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廢除聯考是為了要廣設大學嗎

聯考5、6百分再加上小數點可以分級到極細,沒有走後門空間。
改成75級分、多元入學、身分資料推甄、面試........,對於有能力的人來說窄門變得舒展許多。
cckm wrote:
和從前的聯考不大一樣...(恕刪)


有兩種 一種是多元的 不滿意
還有純比分數的聯考

這兩種都要考試的
純比分數的就是古早的聯考
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

本文使用1954-2000年台大學生的學籍資料,描述台大學生的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並探討大學聯考的篩選效果。首先,台大學生的女性比例在1960年代末期就已經和男性相當接近,此與一般大學生由男女大幅差異而逐漸接近的趨勢不同。在省籍分布方面,1954-1991年間,約36%的台大學生為外省籍。台大生為外省籍的比例雖逐漸下降,但36%的台大學生為外省籍。台大學生為外省籍的比例雖逐漸下降,但省籍間的差異仍然顯著存在。外省人在成為台大學生的優勢上,又比成為大學生的優勢為大。在城鄉差異方面,1997-2000年間,相較於全國平均的0.89%,3.06%的台北市人口和6.10%的大安區人口會成為台大學生,台東縣的比例則只有0.19%。各縣市成為台大學生機率的差異程度,也明顯大於各縣市成為大學生機率的差異程度。另一方面82%的台大學生來自前20所明星高中,受大學教育機會的篩選過程,在高中階段就已開始。此外,迴歸分析顯示,各縣市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支出等變數,僅能解釋不到五分之一的縣市差異。而台大法學院學生的背景資料顯示,42%的父親和27%的母親為大學畢業生,父親或母親為公教人員的比例高達42%,均遠高於大學生和一般人口的比例。綜合言之,考上大學與省籍,父母教育程度和居住在台北市或其他城市正相關,而考上台大與這些變數的相關程度又更大。對照低學費政策下學費成本與聯考分數大致呈負相關的現象,我國現行分配大學教育機會的方式,至少在學費負擔的公平性上是值得懷疑的。


誰是台大學生? (20012014) 多元入學的影響

接續駱明慶 (2002) 對1954–2000年台大學生組成的分析, 本文使
用2001–2014年台大學生的學籍資料, 分析多元入學對於學生來源
分布的影響。 結果發現, 透過對個別高中推薦學生名額的限制, 「繁
星計畫」 和 「繁星推薦」 使得台大學生在高中畢業學校與學生居住
縣市的集中度, 以及學生居住地平均所得均下降, 學生高中畢業學
校的總數則明顯增加。 雖然相較於 「考試分發」, 「個人申請」 在高
中畢業學校的集中度和居住地的平均所得均較高, 但考量制度上先
「個人申請」、 後 「考試分發」 的時序安排, 「個人申請」 結果不滿意者
才會再參加 「考試分發」, 我們無法得到 「申請入學」 對明星高中和
高所得家庭學生較為有利的結論。 此外, 「個人申請」 比例的逐年增
加, 以及 「個人申請」 相較於 「考試分發」 錄取的女性比例較低, 可
能導致了整體女性比例的下降, 但 「繁星計畫」 和 「繁星推薦」 則有
提高錄取學生女性比例的效果。
本來就要比分數啊⋯⋯比什麼多元
又有人再吹捧當年的聯考制度,詆毀多元入學方案?

話說多年前,親友間聚會,一個親戚小孩要入大學,那時已開始多元入學方案,寒假考完學測並公佈學測成績,學生開始申請學校。

他報怨他們跑了好幾所學校,還要繳交好幾次的報名費,真是「多元入學」,言談中充分的表現對多元入學制度的不滿!

後來各大學公佈了錄取名單,他的小孩錄取了「台成清交」其中的科系,後來有機會再碰面時,這時改稱讚多元入學制度了!

就我所知,多元入學有繁星計畫,是許多偏遠地區,非頂流高中學生,進入一流大學、熱門科系的機會,沒有多元入學這種制度,這類的學生能進入這種大學、科系的機會,只會更渺茫!

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的!
MICHAELCUB81 wrote:
又有人再吹捧...(恕刪)
難道聯考沒辦法讓偏遠的地方小朋友上榜嗎?
tteffuB 特肥吧

駱明慶的論文研究目的是要讓各縣市學生進台大的比例一致嗎?家庭環境、教育資源文化刺激不同、同儕競爭力比較.......本就會造成城鄉學生實力差距。

2025-06-09 21:56
we543543

繁星沒那麼多名額...

2025-06-10 11:55
說真的,如果今天不是學科的,而是術科科班的體育跟音樂也會搞多元入學嗎?
說真的,如果今天不是學科的,而是術科科班的體育跟音樂也會搞多元入學嗎?
frank7488 wrote:
多元入學?
這個元是什麼意思?
是指摳摳錢
越有錢的家庭資源越多
資源越多的家庭越有能力培養小孩
有機構調查過,能上頂大學生的家庭大部分分佈在北部,以及家庭收入條件較好的家庭中...


倒不一定, 您可以參考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在2002年發表的文章, 他是我朋友, 大我幾歲, 大概是1970年左右出生的, 我跟駱明慶念書的時代差個兩三年, 基本上是同一個區間, 他在23年前發表的文章就說了, 那個時候台大的學生主要就已經是來自北部, 以及家庭收入條件較好的家庭中.

我自己在1991年念大學, 當時台大土木系差不多就是50%的學生來自北部, 中部(中彰投含雲嘉)約25%, 南部跟東部是剩下的25%, 其他工學院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分布, 北部的人口是多一些, 但不到台灣的一半, 當時還是助理教授的駱明慶就有針對這樣的趨勢發表文章, 並不是說北部的學生比較聰明, 而是北部的教育資源真的比較多.

我那個年代北聯的競爭非常激烈, 我相信頂尖的學生各地差異不大, 不過經過北聯篩選過一次的考生真的比較會考試, 以前就這樣, 現在要說多元入學加劇這樣的情形也許沒錯, 不過要說現在才這樣並不精準

檢附駱明慶教授的文章供您參考:

https://www.econ.ntu.edu.tw/ter/new/data/new/TER46-1/TER461-2.pdf

駱明慶文章中還有提到省籍的差異, 這個我幫他澄清, 父母都在台灣出生的駱教授本身可是對所謂本省人外省人無感的, 他的岳父就是1949年才來台灣的老兵, 會有這樣的差異來自當年的時空背景, 所謂的外省籍在那時有比較高的軍公教比例, 我不去討論待遇的問題, 但軍公教子女在教育補助方面有政府的支持是事實, 唸私立學校也相較不是負擔, 再一次, 不是說哪個族群比較聰明, 而是有比較多的教育資源, 包含補習真的就是有優勢

我想經歷過我那個年代的網友應該清楚, 以補習班來說北部是壓倒性的強, 我那個年代有個數學補習老師叫莊立航, 他在台北也算知名, 但稱不上第一級的名師, 不是說莊立航教的不好, 不過名聲是遠遜於當時的張松濤, 張耀元及沈赫哲這些補習名師, 後來莊立航南下發展, 打者台北名師的名號在中南部闖出一片天, 這不是戰南北, 而是當年就是這樣

供您參考
虛無漫遊 wrote:
那時候就在想只是因為成績差異就被迫分開
學校那些老師跟校長主任還真的是有夠殘忍


你怎麼不覺得能力分班,這主要是「家長的要求」?

人家用功的好學生怕被不讀書的壞學生帶壞啊!
rs7200

那是你沒待過8+9學校,會讀書的學生是那些8+9玩樂的對象,我見過,被勒索被霸凌,我給我女兒挑好一點的學校,不惜租房換學區,結果班上也是有特教生,上課到一半會尖叫,還會自己唱歌,老師不敢管

2025-06-10 10:23
booktree0618

會讀書也很會打架的學生也是有的

2025-06-13 8:45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