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62%台灣雇主大嘆人才難找....我看是缺奴才吧!

iehsu wrote:
cost down有...(恕刪)

看到這想到
上次還真有藥廠製毒了
明彥 wrote:
寫得很好, 不過, ...(恕刪)


感謝回應;

COST DOWN其實應該還是要算在附加價值裡面。以客戶端為例,成本下降(售價不變)代表利潤增加。

以一哥為例,他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來自;

1.速度~交貨快.全球運籌(速度的COST DOWN很重的一環.反應速度快.庫存就減少.成本就降低:因貨物在運
送中.還是算在庫存帳上.只要跌價就會有庫存損失)

2.創新~生產技術上的創新.就是技術上的COST DOWN(但少了應用上的創新).以愛phone為例,是日本老師傅的技術,據說在日本也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做的出來,他卻能用大陸工廠量產,這就是生產技術的創新。

3.成本~簡直殺紅了眼(低價勞工的應用),人員的COST DOWN。
電車痴漢 wrote:
之前許多企業離開台灣...(恕刪)


依照目前趨勢來看
去非洲是遲早的是
其實老闆和員工之間,跟男女的關係很像

結婚前彼此都展現最好的一面,以爭取對方青睞
應徵時都說"本公司福利優渥,享三節獎金,勞健保,依勞基法規定..."
"我錄取後必定展現專業,幫助公司獲利..."

結婚後才發現"左右邊不一樣大,睡覺會打呼磨牙兼放屁..."
錄取後才發現"上班要準時,下班不知何時..."
"甚麼都不會,意見又一堆..."

人總是相處後,才能真正了解對方.
沒有一個新娘會說以前總共有幾個男友
也沒有一家公司徵才內容會寫老闆沒下班員工不准下班

如果每對新人都是如此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為何離婚率這麼高?

如果每家公司,老闆和員工能力程度都相當
為何還需要徵人?

馬友仁這個故事太豪洨.

真實版應該是,
1. 請 1 個月假, 辦完喪事, 就回美國.
2. 就算要回台定居, 也會轉到 IBM 台灣分公司.
3. 就算無法內轉, 也會先透過 Head Hunter, 找好在台工作.

疑 ? 我太認真了!
對這種毫洨文, 還這麼認真回文.
TitanMonitor wrote:
說到這個,讓我想到一個很幹古又很唬爛的勵志故事
內容如下:
============================
馬友仁建中畢業,(恕刪)


嗯...
jhvk wrote:
這家公司有包起來放了...(恕刪)

米國各方面物價是比台灣高,除了房價地價,其它平均下來是沒比台灣高很多
甚至不少東西是比台灣便宜許多,長久以來,明明在他國售價算蠻便宜,到了台灣都變超級貴
台灣人被當番仔已經好一段時間了...

我想講的是,即使米國的物價遠高於我們,但他們的各行業平均薪資在大部份情形下是足己應付的
台灣的薪資與物價已漸漸失衡了,因為地峽人多,創業的人比例非常高,
競爭異常激烈,導致削價惡性循環,加上台灣科技業以代工為主
盈餘再投資率也高,以面版廠來說,只能一直蓋下去六代,八代,十代廠,永無止盡直到下一世代技術出來
不一直投資下去就容易被淘汰

歐美國家品牌搞起來了,代工交給台灣,大陸,泰國,越南等人力相對歐美便宜許多的國家來做,而這也是
屬於較勞力階層的事,搞到最後有些連設計都給我們這些國家一手包辦,
只要掛他們的名字拿來賣,躺著幹,躺著賺,哪家便宜又做的好就給誰做,你們自己去搶破頭吧

當惡性競爭到利潤愈來愈薄,各家老闆無不想著降低成本,以求能比對手廠商更低價來搶單,
員工薪資福利當然愈來愈少,一個人當好幾個用,又要什麼都會,大陸更便宜,生產線就移到大陸去
勞動合同法出來,大陸不再是最便宜了,再找更便宜的~ 個人認為這情形只會愈來愈嚴重
商人無非就是賺錢至上,我是老闆的話也會這麼做
歐美國家努力建立品牌核心價值,做市場區隔,區分生產線,本國勞工薪資高,相對也賣的貴,品質也較好
,而亞洲地區國家人力成本低,相對賣的較便宜,但品質也稍差,各有各的市場
希望有一天,台灣製造給世人評價是不輸給義大利,日本,德國的

雖然被當好幾個用薪水又少~很不爽,上班整天跟同事互相甘甘叫
但又能如何,有本事,誰想為五斗米折腰
大家想開點吧
諾基亞西門子 wrote:
那要吃牢飯啊...(恕刪)

荷蘭, 加拿大與北加州都可以做 THC

Pot growers thrive in Northern California
Cash crop now accounts for two-thirds of Mendocino County economy
http://www.msnbc.msn.com/id/28354324/ns/business-cnbc_tv/
難揪 wrote:
米國各方面物價是比台...
我想講的是,即使米國的物價遠高於我們,但他們的各行業平均薪資在大部份情形下是足己應付的.台灣的薪資與物價已漸漸失衡了,因為地峽人多,創業的人比例非常高,競爭異常激烈,導致削價惡性循環,加上台灣科技業以代工為主. 盈餘再投資率也高,以面版廠來說,只能一直蓋下去六代,八代,十代廠,永無止盡直到下一世代技術出來, 不一直投資下去就容易被淘汰.

歐美國家品牌搞起來了,代工交給台灣,大陸,泰國,越南等人力相對歐美便宜許多的國家來做,而這也是屬於較勞力階層的事,搞到最後有些連設計都給我們這些國家一手包辦,只要掛他們的名字拿來賣,躺著幹,躺著賺,哪家便宜又做的好就給誰做,你們自己去搶破頭吧
.............(恕刪)

所以聯想把 IBM PC 部門買下,

Synta 買下 Celestron
http://www.iceinspace.com.au/forum/archive/index.php/t-1543.html

http://www.swpp.co.uk/trade/8466.htm
Synta Technology Corp.
Taiwan Optics Synta Technology Corp.
No.89, Lane 4, Chia An W.Rd.
Taoyuan 325
Taiwan
web address:- www.skywatchertelescope.net


就連國軍悍馬車的原製造廠也將被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買下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4393928530076283.html China Firm to Buy Humm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chuan_Tengzhong_Heavy_Industrial_Machinery_Company

新闻分析:三次收购为何待遇不同?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6/11/content_11527065.htm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