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這兩年讓我覺得我們已經快看不到韓國的車尾燈了

台灣一直內鬥 只會使國家退步
韓國民族性團結 大公司也特別賣力
不像台灣都是代工 永遠無法進步
只替台灣的未來擔憂
專業小黑 wrote:
台灣一直內鬥 只會使國家退步
韓國民族性團結 大公司也特別賣力
不像台灣都是代工 永遠無法進步
只替台灣的未來擔憂

先不要講內鬥啦

本月是 繳稅月 ...

一講繳稅,多繳點、少繳點

就會 很逗 + 很鬥

我還是喜歡打字︰

莫忘韓國最艱難時,韓國人捐口中的牙,金色的,給韓國

台灣呢?

有工作繳勞保費願意,沒工作繳國民年金不願意

健不健康都想繳錢享受健保

我也不知道怎會這樣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gallant224 wrote:
因為台灣超級電腦做...(恕刪)


實在不懂你一直在這打轉做啥?
就已經說了台灣適合發展的是某些利基性產業或產品,這種你聽不懂?
發展全系列或成為國際性的適合企業或產品不是很多有機會

YAMAHA在F1那是多少年前了,80年代至90初吧,那種技術和現在F1推的主流技術就不同的東西,今年日本HONDA才剛剛回F1引擎供應商,離開幾年一回來是怎樣你也可以去看看
超跑引擎的確還在大CC數,但F1很多年前就不是了,以YAHAMA現在的引擎能力能回F1?

你說的空調反正就是不論在大陸還是在世界從目前看就是只有非常小的空間,現實就是這樣,那也不是你如何大聲就可以改變現狀的,有某種技術就能發展?哪有這麼簡單的事

還有我前面都說了格力和海爾是不同的,我一直強調格力在包含管理、研發能量、……等等上面是大陸極少數有相當不錯能耐的公司,也是極少數可以有能力走出國門的公司,海爾雖說也營收很大,但兩者是不同的,我前面就說過格力還蠻適合當管理學的案例,海爾就差遠了

你老覺得有個某技術就能不斷往上發展,但現實是真的能做的沒那樣多,台灣也不是沒有你說的那種有機會在國際上很有一席之地的技術,但不在空調這行業上
我不覺得台灣企業沒有企圖心或能力很差,我前面就說過台灣企業會自己尋找適合生存的路,但這不代表明知前面有幾個超級強大的競爭對手還自以為能追過去

經營策略得客觀的分析狀況,盡可能合理的預估不同決策的未來性和風險,真的有適當機會,除非管理決策很差,不然不會不拼的,你老覺得這有機會、那有可能,要知道拼輸了很大的可能是不存在了,更何況想拼也得有其他很多的條件
gallant224 wrote:
只是提醒你一些公司...(恕刪)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實在不懂你一直在這...(恕刪)


因為實在是不懂你為什麼覺得競爭力比不過最強的廠商就沒有進去的必要。照你的思路,除了最強以外的廠商都應該收起來賣雞排了,你的思路也一直很神奇,一直在那裡著墨最強到底有多強,所以台灣廠商不應該進,也沒資格進。

我一直跟你說了空調行業是戰國時代,即使市佔第一的廠商市佔率也才過10%,我們不寄望聲寶東元能夠在這個領域稱王稱霸,但至少分一杯羹的能力應該是有的。

我也並沒有說YAMAHA在F1技術頂尖,但是如果他們是台灣廠商你會不會覺得台灣確實有發展汽車的可能?(這個我也跟你講過了)

評估進入一個行業或者市場當然需要考量很多,也不是在Mobile01就能討論出來的,需要做實際考察與調查。但就從技術能力來看,台灣已完全具備進入這個領域的能力。

前面跟你說明的壓縮機、中央空調亦或是工業應用,台灣廠商已經各有斬獲,在家用空調的突破只是最後一步。

你知道土耳其這個總體經濟實力剛超越台灣沒多久的國家,他們的家電品牌Arcelik已經在東歐佔有一席之地了嗎?他們打不過海爾、格力,甚至是伊萊克斯那也沒差啊。

Arçelik A.Ş. offer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its 25,000 employees, 14 different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 five countries (Turkey, Romania, Russ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台灣當然需要在利基市場多著墨如何參與與發展,但這並不代表台灣在"部分"主流領域沒有機會。

最後跟你說,海爾沒有你講的那麼不堪,我去過青島參觀過他們的工廠

你知道他們針對農村市場研發的洗衣機可以拿來滾玉米嗎?
你知道他們有針對印度這種電力不穩定的國家有特別研發特殊冰箱嗎?

除了空調行業以外,他們在洗衣機與冰箱就是坐二望一的地位,若論整體白色家電市佔的話,他們也盤據世界第一好多年了。

他們的高階家電品牌CASARTE更是在歐洲市場已經有所斬獲,而這是目前格力都無法觸及的領域。(格力的家用空調無法在歐洲賣出3000歐元這種價格)
在這個年代,成為中國第一很容易就成為世界第一,就像淘寶幾乎只有中國人用,淘寶就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網購網站。
這種事情同樣也發生在美國及日本過

再一次告訴你,家電行業不是你打不過最強的就沒有進入的機會,這種你聽不懂?


economic wrote:
實在不懂你一直在這...(恕刪)


近期,日日顺携手台湾家电第一品牌新宝电器正式亮相大陆家电市场,据悉,之所以能达成这样的合作是,日日顺凭借其线上线下四网融合强大渠道、物流、服务优势为新宝电器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而新宝电器的品牌实力和产品实力也增加了日日顺旗下社会化品牌的多样性。

  新宝即台湾声宝SAMPO在大陆地区的品牌名称,有“新一代声宝”之意。自1936年声宝公司成立,历时77年,从传统家电制造商,至今已转型成以资讯家电服务为导向的科技厂商,横跨家电、高科技和休闲服务三大领域。2011年在“台湾百大家电品牌”评选活动中获得“台湾家电第一品牌”称号。 2013


《大连经济报道》2013年4月24日播出:
  有“台湾第一家电”美誉的台湾“新宝电器”近期宣布~进军大陆市场,首个登陆城市就选在了大连。
  “新宝电器”创立于1936年,产品包括冰箱、彩电、洗衣机等,连续40年占据台湾30%的市场份额。此次他们选择与海尔集团合作,通过“相互代理、销售、贴牌生产对方家电产品”的方式,进军大陆市场。
  其中,海尔旗下“日日顺电器公司”将代理“新宝”的产品,其首个登陆地点,就选在了大连。

新宝企业(天津)有限公司是台湾新宝集团在大陆地区投资的第5家子公司,专业生产家用电冰箱,投资额达3949万美元,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拥有员工近1000名,拥有两条自动化冰箱生产线,工厂年生产能力100万台冰箱,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冰箱生产制造基地之一。

原来2年前已經登陸了,選在東北作為開始,你認為沒有機會的聲寶終於在2年前以自有品牌進入中國市場。

你要不要打一通電話跟他們說格力海爾多強,進軍大陸白色家電市場多晚,那個工廠就當不要了,回台灣賣雞排比較實在?

台灣人大概就是這樣一種生物吧,一定要本國企業在外面大紅大熱回來才會被承認。

在KAVALAN出現以前,你大概也不會認為一個做運動飲料跟殺蟲劑的廠商可以做威士忌。

你會說台灣不產麥子,同時緯度也不對,不應該進入這個行業。

跟你講,除了台灣以外,泰國也突破了緯度限制,他們的葡萄酒被稱作New Latitude Wine 新緯度葡萄酒,具有熱帶地方特色的葡萄酒。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聲寶終於願意邁出這一步我是很肯定的。

gallant224 wrote:
因為實在是不懂你為...(恕刪)


結果你一直沒聽懂我要說的,我的說法是就不進入市場?我的說法是別去想成為多大的企業,有看到我寫的是利基產品吧

你一開始就在那邊說台灣為何在大陸家電沒有一定的佔有率(起碼是出名的),我的說法是空調和冰箱幾乎沒有機會,我有說所有家電都沒可能?

還有你真的知道要進入一個非本地市場該有的風險評估?尤其是以一個品牌的身份進入市場,你只有看到了這個動作值得獎勵,你有去合理的評估這動作的風險?

進入新的市場是需要很多的評估的,不是隨意貿然進入
我不會說類似聲寶這樣進入一定失敗之類的,但那個風險並不小

以台灣具備更好競爭力的產品或企業來看,比家電和汽車引擎更好的還很多,我一直不懂你為何覺得你說的家電是個適合的案子,不論從管理面、生產面、技術面、……等等,除了某些利基的東西外,台灣有競爭力?

你舉例的那些包含產能的數據我從未表示錯誤,但相對的中國一年生產多少數量拿來比較適合嗎?台灣在中國工廠的競爭力在哪你清楚嗎?有些產品的製造台灣已經不是有相對競爭力了(當然某些家電還有)

你一直想發展台灣的某個東西,那也得看我們的相對條件到底如何?要有長遠發展需要的很多,我說了幾次其實格力的整個發展過程有很多適合當管理學案例的,你知道那個才是格力被我覺得是家極少數能有點國際競爭力和前景的企業嗎?你知道那個才是台灣企業真正非常缺乏的東西嗎?沒有適當的條件或能力,擴張的成功機率會下降很多的,不是光有某個技術或蓋了新廠有了新產能就能成功,要能持續穩定的擴張、一步一步的往國際企業站穩,那是需要很多很多東西的,而台灣企業的僵固性讓台灣企業就算一時有了不錯的技術也常走不久、走不遠

如果你不能更客觀的去瞭解台灣企業真正的問題,你拿的東西從現實面看就很難有多大的成就,舉的例子來說,台灣企業很不注重管理,所以當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後常常卡住甚至衰退,很多甚至還沒成長當成為一家跨國企業就沒動能了,從管理面來觀察格力從一家本來很小的企業到今天的規模,你知道人家在管理上跟台灣的不同處在那邊嗎?

客觀的評估而非情緒化的判斷,依據主、客觀條件制訂適合的經營策略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到了一定的規模後,那難度很高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gallant224 wrote:
從經濟到體育,從國...(恕刪)


本魯就職的公司代理韓國的產品,雖然品項不多,但隨著我的業績翻倍成長,台灣市場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勢必壓縮到台廠的生存空間,沒辦法,他們東西到市場cp值就是很高,我也不想成為打台廠的幫兇,但我不做還是有其他人來做。


以我在的產業來說:
日廠:價格-高價、品質-高~~~購買理由:品質考量。
韓廠:價格-中低、品質-中高~購買理由:cp值高,瑕疵較陸廠低。
陸廠:價格-低廉、品質-中低~~購買理由:堪用,價格便宜。

台廠:價格-中高、品質-中~~~購買理由:支持國貨。(若再走不出自己的路,這個理由不知道能撐多久)
gallant224 wrote:
從經濟到體育,從國...(恕刪)
我不太知道「電機」強,能 怎樣算強

我知道技術一定要強,那麼 銷售 或說 行銷 ... 呢?

台灣造船遊艇很強

可是 一講到 馬達部份,還是要去 日本 拉

可以說 有 Hitachi 可以買,為什麼要買 Teco ?

( 最好 Teco 先把 日本 東洋 電機 買下來 好了 )

冷氣也一樣吧,有 Mitsubishi 可買,為什麼要買 Sampo?

以前 Sanyo 跟日本比較接近,Sanyo 還可以 考慮一下

現在 總感覺 Sanyo 變得韓國化?

很抱歉,若 Sanyo 變得韓國化,雖〔我們已經快看不到韓國的車尾燈〕

可能就 不買 Sanyo 而買 Sampo、Teco

但 Sampo、Teco 能取得 日式 Sanyo 般的成功嗎

一樣不行,不知道缺哪

三洋媽媽樂,那是日式三洋電機的成功

韓國媽媽樂不樂呢?

不曉得怎麼搞的,就沒那麼樂,奇怪,也是不知道缺哪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我不太知道「電機」...(恕刪)


三洋很早就被松下併購了,後來連品牌都不用了,台灣三洋也改名字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三洋很早就被松下併購了,後來連品牌都不用了,台灣三洋也改名字了

這麼慘

但是

國產 洗衣機,還是沒一台能讓人比 〔三洋媽媽樂〕還要更有印象的了

啊不就 更慘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 3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