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樓主定義,有沒有考慮到別人稱為:有無“公德心”的評判方式。我認為是一種生活習慣。學習階段會形成生活習慣,跟你長大但是,教了不一定學,學了不一定會因為,周遭環境素質不一。航機上消費較高,理論上篩選一些人大眾交通工具公車地鐵或者長距離巴士就比較普遍性。除了費用之外年紀比較有代表性,物資缺乏的年代,養出來的人,不注重公德,可能是因為無力兼顧,只考慮自己優先。社會進步也沒有改。但是,年輕一輩的教育普及物資豐富普遍都是在經濟發展下長大,可以論一論公德心。整體還是要看比例。一個人無法代表全體。
我不否認台灣很多媒體或人民對中國大陸存有偏見,看了幾個擺拍的抖音/Tiktok/Youtube頻道,就以為是真實發生的事,很多既定印象根本不是事實,不過說中國大陸人公德心比台灣人高是以偏概全,我每年幾乎都要去中國大陸出差,我應該有資格評論一下,哪裡都有不遵守規矩的人,平心而論,台灣人整體來說還是要比大陸人好很多,樓主舉在大眾運輸上用手持裝置上看影片擴音外放的例子,並不公平,如果沒有這條規定,大陸人會自發的用耳機嗎? 這不能歸類為素質好吧? 我從上海回台灣的飛機上旁邊坐的一個婦人(確定是上海人),已經宣布手機關機了,還拿手機一直講,空服員過來制止也講不聽,這種情況我真的只有在大陸看過,在上海坐地鐵好像逃難一樣,直接從你面前硬擠硬刷過去司空見慣,還有行李箱直接從我腳上輾過去的,大陸不存在機動器具讓行人這種事,電動車騎在人行道上還可以瘋狂按喇叭叫行人讓開的,在台灣真的只是少數,只有深圳因為就用科技執法在抓不禮讓行人所以好很多,需要用到處罰來規範不是正代表情況很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