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讀佛經真的對人有益處嗎

水云 wrote:
what ? One...(恕刪)

話說一花一世界,二花就是二世界,三花四花五花...最後就是花花世界

那這個花花世界就是 One world

阿佛就是化花花世界為一花世界
Devin1927 wrote:
常有聽到一個說法,說一個人一輩子福報多少,賺多少錢是固定的,該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求也求不到,是這樣嗎?

或常聽人說
命呀~
業呀~
好像這些也是注定的,沒有辦法更改,只能認命,認了?

可以改喔!請參考《了凡四訓》。
20202020
跟某些師兄切磋一下知見。

前面有師兄提到可能身邊朋友在持經,或者表面看起來有在修行的樣子,私底下行為仍不檢點或明知故犯。

說一套、作一套當然不好,不過也請大家對有宗教信仰的人、宣稱在修行的人要包容些。修行者,與內心世界交戰,要克服業障與習氣是非常辛苦,我常常覺得於外在世界求取世人所謂的成功,說不定還容易些。不過世間法有成就常常把人綁在世間,不是說不用努力工作,最好每天要保留一點時間行善修行才好。建議大家可以試著學習唯識的理論,賢劫第五尊佛、現居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高手,(個人)感覺世間的佛學理論會慢慢多談唯識。

我們大多數人第八識裡的種子在過去多生染汙,有厚厚的垢。大家也知道要修清淨心,就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慢慢把垢種轉變清淨。這中間有個很大的難處是大部分的人每天都在染業,這層垢說不定只會愈來愈厚。戒律的意義就是要約束我們不再造(染)新業,然後靠自力也好、佛力加持也好,慢慢消業,才有心真清淨的一天。

小乘的戒律森嚴,犯戒就是犯戒,甚至還有不捉金錢戒這麼嚴的戒律。大乘法門,由於我們身處世間,也要面對事業、家庭、旁人與眾生,易生煩惱,有時進退之間的拿捏相當困難,各種誘惑也多。人是不完美的,時常也會犯錯;真修行的人,也因為前面提到種種困難,不一定會很快有進展。這時候堅定信心非常的重要,不要輕易放棄修行向上。有時遇到困難,退了初心;或是得到的境界一下子又失去,進進退退的,都要記得佛菩薩一直在旁邊看著,只要條件符合都會盡力協助修行人。

所有修行的努力,功不唐捐;所有的惡業都會有報。最後談一下命運,佛教不是宿命論,佛教的理論是“識”與“業”。這輩子要受的果報要去扭轉幾乎是作不到的,它是前世所有業報的總合。很努力修行,比較能夠改的是來生。有時會有少數的例外,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精進修行,相信佛菩薩,也許在這世的福報預期會慢慢增加(因為學佛),某些重大的果報可能可以減輕(有條件的),或是延後一段時間,等到有能力償還時再應報(佛菩薩幫忙)。另一個是婚姻情緣,假使發大勇猛精進心出家,那這生的情緣、親子緣就切斷掉了,可能來世再續。(個人)是覺得出家不一定適合現代生活,大乘修行居士也能修得很好。

輕業重報是沒有聽過,看是否其他師兄有見聞。我知道有個不好的是批評宗教信仰,每個勸人為善的宗教都不要任意批評。一方面是宗教的教主至少都是天神果位,福報、度生力都高於人,理應恭敬才對。二方面是會有因果,今天批評一個宗教,果報就是斷送未來跟隨這個宗教法門修行的緣份;要花費極大的辛苦才有可能彌補過來。
wuman555 wrote:
...(恕刪)...
輕業重報是沒有聽過,看是否其他師兄有見聞。我知道有個不好的是批評宗教信仰,每個勸人為善的宗教都不要任意批評。一方面是宗教的教主至少都是天神果位,福報、度生力都高於人,理應恭敬才對。二方面是會有因果,今天批評一個宗教,果報就是斷送未來跟隨這個宗教法門修行的緣份;要花費極大的辛苦才有可能彌補過來。

這一段可能要再 ... 一下 ... ?

例如說,人裡面有好人壞人。天神裡面,有沒有那種 ... "即將"墮落的神?

其實是有的

"即將"墮落的神,為了保有 abcd,有沒有可能在凡間,先佈好祂的勢力範圍呢?

或者我說反過來,在我們看來的天神果位的教主,有沒有可能 ...

其實,祂原本的來源是"即將"墮落的神呢?

當然可以說,看出好神壞神,跟看出好人壞人,是同一種路徑 ...

但應該有太多種經驗是 ... 誤被好人騙到、卻被壞人教到 ... ?

我不會說哪種經驗是好的經驗值,或說是壞的經驗值

最後總有一句被推翻來推翻去的︰

「不去經驗,怎麼知道是好的經驗值.不好的經驗值?

不必去經驗死亡,卻都知道死亡是痛苦的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wuman555 wrote:
跟某些師兄切磋一下...(恕刪)


真相就是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假相才是 以為愈賺愈多 愈練愈強

sendakgg wrote:
真相就是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這個斷句怪怪的.

心經中,
先說了一堆無這個無那個的,
然後說"以無所得故",

所以菩薩(菩提薩埵)因"無所得故",就"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而三世諸佛也因"無所得故",就"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感覺比較通.

Devin1927 wrote:
反正平常我偶爾都有做些小善事,甚至有捐一些小錢,甚至供養,這樣功過相抵,根本沒事,甚至還有盈餘,所以OK的啦?
是這樣嗎?


就佛教而言,不是.
但是台灣卻很多人認為是.
包括很多以為自己是佛教徒的人,
對教義沒有深切認識.

佛教認為各自受報,
惡業必然得惡果,善因必然得善果,

很多人看因果就是有因必有果,
而佛教的因果不是只談"因","果",
還必須考慮到"緣",也就是"人事時地物"的環境,
一粒種子掉在湖裡是不會發芽結果的.
還必須有適當的環境成長及足夠的時間醞釀.
守戒的消極意義的就是避免造新惡,也避免處在容易造惡容易受惡果的環境.


例如某人容易酒後誤事,
讓他在家喝,就誤不了大事,
在外喝,朋友就不要拚酒,
一旦酒醉,朋友找人送他回家,不要讓他自己開車.
自然就可以避免他酒後誤事.
Devin1927 wrote:
記得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感覺就報的好重

報得重,是因為俞淨意發心不正,表裡不一,說一套做一套。

雖然每年除夕都會在灶神爺前焚燒疏表,但都是怨天尤人的詞句,
雖然標榜自己是一個仁慈的人,心中並沒有真實的慈悲之念,
家裡的廚房還是有蝦蟹之類的食物,還是忍心吃眾生的血肉,
還犯了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很會說風涼話,諷刺人,強詞奪理,
無理的事也能把它說成有理,好勝心強,不肯輸人...

還有雖然沒有做過邪淫的事,
如果因緣湊合,仍會有邪念,此是自欺欺人,
貪念、淫念、忌妒念、傲慢的心、瞧不起人的心、
氣量狹小、性情急躁、恩仇報復念...這些都是妄念惡念。
灶神爺說了個比喻,田地種的都是荊棘,卻指望將來收到好的稻米,怎麼可能呢?
為善不求回報,別人誤會了,沒有關係,別人的不理解,不放在心上,不在乎別人以怨報我...

只要在念頭上轉變,斷惡積善、養自己的謙德,三年必有效驗。

經灶神爺的提醒後,俞淨意痛改前非,修正了心念行為,並身體力行,最後得到了善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0azYsP-lCo
有道理說:
要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們讓你成長

那麼我不要感恩他們,就等於傷害他們
那麼他們反過來要感恩我傷害他們
因為我的不感恩讓他們成長

註:
我曾數次感恩敵人對我的霸凌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感恩他們沒有更嚴重的霸凌我
因而馬上恢復快樂
結果敵人罵我白癡、罵我去死
敵人往往因為我的感恩而更加霸凌我
我更加一層的感恩
他們就更加一層的霸凌我
沒完沒了
越來越深層
每況愈下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