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這兩年讓我覺得我們已經快看不到韓國的車尾燈了


gallant224 wrote:
我不這麼認為壓縮機...(恕刪)


插一下,格力包括變頻現在用自己旗下的凌達壓縮機。
凌達壓縮機質量和技術水平都還不錯,包括格力最高端的U尊I尊也在用凌達的雙轉子壓縮機。
大金一些交給格力代工的產品也在用凌達壓縮機

水云 wrote:
這麼慘 但是國產 ...(恕刪)


這個我不熟,沒有研究過
格力和海爾因為屬於企業管理的案例,所以我有點研究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xxren wrote:
插一下,格力包括變...(恕刪)


我一直花很多在說明格力在很多方面的努力,也一直說格力和海爾是很大不同的,以格力願意且能夠(其實已經做很多年了)在研發上的投入,技術上取得的成果已經開始慢慢顯現出來了,台灣企業因為受限很多條件,幾乎不可能有格力那種研發能量的,這也是為何我相當不看好台灣在這一塊能有適當發展的原因之一

說明一下海爾企業,這是一家相當不錯的企業,產品線很多,經營的也相當不錯,但海爾和格力從經營策略出發點就是不一樣的,企管的管理案例來看,兩家都是屬於適合研究的案例,但起碼我個人看法,格力更值得花費比較多的精力去研究,一家幾乎還專注本業還算高度成長,且包含管理上有相當特殊的表現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結果你一直沒聽懂我...(恕刪)


結果你一直沒有聽懂我說的,為什麼在主流市場打不過最強的就不能進入該行業?

跟你講了一萬遍,空調產品就是戰國時代,世佔最高的廠商世佔也才過10%多一點。

跟你講了一萬遍,空調產品就是戰國時代,世佔最高的廠商世佔也才過10%多一點。

跟你講了一萬遍,空調產品就是戰國時代,世佔最高的廠商世佔也才過10%多一點。

因為你看不懂或者老花,所以我需要強調幾次。

我前面也說了做一個產品或者進入一個市場確實是要經過很多評估,但是在技術與製造上 台灣在家電行業確實有機會

我前面講的瑞智精密、哈伯精密工業與國祥製冷不就代表目前台灣的空調技術程度?你覺得有很差嗎?

在中國市場,瑞智長年扮演著家電代工的角色,我不能說製造技術頂尖,但如果實力排在中游的話,那還是可以的。

那個在東歐崛起的土耳其家電商也有做冷氣 洗衣機 冰箱,你要不要打電話跟他們講:你們打不過格力跟海爾啦,收一收賣雞排比較實在~

你從頭到尾就在圍繞著因為打不過格力,所以台灣不適合發展冷氣

你從頭到尾就在圍繞著因為打不過格力,所以台灣不適合發展冷氣

你從頭到尾就在圍繞著因為打不過格力,所以台灣不適合發展冷氣

因為你看不懂或者老花,所以我需要強調幾次。

在空調領域台灣已經不是光有某個技術而已,而是在不同領域都有所斬獲,你選擇性忽略我也是覺得很神奇。

管理確實是台灣企業經常有的毛病,我也點出台灣企業通常在通路上也做的不好。但更多的是心態保守,無論是國家發展、企業計畫甚至台灣人民的心態都比大陸人跟韓國人保守很多。

大陸、韓國企業比台灣敢衝,你如果說是財閥經濟或者本身企業體大小發展條件就不同,這還能理解。但是當大陸人、韓國人比台灣人勇於進取,那就只是證明台灣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會逐漸被淘汰而已。

因為打不過最強,所以不該進入這個行業----原來這也較客觀評價

我從來沒有說台灣做冷氣,可以發光發熱成為產業巨人。我從頭到尾就只是說,台灣擁有不錯的空調技術,沒有因此發展一個品牌很可惜。

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說台灣的汽車引擎很強,我只是拿YAMAHA來當比喻,你可以曲解成這樣也是一個人才。但我不認為台灣汽車沒有機會。你知道嚴凱泰在大陸市場的目標是什麼嗎?市佔0.01% 接一點毛毛雨納智捷就可以吃飽了,這是他們的規劃。

你如果光著墨在贏不了最強,就無法進入這個行業,那我告訴你,沒有多少行業是台灣人可以做的。

Gorenje (Slovene pronunciation: [ɡɔˈrɛ̀ːnjɛ])[1] is the largest Slovenian manufacturer of white goods (larger home appliances). With a continent-wide market share of 4%, it is one of the eight largest manufacturers of home appliances in Europe.

斯洛文尼亞的白色家電品牌,打不過海爾跟格力,但是已經是歐洲第八大家電品牌。當台灣1990年基本完成工業化進程的時候,這個國家才剛獨立,整個社會、制度、工業都很支離破碎。

Beko 依舊是土耳其廠商,已經成為歐洲第二大白色家電品牌,他們依舊打不過海爾跟格力

要不要都收起來賣雞排? 這些廠商的起步都比台灣廠商低很多,最後仍舊佔有一席之地。

對了, 斯洛文尼亞總共只有200萬人口,比台北市還少。

論資金沒資金 論技術沒技術 論內需沒內需 在這樣一個國家誕生的家電巨頭

請您秉持著打不過最強就不要進入該市場的理念繼續教育台灣群眾,謝謝。
放心吧,

我們可以看到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的車頭燈喔
gallant224 wrote:
...(恕刪)...
對了, 斯洛文尼亞總共只有200萬人口,比台北市還少。
...(恕刪)...

疑? 有網兄講了 斯洛文尼亞 耶

這樣問好了

斯洛文尼亞,200 萬人口,土地 2 萬 多 平方公里

也就是,大概 台北市 的人,住 全台灣 那麼大土地

請問 斯洛文尼亞人民 做 何 行業、如何的努力

使得 臺灣 要 出 10 倍 人力的努力 ( 我通常說 憨力 )

還要再花個 一、兩年 ( 我通常說 憨時間 )

才 追 得上 斯洛文尼亞 的「人均GDP」

出個 最難 的一題 好了

既然 斯洛文尼亞 那麼好,能被網兄提及

網兄 支不支持 臺灣 的 人口 計畫 就 規劃成

2300 → 2000 → 1800 → 1500 → 1200 → 1000 → 800 → 600 → 300 (萬人)

那〔出生率低〕不再是 國安問題,而是 國家 進步的關鍵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疑? 有網兄講了 ...(恕刪)


不是台灣追上斯洛文尼亞

而是台灣被超越

人口比完就比土地了

一定要所有條件跟台灣一模一樣然後又發展的比台灣好,台灣估計才會真正承認自己不行?

水雲兄覺得白色家電行業是需要徵收大量土地的嗎?

又不是集合式農業 佳沛奇異果

在發展家電行業,斯洛文尼亞的條件明顯比台灣差很多

這個從南斯拉夫獨立後處於社經政支離破碎的國家

1995年他們人均收入還不到5000美金 台灣幾乎是對方三倍 同時已完成工業化進程




gallant224 wrote:
結果你一直沒有聽懂...(恕刪)


所以你一直無視我說的利基市場和產品這段話

所以你一直無視我說的利基市場和產品這段話

所以你一直無視我說的利基市場和產品這段話

一樣要我說三次嗎?

然後我說了很多次關於進入新市場的評估,你也都直接無視,你只有強調有看到市場就可以進入,這是你只看到的部分,而我說的是就算有某種相對有競爭力的要素,但進入新市場需要整體的評估,這你看得懂嗎?

你一直說的例子,你有實際去仔細觀察進去後的投資成效嗎?(我不是指那是失敗的)

我隨便舉個例子,日本的汽車產業在世界上也相當有競爭力,日本的H和T牌也曾經進入過F1,這當然當時包含了很多經營策略在一起才做的決策,技術這兩家公司是具備F1技術的,也可以進入這市場,但代表一定成功,我拿這例子只是要明確的說明不是有技術就可以進入某個新市場的,進入了也不一定會成功(當然不一定會失敗),而是否該進入,選擇怎樣方式進入、……等等,那是需要很多考量的(尤其是金額大,那要做很細的),這或許並不是一個適當的例子,但你有真正弄懂我要說的?如果你還是不懂就算了

我自己在學校的研究重點之一是國際進入策略(雖然以現在眼光看當時的研究實在蠻是個笑話的),我實務工作中做這類性質為工作項目之一也有幾年實務經驗,我一直很強調風險,而你只有看到有技術所以可以進入,除非是個投資金額很小,或者佔據公司風險很小的測試性質投資,不然在實務上,需要考慮和準備的東西遠比你講的有個技術就可以進入複雜多了

我說的這些是否為一個企業在進入新市場的考慮要素之一,你不一定要相信我說的,多去問問從事這方面實務工作的人

還有我再次強調一下以免你又無視,我沒說空調市場台灣一定一點位置都沒有,我說的是每個時間點的相對競爭位置要很謹慎,主因之一是格力(尤其是中國市場)的研發能量對未來台廠的威脅,現在的優勢和能持續多久(現在有技術優勢不代表能一直持續)都是經營者必須考量的要素,投資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真正回收的

我真的不知道你是否真的能真正看懂,我沒有覺得你的說法錯誤之類的,而是相對只是表面而已,實務上幾乎不會只有那樣看就做決策,你還不懂我也沒辦法,更深入的東西更專業,你應該只會更不懂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gallant224 wrote:
不是台灣追上斯洛文尼亞

而是台灣被超越

人口比完就比土地了

一定要所有條件跟台灣一模一樣然後又發展的比台灣好,台灣估計才會真正承認自己不行?

你覺得白色家電行業是需要徵收大量土地的嗎?

又不是集合式農業 佳沛奇異果

誤導大家,我覺得不好意思

給 2300 萬個讚

IMF,虛線資料


2015 年已追越,謝謝大家的努力

若真 依照 206 樓 人口 計畫

我怕 Slovenia 會開始哭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economic wrote:
所以你一直無視我說...(恕刪)


我前面已經說過我也認同發展利基市場與產品,但在主流市場仍有用力之處 你自己選擇性忽視

你的思維就跟很多台灣人捐錢一樣,啊國內很多小朋友都吃不飽了為什麼要捐錢給國外?

利基產品開發與進軍主流領域是不衝突的,看是單一廠商的雙線操作 還是不同廠商各有分工

我前面也已提到,確實評估進入一個市場 或者做一個產品 考慮因素很多

但是就從製造技術來看 台灣明顯是具備的

至於風險就呵呵了

台灣人估計是全世界最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一批人


不然我們引以為傲同時又心有戚戚的代工王稱號是怎麼來的

台灣是一個上至政府 下至企業 百姓 都普遍保守的地方
  • 3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