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玄奘去哪裡取經?

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沒錯,但那時候根本是語言大熔爐!
看資料說他至少會梵文、巴利文,還有一些當地語言,真的很有語言天份欸
lawtaipei
lawtaipei 樓主

[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讚][讚][讚]

2025-06-05 10:12
不是去西方嗎
seatree wrote:
在玄奘之前不可能沒有...(恕刪)


查了一下達摩東渡大概提前玄奘大師100多年,那麼佛經大部分都是由印度傳來,長年研究佛經的佛教大師當然也老早就為了翻譯理解佛經而精通印度梵文了吧,那麼只要知道文法和梵文字長怎麼樣,到了當地生活一段時間自然也就能夠學會如何溝通跟講當地語言了~
lawtaipei
lawtaipei 樓主

[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

2025-06-05 23:46
古代印度自西元前第1千年中葉至西元8世紀所使用的文字。主要見於印度各地出土文物及石刻上。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時期,印度河流域曾產生過象形文字,但隨哈拉帕文化的結束而絕跡。前第1千年中葉、雅利安人建立國家,才逐漸產生字母系統的文字,此即古印度文字的開始,其記述的語言主要為雅利安語的梵語和俗語。

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極少數是刻在石頭、竹片、木片或銅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則是書寫在白樺樹皮和樹葉子上的。古代的喜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樺樹林,早在西元前若干世紀,古印度人就把他們的梵文寫在這種樹皮或樹葉上。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經幾乎都是寫在這種白樺樹皮或樹葉上的。

中華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是四大古文明。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
lawtaipei
lawtaipei 樓主

[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

2025-06-05 23:47
我只想知道女兒國在哪裡😏
lawtaipei
lawtaipei 樓主

[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

2025-06-05 23:48
老何boss wrote:
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極少數是刻在石頭、竹片、木片或銅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則是書寫在白樺樹皮和樹葉子上的。古代的喜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樺樹林,早在西元前若干世紀,古印度人就把他們的梵文寫在這種樹皮或樹葉上。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經幾乎都是寫在這種白樺樹皮或樹葉上的。


這段話引起我非常大的興趣。

話說,我國古代本來是把龜殼獸骨當文字載體,後來改用竹簡。
蔡倫在東漢元興元年(西元105年)的時候,使用麻、樹皮、布匹等原料,
經過一定工序,發明或改良了紙張。
這種原始造紙的方式,對文化的傳承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我相信紙張並不是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先民接力創造出來的。
剛開始的時候造紙技術差,成本高,但經過不斷改良,許多資料說,我國魏晉時代,紙張已經取代了竹簡,
變成主要記載文字的載體了。
我們再看看玄奘西行取經,已經是西元627年9月的事情了,距離蔡倫造紙又經過500多年了。
對玄奘來說,蔡倫應該是古人了,且在玄奘的年代,紙張的使用大概已經像吃飯一樣習慣了。
一個在大唐盛世成長的僧侶,見識過長安的繁華(長安居大不易),
然後一個人踏上西行的道路,拿回一堆白樺樹皮或樹葉?
玄奘不會覺得奇怪嗎?
你去問問大陸出品的「deepseek」,它會詳細告訴你。
玄奘(602年-664年)西行天竺(古印度)的壮举,不仅是一次宗教求法之旅,更是一次跨文明的知识探索。关于他与当地人的沟通方式、对社会制度的观察,以及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
### 一、玄奘的语言沟通方式
1. 梵语( Sanskrit)的掌握
玄奘在出发前已研习梵语多年,而梵语是古印度宗教与学术的通用语言(类似拉丁语在欧洲的地位)。
- 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印度各地语言虽多(如俗语Prakrit),但佛教经典与精英阶层普遍使用梵语。
- 天竺的佛教中心(如那烂陀寺)以梵语教学,玄奘在此留学5年,语言能力足以深度交流。

2. 翻译与向导的协助
- 玄奘西行途中经过西域诸国(如高昌、龟兹),这些地区多通行梵语或吐火罗语,当地僧侣或商队可能协助翻译。
- 进入印度后,佛教僧团网络为他提供了语言支持(如戒日王统治时期的那烂陀寺僧侣)。
---
### 二、对印度种姓制度与社会阶层的观察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记录了7世纪印度的社会结构:
1. 种姓制度(Varna)的记载
- 他提到印度社会分为四大种姓:
- 婆罗门(Brāhmaṇa):祭司与学者阶层。
- 刹帝利(Kṣatriya):王族与武士。
- 吠舍(Vaiśya):商人与农民。
- 首陀罗(Śūdra):劳动者。
- 他还观察到“不可接触者”(今称达利特)的存在,描述他们“居城外,不与四姓杂居”。

2. 政治与经济状况
- 戒日王朝(Harsha Empire):玄奘抵达时,戒日王(Harshavardhana)统一北印度,推行宗教宽容(佛教与印度教并存)。
- 经济依赖农业与贸易:他记载恒河流域土地肥沃,城市如曲女城(Kanyakubja)商业繁荣,商人多属吠舍种姓。
- 佛教的衰落迹象:尽管那烂陀寺仍兴盛,但他注意到印度教复兴对佛教的挤压(如寺庙捐赠减少)。
---
### 三、关于“大雷音寺”的争议
1. 《西游记》的文学虚构
- “大雷音寺”是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创作,现实中并无此名。玄奘求法的核心地点是:
- 那烂陀寺(Nalanda):全球最早的大学之一,藏经百万卷。
- 王舍城(Rajgir)、鹿野苑(Sarnath)等佛教圣地。

2. 佛经的保存与传播
- 玄奘带回657部佛经,并非全部来自单一寺院,而是通过多年游历收集。
- 他提到印度佛经以贝叶(棕榈叶)书写,部分经典因战乱或潮湿气候已损毁。
---
### 四、玄奘旅行的艰辛与路线
1. 路线与耗时
- 627年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中亚(撒马尔罕)、阿富汗,最终进入印度,全程约5万公里。
- 耗时17年(含印度留学),于645年返回长安。

2. 交通与社会差异
- 玄奘描述西域“多风沙,乏水草”,而印度“气候炎热,物产丰饶”。
- 他对比了游牧社会(如突厥)与印度农耕文明的差异,尤其感叹印度“重学问、轻武力”的风气。
---
### 五、历史文献中的“身毒”“天竺”与印度
1. 名称演变
- 身毒(《史记》《汉书》)→ 天竺(唐代)→ 印度(元代后),均源自梵语“Sindhu”(印度河)的音译。
-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正名:“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2. 玄奘的学术贡献
- 他纠正了汉代以来对印度的模糊认知,首次系统记录地理、政治、宗教与文化,成为后世研究印度史的基石。
---
### 总结
玄奘的印度之行,是文明对话的典范。他凭借语言能力、学术热忱与观察力,跨越了地理与文化的隔阂。而《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不仅在于佛教研究,更在于它为中亚与印度中世纪史提供了唯一系统的记载——甚至填补了印度本土史料的空白。若想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季羡林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或Max Deeg的英译本(*The Travels of Xuanzang*)。
lawtaipei
lawtaipei 樓主

真強大,完整解答我的困惑。

2025-06-06 1:49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能多出去走走,多看、多聽、多體會,才能增加見識和閱歷,並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lawtaipei wrote:
這段話引起我非常大的興趣。

話說,我國古代本來是把龜殼獸骨當文字載體,後來改用竹簡。
蔡倫在東漢元興元年(西元105年)的時候,使用麻、樹皮、布匹等原料,
經過一定工序,發明或改良了紙張。
這種原始造紙的方式,對文化的傳承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我相信紙張並不是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先民接力創造出來的。
剛開始的時候造紙技術差,成本高,但經過不斷改良,許多資料說,我國魏晉時代,紙張已經取代了竹簡,
變成主要記載文字的載體了。
我們再看看玄奘西行取經,已經是西元627年9月的事情了,距離蔡倫造紙又經過500多年了。
對玄奘來說,蔡倫應該是古人了,且在玄奘的年代,紙張的使用大概已經像吃飯一樣習慣了。
一個在大唐盛世成長的僧侶,見識過長安的繁華(長安居大不易),
然後一個人踏上西行的道路,拿回一堆白樺樹皮或樹葉?
玄奘不會覺得奇怪嗎?

意思是說,

玄奘 ( 出發.到達的時候 )

不知道,悉達多是 一千多年前的人 的意思 ... ?

喔。好的,開始吵,經的集結是 500 年後的事 ...

那就意思是說,

玄奘不知道,拿到的經,本就應該是 600 多年前的古物 ... ?

拿復刻 ( 抄寫 ) 版本回來 ... ?

那就真的不用大老遠的親自去一趟了耶 ...
水云 wrote:
600多年前的古物..(恕刪)


這就更奇怪了,
難道印度這600多年來沒人抄寫經書?
而且讓來自東土的僧侶拿走這些寶貴的古物?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