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tagsfliege wrote:
沒想到戰文戰到這邊來...(恕刪)
呵呵,感謝指教…
其實我對筆戰真的也沒什麼興趣…
而且我的討論內容也常常脫離了當初設定的主題…
但有時也能引起我對某件事的不同思考…
並藉由討論中讓彼此的觀點更清楚或成熟…
所謂正面的交流應該是這樣比較好…
eintagsfliege wrote:
1. 什麼是「正常」的教育?什麼是「不正常」的教育?
2. 「正常」與「不正常」比較的基礎點是什麼?
3. 常態教育體系中的「正常」是正常嗎?
所謂的"正常的教育"其實是個很籠統的名詞,應該這麼說吧,我認為現行一般的國中小學教育內容,應該都算是我觀念裡的基礎"正常教育",或許現行教育的制度、內容或作法上都還有改善的方式,這個就又屬於另一個專業的領域,就不在此討論了。
eintagsfliege wrote:
4. 現行台灣音樂、藝術、舞蹈、體育、技職的專才教育算不算「正常」?對兒童與青少年心智與發育的影響為何?
我設定的基礎教育以高中以下為定義,當然這個標準也不見得客觀,但在不影響其他如數學、國文、英文…等現行比較"主要"的教學項目學習的情況下,針對某一項目做加強進行培養,我認為無妨,至於該減少哪一個教學項目的學習時間來加強專業項目,由相關的教育專家去研究吧。
我認為青少年應該至少要完成現行國中程度的基礎教育,日後要選擇哪一個項目進行專業的訓練,就看個人的選擇了。
eintagsfliege wrote:5. 為了某種專才,兒童與青少年應該犧牲或專注某領域到多少程度?
在國中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以上述正常教育"以外"的時間,看個人的意願學習或訓練某個專業項目。
eintagsfliege wrote:6. 怎麼樣的教育可稱為「均衡」?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也沒有一定的標準,隨著時代、觀念的進步,教育的制度、方式、內容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現行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就一定「均衡」?我想也未必,怎麼樣才能較「均衡」,每個人的資質、能力不一樣,有些人理數的觀念較強,有些人的體能較好,實在很難以同一種教育制度、方式來達到所謂的均衡,但要做到依每個人的能力來做教育方式上的調整,我想以現今的資源應該也不容易做到。
其實您提的問題都是相當有深度和意義的,但我並不是這方面的專業,提出的觀點也僅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也不見得客觀,然而為了表示尊重,我只能儘量做回覆了。我想相關的教育方式的研究,還是由相關的專業人士來做吧。
回到我真正想傳達的觀點,現今人類科技所造出來的各種交通、工業…工具,性能早已超過人類體能的極限,時速300公里的汽車,高空飛行的飛行器,可以舉起幾噸重的起重機…等等等等…,人類應該已不再需要以強壯的體能來維持生存。
現今人類運動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可能只是為了維持健康,還是讓體型看起來更美觀,或單純的喜歡某個運動項目,也可能是為了追求跑步速度0.1秒的進步,或是再多跳5公分的高度,還是再突破人體舉重極限的一、兩公斤,有人以突破這些人體極限當作一種理想或目標,又或是某種自我肯定的實踐,當然,也有人以這樣的興趣參加競賽贏取奬金或是把它當成一種職業…
無論出於哪種動機,願意付出各種犧牲和努力去進行各種訓練,基於人道與尊重人類個體自由意識的觀點,我認為應該都要是出自個人自由意識下的選擇。
然而,礙於人類生理上的限制,許多運動項目,若未在還小的年齡即進行生理上的訓練或累積技術上的經驗,就很難在一生中生理體能最巔峰的狀態時,在這個運動項目表現出最好的成績或進行突破。有些父母或機構基於各種理由,將根本無法做決定的小孩送去某機構進行相關的訓練。這樣一來又和我認為應該是要出於自由意識下的選擇的理念產生衝突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加上媒體、資訊的發達,現在的小孩比以前都要來的早熟,或許將來的小孩又可能更早熟,但以體操運動為例,要求得好成績或某一種境界,可能5、6歲時就必開始進行訓練,這個年紀的小孩能有什麼自主的想法嗎?
為了達到體操運動的理想體態,可能又必需進行相關的飲食或藥物來"限制"這些小孩的生理成長,這樣人道嗎?
曾經在媒體上看過中國的某奧運體操金牌得主,從選手退休後的年紀大概20來歲吧,後來她選擇進入大學進修,因為奧運金牌的身份,即便她連英文單字a~z都寫不全,但中國政府還是讓她進入國立大學的英文系就讀,後來經過她個人的努力,不但畢了業還更上層樓,最終成為中國奧運的申辦委員之一。
然而,如果她不是奧運金牌的身份的話,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有些從小被送去所謂的體育專門學校的學生,個個都能成為金牌選手嗎?有沒有人可能在13還是16歲時受了傷而不能再從事這樣的運動?或是運動成績不夠好只能當那些金牌選手的"陪訓"對象?但過去的許多年,這些成績不夠好但已經犧牲了接受所謂的正常基礎教育的時間用來做訓練的選手,他們的學業程度可能很差,或許可能只有國小程度,是要他們再回頭去學習基礎教育嗎?還是有什麼其他的安排?
大約十年前,有個朋友開了家洗車場,有陣子僱用了幾個從台東上來打工的高三學生,他們利用學校寒假期間北上打工,主要是想到台北看看不同的世界,其中有一個學生是某學校棒球隊的主力投手,他小學時就因為個人興趣加入棒球隊,一路上到了高中都是保送就讀所謂的棒球強隊的學校,聽說也有職棒球隊與他接觸過,後來似乎是不了了之了,就我對他的了解,他的學業程度大概也就國一的水平吧,英文是字母都看得懂,但拼在一起就變英文文盲了。
他似乎也沒有規劃高中畢業後要做什麼,要再保送進入大學也沒有學校有這樣多餘的名額,想再升學以他的學業程度是不可能了,他也沒有再升學的興趣,他付出了近十年的時間投身棒球運動,最後可能像其他什麼也沒做但學業成績一樣很差的年輕人一樣,對人生的態度就是走一步算一步,然後可能只能做一些低階的勞力工作來維持生活,他後來是怎樣的發展我不清楚,有可能很不錯,也可能一般般或不好,但無論好壞,至少是他自己的選擇。
說到這可能又會牽扯到學業成績的好壞就決定了人生過的幸不幸福嗎?當然不一定。
或許有人會說有些人即使正常的一路唸到高中,學業成績和有些從小接受運動訓練的選手一樣實在是不怎麼樣,甚至更差,學業成績差也不代表人生就一定好或不好,但這些人至少都不是從小就由他人來決定或限定了人生可發展的方向。
其實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人生也沒有怎麼做就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有的人出生在優渥的家庭,有些人天生的某些資質就比較好,世事也很難去定義所謂公不公平,我想傳達的重點之一在於一個人在規劃人生方向時,是不是出於自己自由意識下的決定。
抱歉,回應的有些亂也似乎扯的太遠了更缺乏完整的邏輯,或許藉由您客觀的指教能讓這個主題的定義更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