進...(恕刪)


那前面你提的有哪幾個台灣有機會成為主流的?
空調?汽車引擎?汽車整車?鋼鐵?造船?

你拿的東西都很難是台灣可以成為世界主流的,我不說當利基不然能把利基當主流喔

gallant224 wrote:
就像前面講了主流市場產品跟利基產品是可以雙軌並行一起做的東西


你這是在說一家不大的台灣企業可以同時發展某些有利基的產品和主流市場產品,然後都取得很好成果?麻煩給例子來看看吧

我真的開始懷疑你實務上經驗到底有沒有問題,有一定機會的我不會說一定沒有,但你拿的東西起碼我短期看不到是可以從利基發展到成為主流的可能性,當然我不一定看對

你老覺得台灣這做不到,那做不到,不否認台灣的民族性導致我們的決策有某些特性(我一直認為這不是主因,不然台灣那幾家在國際上喊得出名號的企業怎來的,還是有某些企業能做到),但更多的是台灣不具備其他需要發展的條件

還有當你在覺得台灣這做不到、那做不到時,你真的去思考過需要哪些客觀條件,而企業到底該具備哪些條件你有花費心思去思考嗎?當我一直強調管理在規模到一定程度時的重要性時,你當我隨便說的喔,當我說某企業在管理上有突出表現時,你有花點時間去瞭解人家怎管理的,怎能有這樣的成長而沒有遇到管理問題嗎?你只有說我是錯的,你提的企業或產品是會成功的,你對成功的定義呢?企業對成功的定義和你的定義有相同?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gallant224 wrote:
我之前查過的統一的營收規模在2000億台幣左右(那已經是幾年前的數據了)
距離雀巢這種公司還有一段距離


統一在以前是個企管相當有名的案例(7-11的案例在那時候會被要求要研究,不知道現在還多少人記得當時的行銷,跟現在的比,以我個人的觀點只能嘆氣)
後來被頂新追上時變成了對比教材

來說一個當年統一的世界第一策略,統一當時有個2020計畫(就是在2020年擊敗鵲巢成為世界第一),那是跟現在韓國企業規劃類似的大計劃,且有實際實行的步驟,我當時研究時也覺得這是一個相當完整的計畫(當然現在看覺得當時的實務背景經驗很不夠,沒有辦法看出計畫中的某些缺陷),統一也依據這個大計劃擴張的,然後也可以說運氣因素吧,頂新在策略和管理上相比下比統一好,然後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這樣

以統一的策略角度看,今天的成果肯定是非常不滿意的(尤其統一是一家管理不錯的企業),外人怎看就不知道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那前面你提的有哪幾...(恕刪)


麻煩你先把別人的文章認真看完再說話 Blind先生

利基產品開發與進軍主流領域是不衝突的,看是單一廠商的雙線操作 還是不同廠商各有分工<-- -----我在前面說的是這句 你不信可以回去翻 21頁

你還在玩那種國內小朋友營養午餐都不夠吃了還捐錢給國外這種類似的神理論

所謂的進軍主流市場,是在主流產品領域進行競爭,而不是在該市場成為主流廠商,你可以再回去多念點國語

小廠商、二流廠商在這些領域不是沒有機會,我提到的幾個領域也並不是贏者全拿的行業,你如果跟我說DRAM業,我就直接跟你說那就算了吧,撿別人菜尾再做點代工就好了,我上面也提很多了。 你所說的風險評估我也認同

但我說了,台灣人普遍保守是真。即使是同一個風險評估結果,台商與周邊國家業者也很大可能做不同解讀。

比台商條件劣勢很多的外國業者很多也都上來了

記住

我們所待的是一個小島,本來天然資源就稀缺,如果人口稀少也就算了,但是人口密度又異常之高,如果不比別人冒更大的風險發展,做保險策略誰不會?


rogerkuo2001.tw wrote:
雖然個人討厭韓國但...(恕刪)


這在管理學上是個管理選擇或決策選擇的問題
有大計劃是否一定會有好結果?起碼管理上是認為成敗論英雄,只有勝敗、沒有對錯
大計劃當然有優點,成功了會取得更好、更長期的優勢,但如果失敗了受傷也重,甚至可能因此垮掉
我自己跟韓國企業往來不算多,得到的經驗不夠多到可以當指標
您提到了三星,那三星剛好是個相當適當的管理學例子(三星在成長時管理很強的,不是只有技術而已)
當三星走到創新這一步時,初期跟台灣某企業類似,都有不錯的成果,但為何也碰到了瓶頸呢(不是說三星就此失敗之類的,而是說為何也碰到了瓶頸,例如營利下降之類的)
我前面說了具備某些優勢,持續的保持優勢需要一些客觀的條件,三星在這邊也遇到了某些客觀上不利的條件問題

我一直不認為韓國模式真的好,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效益不好,但不代表用管理學的觀點看三星不是一家具備高度競爭力的企業,而經濟學和管理學有些時候是衝突的(但長期來看企業要長期發展反而是得有經濟學觀點納入管理理念)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這在管理學上是個管...(恕刪)


還記得2008年韓國差點破產嗎?

因為08年以前,無論是韓國的銀行還是韓國家庭都習慣向日本銀行貸款日幣

無論是匯率 還是利息,日圓都處於極低的水準

但是在08年日圓暴漲,導致無論韓國家庭及韓國銀行都承受莫大了壓力

同時,面對全球需求的下滑,現代與三星各自也有他們的困境,即韓國銀行的放貸能力已經大幅度削弱了

如果這些巨頭出現任何差池,那整個韓國就會是連鎖反應崩潰了。

結果,這兩間公司不約而同選擇在需求衰退時繼續擴張,以求提昇市佔,那麼在春雁來臨時他們就會是第一批受益者。

你知道當時現代除了汽車10年保固以外 有一年內失業汽車可以全額退款這個政策嗎? 你知道現代汽車當時甚至補貼北美消費者油費嗎? 這在同業眼中已經是匪夷所思的競爭方式了

三星更是擴產DRAM直接把風雨飄搖的台日業者幾乎掃出局了,事實也證明景氣回暖以後他們的獲利都提昇迅速。

這個國家的國家個性你可以說是賭徒,但自然資源本就不充沛的國家本就應更進取。


  • 3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