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換位思考 (文長, 後面有補充)

蕉敢神經 粉大條 wrote:
因此,
我的看法是這樣,
班導應該趁機機會教育,教導那些大笑的小朋友應該要有同理心。

然後視情況由主辦方(校方)、體育老師跟班導,
分攤出錢買個小禮物以及賀卡,

然後由那幾位同學在賀卡裡面簽名,祝那位受傷的同學早日康復,

再由班導帶領那幾位同學,
帶著小禮物跟賀卡,
去探望該位受傷的同學(不管該位受傷的同學是在醫院或家裡),

或是等那位受傷的同學來學校時,
班導帶著所有同學在教室裡,大家鼓掌歡迎她並送上小禮物跟賀卡。
這樣是不是更有意義多了?


蕉大,
我欣賞你的處理方式.
最需要先處理的當然是B同學受傷的情況
芯文 wrote:
A男同學目睹A女同學受傷的過程,
嚇了一大跳表情很驚訝.
A男同學的同組同學在台下哈哈大笑.

結果, C, D, E, F這幾個同學被"處理",
但先後被處理的結果有變化,
原因是某同學的媽媽與班導老師有溝通過.


大家是不是都以為C,D,E,F這幾個同學看到意外發生後 "哈哈大笑",
是因為沒有同理心?


有沒有想過那位媽媽與老師溝通了什麼?

我之前是故意不講,
現在補充:

如果我在現場,
我也會覺得那幾個哈哈大笑的同學,
不應該幸災樂禍沒有同情心,
應該接受教育(要有同理心)和處罰(幸災樂禍).

而那位媽媽與老師的溝通成為了事件的轉捩點.

未完.
那位媽媽跟孩子蠻親的,
孩子下課都會嘰嘰喳喳分享學校的事情,
事發當日當然有講到意外的發生.
孩子覺得自己 "很衰",
他和同學不是笑 "受傷的女同學",
而是覺得同組的A男同學看到意外發生後的驚訝表情太好笑了.
結果被班導和體育老師教育和處罰,
要跟受傷的女同學道歉、罰抄和寫悔過書.
孩子的媽問孩子有沒有想過受傷的女同學看到他們笑會怎麼想?
還有, 你們怎麼沒有先關心女同學?
孩子回答大家就覺得那個男同學表情真的很好笑,
大家忍不住笑呀!
我們後來也有去關心女同學傷得如何.

那位媽媽後來收到班導師的line述說意外的發生和如何處理.
媽媽相信她兒子的說法,
因為她常常看到兒子看影片或卡通,
笑點都很奇怪,
關心之餘有些時候也會趁機糾正孩子的觀念.
所以這件事情那位媽媽正好來一次機會教育.
不能幸災樂禍,
要有同理心,
要懂得換位思考.

未完.
芯文 wrote:
那位媽媽跟孩子蠻親的...(恕刪)

資訊不足無法處理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7、8歲的孩子
跟17、8歲的孩子是有差別的
虎斑貓妖 wrote:
資訊不足無法處理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7、8歲的孩子
跟17、8歲的孩子是有差別的


了解,
抱歉.

補充:
國小高年級的孩子.
我忘記是五年級還是六年級.
這位班導師自己也有小孩,
那時候好像是國小中年級的小朋友.
也許她能理解這個年代,
3C和一些影片對孩子的不好影響,
隔天那位媽媽從孩子口中得知最後老師只要求他們跟受傷的女同學道歉,
另外, 不用罰抄還是不用寫悔過書,
我忘記了.

--------------------------------------------------------------------

如果媽媽沒有告知班導師那群孩子的奇怪想法,
班導師沒有”換位思考”,
不能理解或相信孩子們被網絡影片的影響,
事情應該沒有轉捩點.


個人觀點:

其實上, ”眼見” 是不是真的一定是 “真相”?
同一件事,
每一個人所看到的重點都不一樣,
解讀當然不同,
但如果大家都有”同理心”,
不”幸災樂禍”,
能”換位思考”,
有”良性溝通”,
是不是就更能看到和感受到事情的真相?
學生的問題真的很難處理...
bernie_w39 wrote:
先說處理

我會看 B 女同學傷勢嚴不嚴重,需不需要送醫務室或者醫院,還是只要安置在一旁休息即可


再說看法

想想這個活動的安排是否有安全顧慮,還能不能再改善或是未來提醒參與同學注意些什麼
同意
嫉惡如仇
蕉敢神經 粉大條 wrote:
他們可能只是缺乏同理心,
又或者是他們不知道事情那麼嚴重(也就是不知道B女同學受傷很嚴重),


看到有人受傷,還笑得出來

沒有人性
嫉惡如仇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