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普遍的建築文化比較缺乏大魄力的文化形式展現,
都是從日常實用、得過且過的生活哲學來的,
像騎樓很醜,但是停車很方便,擺攤也方便,
所以你不能去怪八點檔跟韓劇的內容都沒營養耍白爛,
你要了解當上班族上了一天班之後回家,主婦們打掃家裡累了一天,
最需要看看別人家的八卦調劑身心...
台灣建築還有一個蠻奇怪的現象就是原封不動的文化抄襲,
特別是很多建案、餐廳、公設等等不勝枚舉,
我所謂抄襲不是兩棟建築物一模一樣,而是把凡爾賽宮直接在蓋工業區裡,
好比奇美博物館,然後完全不去考慮整體環境的協調搭配,
對啦,歐洲人其實也常幹這種事,但是可能他們人文地理環境相近,
俄羅斯冬宮、德國林德霍夫宮跟法國凡爾賽宮看起來差別就不是那麼大,
也不會那麼突兀,都是巴洛克式的建築,
可以從飯店或是民宿窺知一二,動不動就全部峇里島、希臘、巴洛克、日式...等等,
(目前中東跟拉丁建物還算少)
可能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強勢文化只好迷信外來文化,
屈指能數的大概就是檳榔西施跟牛肉麵吧~原民文化還是單薄只淪到觀光商品,
好處是台灣其實是世界文化彙整的地方,有點像紐約的感覺,
可惜的是台灣並沒有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形式,
也許眷村文化是台灣特有種的文化概念,只是多半提到族群對立,大家的腦筋就自動燒壞...
(夜市文化也不錯,不過泰國好像更興此道)
回到古蹟應不應該修復,條件看建物自己本身,
如果像圓明園、亞力山大圖書館、宙斯神殿已經全毀的,就別浪費力氣吧,
如果像人面獅身像、金字塔、最後的晚餐、創世紀、蒙娜麗莎的微笑,
你放任他們被時間毀損,恐怕你對未來子孫也交代不過去...
I support the domestic film industry,but who would support me?(Google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