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省電的話,變頻家電的使用、隨手關燈和冷氣的習慣已經是很好的開始。除了這些,還可以採取其他一些措施,比如使用LED燈泡、安裝智能恆溫器、選擇節能標章的電器、合理安排使用大功率電器的時間、甚至安裝太陽能板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很多小事做起,比如縮短淋浴時間、使用節水器具、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等。每個人的一點點努力,加起來就能產生顯著的影響。最終,節能減碳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思考和實踐。您認為呢?您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節能減碳的好習慣呢?
https://tw.news.yahoo.com/%E7%83%8F%E5%85%8B%E8%98%AD%E6%8C%87%E6%8E%A7%E4%BF%84%E8%BB%8D%E5%B0%87%E5%BC%95%E7%88%86%E6%9C%AD%E6%B3%A2%E7%BE%85%E7%86%B1%E6%A0%B8%E9%9B%BB%E5%BB%A0-%E5%9C%8B%E9%9A%9B%E5%8E%9F%E5%AD%90%E8%83%BD%E7%B8%BD%E7%BD%B2%E5%9B%9E%E6%87%89%E4%BA%86-004935188.html
烏克蘭國家核能發電公司(Energoatom)為防止類似新卡科夫卡水壩(NovaKakhovka dam)爆炸事件的悲劇重演,已在6月10日就將ZNPP最後一座運行中的反應爐轉成「冷停機」狀態,而這項措施將有效降低爆發大規模核災的可能性。
看看實驗做的怎樣?
支持核能的人往往引用工程專家的數據說核能有多安全,其出事的風險機率微乎其微,反對核能的人則抨擊後者有多危險,對環境的後果有多麼不可逆等等。但實際上前者所認為的風險,和後者所認為的危險,根本是兩組完全不同的指涉。所謂風險,按魯曼的話說,當未來的危害性歸於自己(自己選擇所造成),這就是風險,當未來的危害性歸於他人(由他人所選擇),這就是危險。一個人的風險總是為他人帶來危險,"所以人们在面对风险危害时的各种反应,常常并不是为了追求安全,而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他人进行决策、成为风险承担者时,变成危险的受波及者。" 從風險做為系統自我指涉的複雜性化約來看,它是區別於在其之外的,相對於系統環境中的危險,也就是說,工程專家的看法,是根據決策者自身選擇可能造成的結果之評估(風險),而危險則是反對者基於反對決策者按照工程專家對核能風險之評估對他們可能帶來的危害(危險)。
所以反對核能者真正在乎的並不是決策者(及其代理人工程專家)所謂的風險,風險只能是自我指涉的,反對者在這個概念上並無自我指涉的作用,所以他們並不是用"風險"來理解核能問題,反對者傾向於把核能當成是一個自己無法控制的,由他人的選擇加在自己身上的"危險"。"由自己做選擇"是個關鍵,這問題的核心不是環境保護的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事關權力的有無! 換句話說,決策者把核能看作是攸關自己利益的一件大事,所以要做評估,但是反對者則否,評估或不評估無關緊要,因為這件事有利與否不由他們來選擇,本質上,他們只是被動的接受其結果。簡單講,當反對者把核能看成是危險,那他們就不是在決策者的系統內看問題,只有在系統內才有所謂的"風險",而是站在系統外(亦即作為決策者系統的外在環境),把核能看成是決策者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東西,因此是一種危險。
反對者經常打出諸如"永續發展"、"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等等道德宣稱,但其實這些與風險都無關,因為細究起來都是空泛的概念,而風險卻是需要具體評估的,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在於反對被剝奪自己作主的權利,以及藉此延續社會運動和達到某些政治目的(藉運動奪取政治權力,比如眾林飛帆們)。當決策者用風險概念來概括反對者們時,這就變成了後者的危險。反過來說,當反對者考慮自己的權利受損與否,而以此當作"風險"來評估時,那麼這時就成了對決策者來說的"危險",亦即做決定的權力有可能落入了異己之手,風險/危險是隨著系統/環境而相對的變化著。
決策者和反對者的風險和危險永遠不在一個頻道上,因為只有當自我指涉時,才有風險,一旦變成異己指涉,就立馬成為危險,而決策者和反對者兩者不能互為自我指涉。
用大白話講,決策者和反對者都有其盲點,因為他們只站在自己特定的觀點上看問題(一階觀察),只有採取二階觀察,比如盧曼這種"對觀察者觀察的觀察",才能比較平衡地看到自我指涉和異己指涉的差異,從而把問題的根源梳理出來,建立相互溝通之結構性耦合的可能性。
所以說,支持核能和反對核能,其實根本是彼此在對空氣講話,雞同鴨講,永遠不會有交集,因為他們不能跳脫出來站在更高的維度看問題,也僅僅是為吵而吵,然後靠煽動力看誰能贏得更多選票或社會支持的資源而已。
要溝通,先搞清楚自己和別人到底是系統還是環境,是自我指涉還是異己指涉? 然後再談其他吧。同樣的道理,統獨之爭,藍綠之爭,也都是這樣,吵了半天也不會有結果滴,不如讀一讀魯曼吧,呵呵。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