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水云大是有自己的思考模式!我覺得她是很認真的,經典的閱讀量或許很大!!

iamyy這段我非常的認同,大家可以把這段幾個Q、A放在一起思考,何謂修行的正路。

我也是從一貫道家庭出身,但是走向佛道,是自己的機緣與抉擇。

台灣是福報之地,有不少善知識在此地弘法度生,希望大家有緣能遇見,開啟修行之路。
墨匕01鄉民 wrote:
怎麼經典都是文言文居多?
佛經出自自性,自性無量義,隨人各得解

而且經典,要能跨越時空,用白話文並不合適

因為白話文,大概就一兩個意思,況且會隨時代變

文言文多義,而且不隨時代變化,用文言文更為合適



看看淨空法師開示:

漢字的妙用和文言文的重要性

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它的特性在全世界獨一無二。中國文字的造字具有非常縝密的六個體例,叫做六書。六書包含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個原則。一個字,你雖然不認識,不知道讀什麼音,可是卻能根據六書的原則想到它的意思,這種智慧符號的功能是外國文字所沒有的。比如篆文的「山」字,它就像山的樣子,「水」,是流水的形狀,一看就明白。

  看到這個字就能想到它表什麼意思,這在外國文字是做不到的。特別是會意字,很簡單的符號就能把很深的意思給顯示出來,譬如「思」字,心上一個田字,一格一格的田表示分別;「想」字是心裡有相,在想一個人,心裡有個形相在;「忠」字,心中不偏不邪;「孝」字,上一半是『老』字,下一半是『子』字,表示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孝的道理蘊含其中。再往深處體會,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自己。

  由此可知,這個符號,它裡面真正的含義,豎的講無始無終,橫的講盡虛空遍法界,這在佛法講是一切法的總綱領。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一個整體,決定不能夠分割,這是孝字所含的真實意義。所以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字字有涵義,看到字就能懂得它的意思,真妙!不能輕易改,一改變它,意思就完全沒有了。

中國文言文言簡意賅,是最優美的書面語言。文言文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也是全人類最豐富的文化寶藏。文言文和漢字六書一樣,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國家民族沒有這樣的文化。我們的老祖宗看到口頭語言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要找一個永遠不變的方法,把智慧、經驗、理念傳給後人,這就發明了文言文。譬如我們小時候說的口語,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聽不懂,而現在年輕一輩人講的話我們老年人也往往聽不明白,這就是口語隨著時代發生變更的現象,但是文言永遠不會變,用文言文寫出的文章,世世代代傳承,哪怕千百年之後看到還像跟古人當面對話一樣親切明白。

  發明文言文,把口語和書面語分開,這是中國老祖宗的高明之處,這個發明真正了不起。像外國人,語跟文不分開,一兩百年之後的人就看不懂前人的文章。如古希臘文、拉丁文,只有極少數的考古學家在那裡摸索,還未必能完全瞭解,無法普及流通。為了能看懂,他們的經典世世代代在跟著口語改寫。改寫能做到跟原來一樣嗎?不一樣。所以外國的宗教經典,現在流通的本子跟古時候本子不一樣,因為改寫而變質了,不改就看不懂。唯有中國經典永遠不改,可見中國人的祖先有智慧,從商周時候就把語跟文分成兩條道路,語言隨著時代改變,而文不變,這個方法妙極了。

  我們今天能通達文言文,讀《論語》就像跟孔夫子寫信往來一樣,讀《孟子》就像跟孟夫子見面一樣。二千多年以前的書籍,現在讀起來也不至於發生誤解,這就是文言文的好處。中國文化豐富,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經驗的寶藏,一生受用不盡!我們都得認識清楚,人間的寶不是那些古董,而是道德、智慧、學問。真正的寶是典籍,《大藏經》是寶,《四庫全書》是寶,《易經》是寶,這些典籍是有智慧、有大德行的人,千萬年以來智慧的結晶、方法的總匯、經驗的累積。中國的古聖先賢替後世子孫想得太周到了,用文言文這樣一個工具,把幾千年的智慧、才藝、經驗、思想、見解傳遞給我們。

  我們一定要掌握文言文,這是通達文化寶藏的一把鑰匙,如果沒有文言文的基礎,這些經典擺在面前我們也沒有能力閱讀。文字是手段、是方法,不學文言文,《四庫》門是關著的,《大藏》門也是關著的,你沒份。如果我們能通達文言文,寶庫的門就能夠打開,寶藏就屬於自己,就能增長學問、增長見識,由此可知文言文重要。如果我們今天把文言文丟棄了,怎能對得起祖先?所以,我們後代子孫要認識、珍惜、愛護它,要把它好好地接受過來,不能讓它斷絕。我們發願繼承這個文化寶庫,自己做榜樣,帶動年輕人來學習並承傳下去。

  文言文在八十年前還是亞洲許多國家通用的文字,日本人學,韓國人學,越南人學,東南亞國家有很多人都學。一個人不通別國的言語沒有關係,他可以寫字,可以筆談,因為大家都學文言文,都念中國書。他為什麼要學文言文?可以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如果通過翻譯,意思就變了。現在的人都不學文言文了,把古籍翻成白話文,可是翻出來味道就不一樣了。古籍的白話翻譯本,市面上流通的不少,很多人在翻譯,翻得都不一樣。看別人翻譯出來的白話文,好像是他吃完之後吐出來再餵你,不是原味,而是他的味道,所以,最好還是學文言文,直接去讀原文,享受原汁原味。

有人認為文言比較難讀,其實這是心理作用。我看過民國初年十一、二歲小學生的作文,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看不懂,為什麼那時候的人能,現在的人不能?不是現在人不能,是現在的人不肯學,只要肯學就不難。外國人都學中文,澳洲總理陸克文,學外國語就選中文,他的中文是在台灣師範大學學的。他不但能看中國書籍,還能看中國古書,非常難得。

  還有倫敦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這是歐洲漢學的中心,那些外國學生的中國話講得很好,是標準北京話。他們讀文言文,用中國古籍寫博士論文。我在劍橋、倫敦碰到三個外國學生,其中有一個用《無量壽經》夏蓮居的會集本寫博士論文,另外有一個用《孟子》寫論文,還有一個用唐朝王維的作品寫論文。中國文言文他們懂,一點障礙都沒有,他們是怎麼學的?

  其實想學文言文,並不困難,用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學會,兩年專攻。專攻的方法,過去李老師教我們,在《古文觀止》中選擇一百篇,最好是能背誦、能講解。熟讀五十篇古文之後,看文言文就沒有問題了。一個星期學一篇,用一年的時間跟紮根教育一起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一年完成,根就紮下去了,同時就能背五十篇古文。如果熟讀一百篇文言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民國初年,小學生寫的文章都是文言文寫的,寫得真好。他們從小就打好了基礎,從小背書,四書五經都會背,所以,《四庫全書》對他們來講一點障礙都沒有,他們寫文言文一點都不困難。而且要背的文章,都在十二歲之前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完成,這樣一來,他們背誦的經典至少有兩千篇,那個根紮得多深!

  中國古代教學的方法分成兩個階段,先不講,就教背,背的分量看你的能力。從前的書本非常符合科學,木刻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無論哪個地方刻版都一樣,說起第幾行第幾個字,每一本書都是相同的,太方便了。中國古書沒有標點符號,標點是自己去圈。小朋友記憶力最好,十二歲之前專注背誦,十三歲之後才給他們開講。這樣,到七、八十歲都不會忘記,寫文章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用翻書。哪像現在這麼苦,用多少參考書,在從前不需要。李老師就受過這個訓練,他寫文章引經據典不需要找參考書,我們很佩服。所以,這個不是難事情,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今天全世界,真正講到智慧,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講的,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在文言文裡頭,在大乘佛法裡頭。《大乘無量壽經》在文學裡面稱為變文,不是正規的文言文,而是當時的白話文,也就是最淺顯的文言文,為的是教大家都能夠看懂,都能學習。學佛的人,如果能把一部《無量壽經》背得滾瓜爛熟,都懂得意思,大概讀佛經就沒有什麼障礙了。但讀《四庫》還有障礙,《四庫》的文字比這個深,所以《四庫》還得從集部裡面去找。也可以選擇《古今文選》,或者《群書治要》。《群書治要》選自六十五部書,都是精彩片段,能夠用這個方法學也能成功,相當於背下五、六十篇古文的分量,今後讀文言文就不成問題。學文言文要真用功,一個字都不能放棄,每一個字、詞都要查資料,搞清楚搞明白。

  我知道胡小林居士把字典都翻破了,每一個有懷疑的字,他都要去查注音、註解、名詞術語、典故,費的時間很長。他每一天讀書的時間五、六個小時,處理公司的事情不到兩個小時,讀書要像他這樣讀,得真幹。學習雖然很辛苦,但是非常有收穫,用一番辛苦得來的,根深蒂固。這事不可以不下苦功夫,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行!成功!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政權喪失不可怕,中國在歷代兩次喪失政權,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統治中國;第二次是清朝,滿清人統治中國,但是文化存在, 並沒有失掉。反而蒙古跟滿清都被中國文化同化,從前是異族,以後漢滿蒙回藏變成一家人。所以教育是文化的生機,不教可不行。

  我有理由相信,將來文言文會變成世界語言,跟現代的英語一樣不能不學。憑什麼?憑《群書治要》這部書。這套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生必讀之書。此書是文言文寫成,不學文言文就看不懂。中國千萬年古聖先賢的智慧、方法、經驗、成就,你要不要?如果要,先拿鑰匙,文言文是鑰匙。這是世界文化遺產,排列在第一個項目。同學如果有小孩的,要教小孩背文言文,將來長大之後他會感恩你一輩子。你把中國千萬年祖宗的遺產給他了,他能不感激你嗎?如果你現在要他學這個、學那個,他將來會怨恨一輩子,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從小不教他?把時間精力都浪費掉?

  所以現在年輕人掌握機會把文言文學好,將來到全世界去教中國文言文。為什麼?《四庫全書》文言文寫的,佛經文言文寫的,不會文言文沒有辦法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大乘。中國這些典籍是全世界智慧的寶藏,外國人要知道這是寶,有無盡的智慧,他非學不可。學會文言文,這些寶藏他能受用,幫助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要這個鑰匙,那就要拼命把文言文學好。要不然,一生的學習範圍非常狹窄,只能看別人翻譯的白話文,得不到原味。

  中國幾千年承傳文化的工具是文言文,如果我們再不發心教學文言文,將來我們的文化就會失傳。為什麼?典籍、文化變成了古董擺設,雖然存在,沒人能懂。世界上曾經有過四大文明古國,如果我們的民族文化不能復興,那就會重蹈歷史覆轍,步三大文明古國之後塵而滅亡。多久滅亡?大概一百年之後就滅亡,變成歷史的遺跡。我們今天站在存亡的邊緣上,或存、或亡都在我們的意念當中,我們不肯努力就亡,肯努力就能復興。

  復興傳統文化,第一要紮牢儒釋道三個根,第二文言文一定要學。學的人愈多愈好,走這條路子就能使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就得用這個方法。這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命脈,不在這上面下功夫,不認識到它的重要性,那就只能看著這個民族瑰寶滅亡。中國文化滅亡了,活在這個世間便毫無意義。所以我們要堅持、要發心,認真努力的去教學去推廣,才對得起祖先、才對得起佛菩薩。
湯恩比博士,他晚年念念所想的,希望這個世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決定不能有第三次,悲天憫人。為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是核武、生化,是把整個地球上的生物統統滅盡,這太殘酷了。所以他就想,如何能夠化解這個災難?唯一的方法就是學周朝。周天子統一天下,不是政治統一也不是軍事統一,不是經濟貿易也不是科學技術,文化統一,這個好。他是一個專門研究世界文化史的,將全世界文化分為二十多種不同的類型。最優秀的,他最讚歎的,中國傳統文化。

  這整個地球上許多國家,有一個統一的政府,世界政府,統一的。這個統一不是政治統一,每個國家都是主權國,不是武力統一,剛才講了,不是經濟貿易也不是科學技術,是文化。文化,首先第一個就是文字,他提倡用中國的漢字文言文。好!這種文字在世界上是最優越的文字,超越時間、空間,不受時空的限制,三千年前中國古聖先賢寫的書本,現在我們能看得懂,沒有把意思錯會,這個東西好。你可以保存你的國語,像現在中國的方言,方言怎麼回事情?就是古時候的國語。但是統一用的是用漢字文言文,那個時候用小篆、文言,這個好,這樣子文化統一了。
wuman555 wrote:

水云大是有自己的思考模式!我覺得她是很認真的,經典的閱讀量或許很大!!

iamyy這段我非常的認同,大家可以把這段幾個Q、A放在一起思考,何謂修行的正路。

我也是從一貫道家庭出身,但是走向佛道,是自己的機緣與抉擇。

台灣是福報之地,有不少善知識在此地弘法度生,希望大家有緣能遇見,開啟修行之路。

應該沒有很大啊?

上次是講,說

無量壽決定光明王 經

長得很像 彌陀 經?

一個是 內容物包 三十七道品

一個是 內容物包 六度



另外是知道

有 四輩 經

有 三品弟子 經



今天選讀一部特別的經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華人的佛教真的是佛教嗎?
佛陀說文言文嗎?
翻成文言文的人真的了解佛陀的原意嗎?
文言文真的達意了嗎?
kaishan99 wrote:
華人的佛教真的是佛教嗎?
佛陀說文言文嗎?
翻成文言文的人真的了解佛陀的原意嗎?
文言文真的達意了嗎?

這一題喔,佛經自己在戰,說

不要用 梵語 傳播,要用 原本的 (方言) 傳播

白話文︰

來啦,一次全部推翻

悉達多逝世後,「第一次」集結,距離逝世時間,多久?

大部分都是說,三個月,90 天

附註︰

據說,集結編成書,有四次

距離逝世時間,90 天、100 年、200、年、400 年 ...

要用 什麼文

就會先吵了 4 次 ...

孔子也不是這樣的吧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集結四次,所以

其實注意看的話

會有 四 種語法

第一種,咒語形式

其實,我會說 ... 好吧,是 「佛語」原音重現

第二種,日誌記事

好吧,是佛做了什麼事,紀錄

第三種,道理

佛為什麼這麼做,要講出個道理出來

他不講,就問 我們不問,的話,外道會來逼問

第四種,傳頌

把以上,「佛語」原音重現、佛做了什麼事、講出個道理 ...

〔揉〕在一起

所以,傳頌的經,就會有 咒語,沒有,也要〔揉〕一個進去

《佛說阿彌陀經》屬於〔揉〕一個進去的

今天選讀的經,小小的問,就 ... 貼圖好了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佛陀沒有留下文字,而是由他的弟子們集合眾人(僧圑)在場,將佛所說過的話,確認為經典(法),所以皈依三寶(佛,法,僧)
佛教在南北朝時代傳入中國,當然用當時的文章方式寫下中國式的佛教,假如在現在傳到台灣,就會是白話文
我的想法是六祖說的,地有分南北,那佛法有分那裡人?以中國的儒家思想(傳道,授業,解惑)一樣,這些都是為人處事的經典
看得懂,就學,看不懂就放著,不去鑽研,增加煩惱,佛教的主張是離苦得樂,不去強求,隨緣
我說的佛渡有緣人,重點是"緣",不是"佛","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孔子的時代,應該有文字了,為了教授用,應該會編教材,只是我們看懂與不懂
是以覺渡,是以緣渡

是以覺擇,是以緣擇

緣何者耶?

一者緣自,緣自身覺

二者緣外,緣外緣覺

三緣自外,自他不二

四緣外自,他自無他

覺何者耶?

一者覺自,或言自覺

二者覺外,見外見覺

三覺自外,自他無他

四覺外自,他自自無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