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說"三隻小豬"只是一個數量詞+名詞,無法明確表達一個意思所以不應該是成語,那我想想問"郭公夏五"這個成語呢?
它根本就是兩個不相干的詞兜在一起,字面上完全沒有意思,但它卻是一般認為的成語。
(郭公,指春秋莊公二十四年經文的脫漏之處。見郭公條。夏五,指春秋桓公十四年經文的脫漏之處。見夏五條。郭公夏五比喻缺漏的文字。)
還有朝三暮四,如果不知道典故,字面上意思只是"早上三(個),晚上四(個)",一點都沒有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的意思。
也有網友說"三隻小豬"意思那麼多我們怎麼知道是說豬大哥,還是豬小弟,亦或是那隻狼;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問說"父子騎驢"是指父親或是路人甲,還是那隻驢?還有"月裡嫦娥"這個成語,我也可以刻意說我怎麼知道它是指嫦娥會飛,還是指嫦娥會偷吃.....仙丹?
還有網友說成語應該是約定成俗後才算,如果真是這樣,我實在很難相信白居易在他寫下自己六、七個月大時"略識之無"之前有到洛陽城的佈告欄貼說他要用"略識之無"表示略懂幾個字;否則要如何約定成俗?還有杜甫,他是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創作目標,如果約定成俗又如何語出驚人?
教育部的例句:「我們要記取三隻小豬的教訓,今天既然要建橋,就要建最堅固的橋。」 我相信這句話大部分的人都看的懂(包括反對它是成語的人吧),好像沒有什麼人認為這樣的用法不對,差別只是要不要認定它是"成語"。
遺憾的是成語不像律詩或絕句我們可以從字數,從平仄去檢驗,成語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所以我們很難有一個標準去說哪一個現成的詞是成語;而哪一個不是。因此我的前面回文說如果"三隻小豬"切合文章內容,那麼用了又何妨。
PS第一頁有網友提出WIKI對成語的解釋
"成語,由文所出,經人所錄,用於作文或口語;藉其典故,以明其論點。久而久之,成為以固定字書,固定排序之辭也。口語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 WikiPedia
看起來"三隻小豬"並沒有不符合這個解釋。
myoris1998 wrote:
也有網友說"三隻小豬"意思那麼多我們怎麼知道是說豬大哥,還是豬小弟,亦或是那隻狼;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問說"父子騎驢"是指父親或是路人甲,還是那隻驢?還有"月裡嫦娥"這個成語,我也可以刻意說我怎麼知道它是指嫦娥會飛,還是指嫦娥會偷吃.....仙丹?..(恕刪)
個人以為上文有模糊焦點之意
父子騎驢跟月裡嫦娥相信眾位使用上都不會有疑慮
此二詞不管是有典故還是如何如何
至少他經過歲月的冶煉,眾人在使用上不會有〝疑慮〞
但三隻小豬本意是指豬小弟
但在
現
今
社
會
裡相信更多人會想到小杜那陣子的硬凹流行風
那麼問題來了
三隻小豬這個成語,此句一出
各自表述
是
事
實
不是拿隻驢子或隻會飛的蛾就可以交代過去了
說到飛蛾,難道飛蛾撲火這句成語會有人想到的不是那個主體或行為自尋死路而是那團燭火?
想到燭火的請舉手
我......我也只能給你拍拍手
成語使人思想懶惰
所以嘴巴說三隻小豬是成語,
但心理似乎是不希望大家用的,
沒想到現在看到大家在這邊用了那麼多的成語,
討論那麼多的成語,思想都變懶惰了,
部長會難過的;
那三隻小豬還是成語嗎?
轉載自:國語日報新聞報
「龜兔賽跑」、「三隻小豬」是成語嗎?教育部在《成語典》的附錄中收錄了「三隻小豬」、「灰姑娘」、
「木馬屠城記」等,引起討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姚榮松表示,這些應該說是「典故」比較恰當,
因為「成語」有一定的格式,不能輕易改變,教育部在收錄時應更精確,避免誤導民眾。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視察楊永全表示,教育部《成語典》收錄的成語,主要是指有典源出處的詞語,因此,
部分電影或童話衍生出來的詞語也收錄在內,主要是方便民眾查詢,才將「龜兔賽跑」、「三隻小豬」、
「灰姑娘」、「木馬屠城記」、「國王的新衣」、「睡美人」等童話故事的典故收進附錄,
但詞性與一般傳統成語仍有差別。
楊永全說,語言是隨時間不斷發展與更新的,成語也是一樣,一般說的「成語」往往是經過數千年歷史
累積而成的,例如「殺雞取卵」這句成語原本是來自《伊索寓言》,其典源也是童話故事。
姚榮松認為,成語就是成語,典故就是典故,不能混為一談,例如「一成不變」絕對不可以說成「兩」成不變,
而「抱佛腳」及「開夜車」應視為慣用語,「羅生門」則是典故,應該要區分清楚。
高雄市苓洲國小教師李淑娟則認為可收錄這些「成語」,因為中西方的「成語」、諺語,有些可通用,
意思也相仿,如果一併收錄讓學生學習,對學生也是多多益善。
臺北市萬芳國小教師吳岳奇表示,「龜兔賽跑」、「三隻小豬」這類成語,雖然小朋友比較好理解,
卻不像古典成語,不但沒有真實的典故由來,在深層含義上更略遜一籌,運用在寫作上,
對增加文章的深度不會有太大幫助。
------------------------------------------------------------------------------------------------------------
不用說是在01嘴砲了,人是個體,意見就可能相左
TO:libraleu
事實勝於雄辯,就算三隻小豬大量被人使用,也增加不了文章的深度,這是鐵的事實
三隻小豬有機會從童話故事典故變成成語,但是三隻小豬的''現代寓意''
使得三隻小豬永世不得超生....除非他的''現代寓意''被人所遺忘,可以脫胎換骨
都說要沈就沈吧,沒必要為了期望支持者慰藉,而死守這頁面
因為大家都不會因此改變,辯贏了又如何?
三隻小豬在你我有生之年變成成語的機會,還是近乎於零
龜兔賽跑運氣比三隻小豬好,但使用上也增加不了文章的深度
諸如此類的詞語,小朋友可以參考,但畢竟....難登大雅之堂
每個詞語都是獨立的,A就是A、B就是B
成語殺雞取卵亦出自伊索寓言
但要三隻小豬像殺雞取卵一樣,恐怕如登天難
TO:myoris1998
還有網友說成語應該是約定成俗後才算,如果真是這樣,我實在很難相信白居易在他寫下自己六、七個月大時"略識之無"之前有到洛陽城的佈告欄貼說他要用"略識之無"表示略懂幾個字;否則要如何約定成俗?還有杜甫,他是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創作目標,如果約定成俗又如何語出驚人?
需約定成俗並沒有錯,但是你誤解約定成俗的對象了
並非創造發起者的約定,而是後世大多數人對此詞語的常識性理解
libraleu wrote:
小弟在下我,在此向大家致歉,
三隻小豬,不是一個成語。
謝謝大家。
以後不再回此文。(恕刪)
我以為樓主不回文了說
怎麼一看到有贊同意見的就又跳了出來
我不是反對你發表意見
自己開的主題要自己負責
如果可以理性討論,真理多半能越辯越明
只是既然作不到(不再回此文),講出口前最好三思而後行
另外有一點
個人覺得是不是成語不是教育部說了算的
也不是在任何討論區達成共識就OK的
之前會引發那麼大的風波
就是因為不知道教育部哪根筋不對
硬在網站上新增如三隻小豬這樣的詞語為成語
如果三隻小豬可以是成語
為什麼不交給時間去證明
就算今天成語有所謂的「成立條件」
而某句話也都符合這樣的條件
那也得多數人都能認同或使用不是嗎?
沒記錯的話前面已經有網友提醒你
你的標題會讓大家覺得你想討論的是三隻小豬
我想多數網友想表達的是三隻小豬不適合也不太可能當成語
並不是認為未來不可以或不可能有新的成語
請不要混淆了這點
我一直以為旅拍是旅遊攝影,結果每次點進去都是motel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