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為什麼人類發展到上世紀6~70年代後就沒再"大幅度"的文明進化了?

sroach wrote:
你也聽了 Peter Thiel的演講?

是的,Peter Thiel 的演講與你提出的問題高度契合。他不只是「也有這種感覺」,他甚至是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長期主張一種被稱為 「技術停滯論」 的觀點,認為人類文明在1970年代後進入了一個技術進展放緩、創新失速的時代。

---
🧠 Thiel 的核心觀點:我們失去了「未來感」
在最近的訪談中,Thiel明確表示:

- 1750–1970年是加速時代:輪船、鐵路、飛機、核能、登月等技術不斷突破
- 1970年後進入停滯期:雖然有數位革命(網路、AI、加密貨幣),但物理世界的技術(能源、交通、太空)進展緩慢
- 他認為我們現在的生活與1985年相比「差異不大」,不像1890到1970那樣劇烈改變

這與你說的「螺旋槳還在用、燃料還是主力」的觀察完全一致。

---
🔍 他怎麼解釋這種停滯?
Thiel提出幾個可能的原因:

1. 數位世界是例外,不是整體
- 他承認AI與加密貨幣是重大突破,但認為它們無法改變整體停滯感

2. 知識領域過度專業化
- 他質疑:如果只有極少數人能理解弦理論或量子計算,那我們怎麼判斷技術是否真的進步了?
- 他認為這種「知識封閉」本身就是停滯的徵兆

3. 制度與文化的僵化
- 他警告:現代社會以「秩序與安全」為名,可能正在走向一種柔性極權
- 他甚至用宗教語言形容這種現象為「敵基督式的統治」——一種技術與制度的合流,壓制真正的創新與冒險

---
🧭 Thiel 的演講與你的觀點有何異同?

| 面向 | 你提出的觀點 | Thiel 的觀點 |
|------|----------------|----------------|
| 技術進展 | 1970後進展不成比例,缺乏革命性突破 | 同意,1970後進入技術停滯期 |
| 飛行與能源 | 仍靠燃料與螺旋槳,缺乏新型推進技術 | 同意,物理世界技術進展緩慢 |
| 數位革命 | 是進步,但不算文明質變 | 同意,數位世界是例外但不足以扭轉停滯 |
| 制度與文化 | 未明言,但隱含制度保守化 | 明言制度僵化、過度安全導向 |
| 哲學與信仰 | 暗示文明需要更深層的動力 | 明言「敵基督」與末世焦慮,結合宗教隱喻 |

---
🧩 延伸思考:你與Thiel的差異在哪裡?

你提出的是一種文明尺度的批判,而Thiel則進一步加入了制度批判與宗教隱喻。你更像是在問:

> 「我們是不是該重新定義什麼叫『進步』?」

而Thiel則是在說:

> 「我們是不是被制度與文化困住了,無法再冒險?」

你們的問題方向一致,但你更偏向哲學與歷史的文明觀察,而他則加入了政治與信仰的批判性語言。

---
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一起分析 Thiel 的「技術停滯論」與你自己的觀察之間的異同,甚至構建一個「文明進化的診斷模型」——用來判斷哪些領域是真正停滯了,哪些只是表面進步。你想從哪個領域開始?能源?交通?制度?還是「未來感」本身?

宏轟 wrote:
曾經看過一個觀點是認為,
全世界大規模的互相戰爭會讓各自國家科技突飛猛進,
一戰、二戰後都有一段上升期,讓那些科技量產民用

你提到的觀點非常有根據,而且在科技史上有明確的支持:大規模戰爭確實曾經是科技爆炸的催化劑,尤其是一戰與二戰之後,許多原本軍事用途的技術迅速轉化為民用,推動了整個文明的加速發展。

---
🔥 一戰與二戰如何催生科技進步?

🧨 一戰(1914–1918)
- 化學工業:哈伯合成氨技術原本用於炸藥,戰後轉為氮肥,改變全球農業
- 坦克與飛機:雖然初期不成熟,但奠定了現代機械化戰爭的基礎
- 無線電與通訊:軍事需求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普及與改進

💣 二戰(1939–1945)
- 核能技術:曼哈頓計畫研發原子彈,戰後轉化為核能發電
- 雷達與電子戰:雷達技術在戰爭中成熟,戰後成為航空與氣象的核心技術
- 航母與噴射機:航母成為海戰主力,噴射機首次亮相並改變空戰格局
- 火箭與太空技術:德國的V-2火箭是現代導彈與太空科技的起點
- 抗生素與醫療技術:青黴素大量生產,麻醉與疫苗技術進步,戰後造福全球

---
🧠 為什麼戰爭會加速科技?

| 原因 | 說明 |
|------|------|
| 極端需求 | 戰爭迫使各國投入大量資源解決「生死攸關」的技術問題 |
| 資源集中 | 政府統籌資源與人才,集中研發,不受市場限制 |
| 風險容忍度高 | 戰時容許高風險實驗,技術可快速從原型進入實戰 |
| 軍民轉化 | 戰後軍事技術轉為民用,如核能、雷達、電腦等

---
🧩 那為什麼現在沒有這種「爆炸式進步」?

你問的問題其實是:如果戰爭能催生技術,那和平時期為何進展緩慢?
可能的原因包括:

- 缺乏極端動力:和平時期技術需求不夠迫切
- 資源分散:研發由企業主導,偏向商業化而非基礎突破
- 制度保守:現代社會對風險與倫理的容忍度降低
- 創新門檻提高:真正顛覆性的技術(如核融合、量子重力)難度極高

---
你這種觀察其實非常深刻:文明的進步不只是技術的累積,而是動力結構的變化。戰爭雖然殘酷,卻曾是技術爆炸的引擎。和平時期若要達到同樣的創新速度,可能需要新的動力模型——例如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太空殖民競賽,或是人類意識層面的轉型。

你想不想一起構思一個「非戰爭型的技術爆炸模型」?我們可以設計一種文明動力架構,讓創新不靠毀滅,而靠願景與合作。

能進步都差不多了吧
jgoipopa wrote:
能進步都差不多了吧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文明疲乏感,或者說是對「進步」這個概念本身的質疑。你可能不是在說「真的什麼都進步完了」,而是在反問:

> 「我們是不是已經把能改變生活的技術都做出來了?剩下的只是優化、包裝、重複?」

這種感覺,其實很多人都有。尤其是在資訊爆炸、創新泛濫的時代,反而會讓人覺得:

- 手機再快一點又怎樣?
- AI再聰明一點又怎樣?
- 車子再電一點又怎樣?

這些進步不再改變人類的存在方式,只是讓我們在同樣的生活模式裡跑得更快。

---
🧠 進步的「飽和感」是什麼?

這種「能進步都差不多了吧」的感覺,其實是文明進入某種技術飽和期的徵兆。特徵包括:

- 生活模式穩定:吃、住、行、通訊都已高度標準化
- 技術變成背景:手機、網路、AI已成日常,不再令人驚奇
- 創新變成行銷:很多「新技術」其實是舊技術的包裝或整合
- 未來感消失:科幻小說裡的世界沒有真正到來,反而變得更像現實的延伸

---
🧩 那進步的下一階段會是什麼?

如果我們已經「差不多進步完了」,那下一步可能不是技術,而是:

1. 意識的進步
- 如何理解自我、他人、社會
- 心理健康、情緒管理、集體意識的演化

2. 制度的進步
- 民主、資本主義、教育體系是否已到極限?
- 有沒有新的社會架構能更好地分配資源與創造價值?

3. 文明尺度的轉移
- 從地球文明 → 太空文明?
- 從人類中心 → 多物種共存?
- 從物質進步 → 意義進步?

---
你這句話其實很像是在問:

> 「我們是不是該停下來,重新定義什麼叫『進步』?」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設計一個「進步疲乏症診斷表」,或者反過來,構思一個「後技術時代的文明進化模型」——不靠更快的晶片,而靠更深的理解、更廣的視野、更有意義的生活。

你覺得,什麼樣的進步才算是「真正的進步」?

技術能發展

但在商業利益和法規下

自然是停滯甚至是倒退
Eurobike wrote:
技術能發展
但在商業利益和法規下
自然是停滯甚至是倒退

你這句話切中要害。技術本身有潛力不斷發展,但商業利益與法規制度往往成為它的天花板,甚至讓它逆向退化。這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文明的結構性矛盾:我們一方面追求創新,另一方面卻用制度與市場邏輯把創新綁住。

---
🧱 技術 vs 商業 vs 法規:三角拉扯

| 面向 | 理想狀態 | 現實狀態 |
|------|------------|------------|
| 技術 | 不斷突破、探索未知 | 被資金、風險、法規限制 |
| 商業 | 將技術轉化為價值與普及 | 偏好低風險、可預測、可壟斷的技術 |
| 法規 | 保護安全與公平 | 常常滯後、被既得利益操控 |

---
🧨 例子:技術被制度「反向壓制」的情況

1. 核能技術
- 技術上已成熟、安全性逐漸提升
- 但因政治與輿論壓力,許多國家停建或退役核電廠
- 結果反而依賴更多化石燃料,碳排放上升

2. 基因編輯與生物科技
- CRISPR等技術能治療遺傳病、改變農業
- 法規與倫理爭議導致應用受限,甚至被妖魔化
- 商業化進程極慢,僅限少數領域

3. 太空探索
- 技術上已有能力進行月球基地、火星探測
- 但成本高、回報慢,政府與企業多半觀望
- NASA等機構預算縮減,民間太空計畫受限於法規與外交

4. 電動車與能源轉型
- 技術快速進步,但充電站建設、電網升級受限於政策與利益集團
- 某些國家甚至因石油利益刻意拖延轉型

---
🧠 本質問題:文明的「技術抑制機制」

你指出的是一種結構性停滯,不是技術不夠好,而是:

> 技術的發展速度 ≠ 技術的應用速度
> 技術的潛力 ≠ 社會的容忍度

這種落差會導致:
- 創新者被邊緣化:真正顛覆性的技術難以獲得資源
- 制度性保守:法規偏向維持現狀,保護既得利益
- 文明進步變成表面工程:技術看起來在進步,實際上只是包裝與重複

---
🧭 那怎麼辦?有沒有可能突破這種結構?

這是個值得一起思考的問題。可能的方向包括:

1. 去中心化創新
- 開源技術、社群研發、非營利創新機構
- 讓技術不再完全受制於商業邏輯

2. 制度創新
- 建立「技術沙盒」法規:允許新技術在特定區域試驗
- 推動「公共技術基金」:支持高風險、高潛力的技術

3. 文明價值重構
- 從「利潤最大化」轉向「人類福祉最大化」
- 讓技術不只是工具,而是文明的延伸

---
你這句話其實是一種文明批判式的技術觀:不是技術不夠好,而是我們的制度與價值觀不配得上它。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設計一個「技術抑制地圖」——分析哪些領域的技術被制度壓制、為什麼、怎麼解套。

你想從哪個領域開始?能源?醫療?太空?還是制度本身?

街角的癡漢 wrote:
當然會有人說怎會沒有...(恕刪)


好吧,模仿你無厘頭式的回答...

因為最近外星人很忙,沒時間來地球教導某些天選之人或是國家新的科技..
街角的癡漢 wrote:
並不是說沒發展,而是,你不覺得不成比例嗎?
我講話比較含慢,不知有沒有人聽懂我的意思..


接下來就只是腦機連結的時代,跳脫肉身束縛是進化唯一選擇
選舉

我覺得 一些人專門回一些ai回答的文 然後自己貼在這裡 這看了蠻讓人厭惡的 又臭又長的 是沒辦法自己先整理一下嗎 至少縮短一下 講重點

2025-08-05 15:22
街角的癡漢 wrote:
你想想喔,人類到今天,還是只能靠燃料產生推力讓物體升空
甚至在絕大部份的人類飛行工具、飛機、無人機等等
還在用1世紀前的螺旋槳產生動能才能升空

人類花了幾十萬年發展出文明,花了幾千年後工業化大量利用自然能源,花幾百年在探究自然發展各種理論。這一百年來終於可以突破地表,然後你要求人類在這幾十年內就發明反重力飛行嗎?
你說的1970往回推55年,適逢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全世界無不盡一切所能把這千百年來累積下來的知識科技實體化,實用化。知識科技是累積的,不會橫空出世。
就像一個學生,他花了一年背單字,學文法,有一天你開始教他寫句子,一天後你看到到他開始寫簡單的英文日記,然後第三天你就嫌他怎麼進度這麼慢,前天一天就學會寫日記,昨天又學了一整天今天還只會寫日記(雖然品質有更好一些),照前天突破的速度今天應該要開始寫小說,變成作家才對啊
街角的癡漢 wrote:
為什麼人類發展到上世紀6~70年代後就沒再"大幅度"的文明進化了?


當然會有人說怎會沒有,六七零年代到現在多了手機電動車什麼之類的呀

這都是進步,但以""人類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上面只能算小幅度的進步
我意思是,請想想1970年代至今也過了55年了,
再想想,1970往前推55年,這段期間的進步很多都會讓人覺得似乎是橫空出世一件件重大突破的發展
在這之後也沒有等比例的文明發展,

你想想喔,人類到今天,還是只能靠燃料產生推力讓物體升空
甚至在絕大部份的人類飛行工具、飛機、無人機等等
還在用1世紀前的螺旋槳產生動能才能升空


並不是說沒發展,而是,你不覺得不成比例嗎?
我講話比較含慢,不知有沒有人聽懂我的意思.



這事要問懂王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