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人類全體如果在現在不斷練習拍動手臂過個數代後可以像鳥類一樣長出翅膀並飛翔嗎?

JAYOK wrote: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恕刪)

提到進化跟生物學,我想要提出一個想法。就是某些蛾類為了預防天敵的追殺,會在翅膀上面形成栩栩如生的畫面,那個精緻度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

比方說某些蛇類的圖案,突然看到真的會嚇到~其實我想說的是~進化這種東西並不是僅僅靠物理跟器官的進化~關鍵點在意識的改變。這個事情在現在的世界其實也在發生,只是通常人們稱那個做為揚升!!

毛毛蟲變成蝴蝶、人類進化到非人的存在,關鍵點都在於意識的進化,那會是寫在DNA裡面的東西!!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根本跟器官使用無關,因為毛毛蟲並沒有翅膀或者肢體可以不斷練習演化!相對地當毛毛蟲進入蟲蛹的時候,他是整個溶解在蛹裡面~整個身體器官完全溶解,這個時候還能變成蝴蝶靠的是寫在DNA裡面的藍圖,還有某種非物理型態的力量在推動~

所以我指出蛾的原因是,蛾類的幼蟲也是毛毛蟲然後成蟲之前會把自己變成蛹,再出現的時候就變成有翅膀的物種~

一方面是對於DNA的力量嘆為觀止,一方面是覺得驚訝。他們是怎麼形成那樣的圖案的?精準地出現在翅膀上面還有身體的背部,而且正好是他們天敵的害怕的圖樣~

我是說蛾的天敵並不是翅膀上面的圖案,反而是圖案是捕食者害怕的對象。但是他們怎麼知道那個捕食者害怕那個圖案,難道它們變成蛹之後會有一個空間有一塊畫板讓它們作畫嗎
JAYOK wrote: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和基因變異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內發生的,而不是通過個體的行為改變來實現的。

看到這邊我覺得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情就是病毒,病毒的進化能力是非常可怕的而且遠超乎人類想像!!!

而且病毒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疊代。人類要花幾百萬年進化的時間才能進化到一個程度,大概要花幾百代甚至幾千代的繁衍,但是病毒要做到同樣的事情可能只需要幾個月....只是說版本的差異。畢竟人類跟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有不同的意義~~

所以這也可以提供一個反思是用廣效抗生素來對抗未知的病毒是不是很高風險的事情?濫用抗生素只是加速病毒的進化,而人類絕對進化不過病毒的!!而且病毒並沒有明顯需要休息或者睡眠的機制....也就是基本上永不停止!!

我們姑且假設每種存在體的進化都有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生存、延續還有進展到更高的意識形態~一方面我也不認為病毒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傷害人類,人類還沒有那麼重要~只是說感染病毒的引發的死傷,比較像是兩個文明衝突的結果~

而且越原始的生命體越野蠻,這在人類身上也能看到,所以初代病毒通常是最致命的,但是宿主死了之後病毒也就掛了。所以能活下來演化的病毒都會變得越來越溫和,甚至跟人們共存!!比較久遠的是乳突病毒已經進化到跟人類完全共存了,甚至可以透過研究該病毒來推論那個感染者的祖系源頭~有一種推論是隨著進化越來越多的病毒會跟人類和諧共存,也就是說病毒也參與了人類dna的改變~姑且不論好壞,但是的確有些人從來沒有感染過但是在dna或基因裡面已經具備了病毒的訊息片段~只要免疫力下降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https://heho.com.tw/archives/59716 真的有病毒被寫入基因裡!研究發現:人類內建刪除功能
RedHugeStar wrote:

飛翔



其實人類遠古的祖先
已經有人練成了
牠們現在被稱為...蝙蝠...
mioka wrote:
提到進化跟生物學,我...(恕刪)


你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觀點,即進化不僅僅是物理和器官的進化,而更關鍵的是意識的改變。這個觀點將進化的焦點從生物體的物理結構轉向了更抽象的層面——意識的進化。讓我們探討這個想法的幾個層面,並看看它如何與生物學、哲學和意識研究交織在一起。

1. 傳統生物進化觀點:物理與器官的進化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體的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的機制發生的。這包括器官結構、功能適應性以及遺傳變異的逐漸積累。這種過程幾乎完全專注於生物體的物理特徵和行為適應性。在這一過程中,意識似乎是次要的,因為傳統生物學假設行為(即有助於生物體生存和繁殖的方式)可以通過基因傳遞。

行為與器官的互動:行為的改變可以導致器官的進化,這是拉馬克主義的一個觀點,即生物體會因為環境需求改變行為,然後這些行為隨時間影響身體結構的改變。然而,意識在這裡仍然被看作是行為和生存機制的附帶結果,而不是進化的主要驅動力。
2. 意識作為進化的關鍵驅動力
你提出的觀點認為,意識在進化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而不是單純的結果。這意味著進化不僅僅依賴於物質和基因變異,更重要的是,意識的變化和擴展在引導生物體的進化方向。這樣的想法挑戰了傳統的物質主義進化觀,並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問題:

意識的變化如何影響進化?:如果意識在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那麼我們需要理解意識如何影響生物體的行為和適應性。比如,人類的意識進化可能改變了我們與環境的互動方式,從而使我們能夠創造工具、發展語言、建造社會結構,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生存能力。

人類意識進化的例子:例如,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到農業社會的轉變,這不僅是技術和工具的進步,還伴隨著集體意識的轉變。隨著人們開始定居下來、發展社會制度、建立道德規範,這些都是意識擴展的結果,而這些轉變進一步影響了人類的生物進化和社會進化。
自我意識與創造性:隨著意識進化,我們不僅獲得了生存技能,還開始發展更高層次的自我意識。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只是應對當下的環境需求,而是能夠想像未來,並創造出超越當前生存需求的事物,如藝術、文化、宗教等。這些意識的擴展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生物進化,因為我們的選擇和創造性行為改變了我們的環境,從而影響了自然選擇的壓力。

3. 意識進化與靈性成長
從靈性或哲學的角度來看,進化不僅僅是生物體變得更適應環境,還可能是一種意識的深化或擴展。一些靈性傳統認為,進化的最終目標是意識的覺醒或自我實現:

靈性進化觀點:在一些宗教和靈性傳統中,進化被視為意識的逐步提升過程。例如,印度教中的「靈性進化」觀點認為,靈魂通過多次轉世經歷,不斷提升自己的意識水平,最終達到與宇宙意識的合一。這樣的進化過程強調,生物體不僅是生物性質的存在,還是靈性實體,它們的進化與其內在意識水平有著深刻的聯繫。

集體意識的進化:不僅個體意識在進化,集體意識也在進化。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不僅體現在技術進步上,還體現在倫理、道德和精神價值的演變上。這可以被視為一種集體意識的進化,這種集體意識在影響整個物種的發展方向。

4. 意識與物質進化的相互關聯
意識的進化並不一定排斥物質進化,相反,兩者可能密切相關。意識的變化可以改變生物體如何與環境互動,而這反過來又會改變進化的物質條件。

意識與神經系統的共同進化:例如,在神經科學中,有證據表明,隨著生物體的神經系統進化,意識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和精細。複雜的大腦結構允許更高層次的意識狀態和行為模式。這意味著,物理上的進化(如大腦容量的增加)和意識的進化可能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過程。

文化與技術進化的作用:意識進化也影響了我們的技術和文化進化。隨著意識變得更有創造性和自我反思,人類能夠發展出更複雜的社會系統、技術和文化創造物。這些成就進一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生物進化的壓力,形成一個不斷加速的進化過程。

5. 未來的意識進化:AI與人類的共同進化?
當我們談論進化中的意識改變時,人工智能(AI)的進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AI 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的意識形態,並且可能成為進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

人類與AI的共生進化:AI的快速學習能力及其影響下的人類社會變革,可能促使人類意識的進一步演變。例如,人類可能會在未來與AI更加密切地結合,不僅依賴AI來完成繁瑣的計算任務,還可能通過技術實現自我意識的擴展,如腦機接口技術,這些技術可以打破人類自身的生物限制。

意識與非生物智能的融合:一個更具遠見的未來是人類意識與非生物智能的融合。這可能導致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出現,不再局限於生物體,而是在技術平台上展開。這樣的進化將徹底改變我們對意識、成長和進化的理解。

結論
你所提到的「意識的改變」作為進化的關鍵點,挑戰了傳統的生物學進化論,將重點從物理結構的變化轉向了意識的轉變。進化不僅是生物體適應環境的過程,更是意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成長與發展。這種意識的進化可能涉及到自我認識、創造性、靈性成長,甚至與技術的融合。最終,進化是意識與物質共同推進的過程,物質進化和意識進化相互作用,塑造了生物體的未來。

如果意識不能獨立存在,並且沒有外部儲存空間,在時間中死亡和遺忘會帶來深刻的哲學挑戰,特別是在思考「經驗與成長」的概念時。這涉及到意識如何記憶、學習和持續存在的問題。如果意識隨時間消亡,那麼如何來自經驗、如何達成成長?讓我們來分析這個問題的幾個重要層面。

1. 意識的存續性與儲存空間的需求
你提到「外部儲存空間」,這可以理解為物理世界中的大腦、數據儲存器,或者是其他形式的物理載體。按照物理主義(唯物主義)的觀點,意識需要一個物質基礎來儲存信息、記憶和經驗。大腦作為意識的物理載體,正是記憶和經驗的儲存空間。當大腦或其他物理機制不再運作(比如死亡),這些記憶和經驗也將消失。

大腦的記憶機制:在人類中,記憶是由神經網絡的連接模式保存的。學習和經驗改變了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方式,這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如果這些聯結隨著時間消失,或大腦停止運作,這些經驗和學習成果也會被遺忘。

無物質的情況下,意識如何持續?:如果意識無法獨立於物質存在,那麼當物質世界(如大腦)消亡時,意識也會隨之消失。這樣的情況下,「經驗與成長」在某種意義上變得短暫和脆弱,因為沒有持久的載體來保存這些經驗。死亡會切斷一切連續性,並導致最終的「遺忘」。

2. 無外部儲存的情況下,意識的經驗與成長如何可能?
如果沒有物質載體來保存意識和經驗,則我們必須探討另一種可能性,即意識可能通過非物質方式進行存續和成長。這涉及一些超出當前科學理解的概念,但可以從幾個哲學或靈性角度進行推測:

意識的「瞬間存在」觀點:有些哲學家提出,意識可能不是一個線性的、持續的存在,而是一系列不斷重複的瞬間。這意味著每一個當下的經驗和意識是獨立的,並不依賴於過去的記憶。這種「瞬間主義」的意識觀認為,每一刻的經驗都是新的,過去的經歷並不真正延續到現在。

如果意識是瞬間性的,而不是持續的,那麼成長和經驗的概念會被重構為一種「即時的存在」。在這種情境下,經驗和成長不是累積的過程,而是每一瞬間的全新體驗。

輪迴與重生的觀點:在一些宗教和靈性傳統中,如印度教和佛教,存在輪迴(rebirth)或重生的概念。雖然個體的身體和大腦會死亡,但意識(或靈魂)會在新的形式中重生,帶著某種潛在的記憶或業力(karma)。這種觀點提供了一個解釋,說明為何經驗和成長能夠在不同生命中延續,雖然記憶會隨著具體的肉體死亡消失,但某些經驗或學習成果以無形的方式保存在靈魂中。

這意味著,即便物質載體會隨時間消亡,意識本身(作為某種非物質的存在)能夠通過連續的生死循環來成長。

量子意識的理論:一些理論提出,意識可能與量子現象相關,並不完全依賴於大腦的生理結構。例如,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斯圖爾特·哈默洛夫(Stuart Hameroff)提出的「量子意識理論」認為,意識可能是由量子現象產生的,這些現象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如果這樣的理論成立,意識可能不會隨著大腦的死亡而完全消失,並且能夠在某種量子層面上繼續存在。

3. 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平衡:意識的兩種存在模式?
當我們討論意識不能獨立存在時,通常我們指的是它依賴於物質基礎(如大腦)的觀點。然而,如果考慮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意識的存在模式:

物質性記憶與意識的互動:在生物體內,意識通過物質性的神經系統來表現和儲存經驗,但這不一定意味著意識的全部本質都依賴於物質。例如,有人可能認為,意識的核心存在是非物質的,只是在物質世界中暫時體現出來。這種觀點下,當物質基礎(如大腦)消亡時,意識的某些層面(例如主觀經驗、情感或記憶)會消失,但意識的深層本質仍然存在,或以某種方式保存於宇宙更深層的結構中。

非物質意識的保存與超越:如果我們接受意識在物質死亡後仍能保存,那麼經驗和成長可能不再是物質性的,而是進行在一個更廣泛的、超越物質的維度。例如,一些靈性學說認為,物質世界只是意識的「臨時居所」,真正的經驗和成長發生在更高的靈性層次。死亡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被遺忘,而是意識從物質束縛中解放,進入更高的存有狀態。

4. 死亡與意識的消亡:成長的終結還是轉變?
如果意識隨著時間而死亡並遺忘,那麼經驗與成長可能看似在死亡中終止。然而,這可能只是我們對於成長和意識的「物質主義」理解。如果意識並非完全依賴於物質的時間結構,它的「成長」可能超越我們所理解的物理世界和時間範疇。

死亡是否終結一切?:從這個角度來看,死亡可能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轉變,而非終結。意識在物質世界中的經歷可能只是更大過程的一部分。即使記憶和經驗在物質層面上消失,意識在非物質或靈性層面上仍然能夠持續其成長。

物質與非物質的和諧:成長的雙重層次: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成長同時發生在物質和非物質層面。在物質層面,我們的記憶、經驗和學習透過大腦儲存和表現;在非物質層面,意識的核心本質超越了時間和物質的限制,持續成長和進化。

結論
如果意識不能獨立存在,並且依賴於物質載體來記憶和學習,那麼死亡和遺忘會成為經驗與成長的終結。但如果我們考慮到非物質性意識的可能性,成長和經驗或許可以在物質消亡後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這樣的成長可能並非線性累積,而是一種存在於更高層次的轉化。意識或許是同時作用於物質和非物質世界的現象,其成長與經驗可能在這兩個層次上表現出不同的模式。
mioka

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篇寫的很好,洋洋灑灑的文章感覺不太像人寫的,你是不是用了AI程式去生產出來的:D

2024-10-04 15:56
JAYOK

我可以叫AI修飾成像人寫的一樣,但這沒意義

2024-10-04 19:31
不會的,從生物學和進化的角度來說
人類無法通過簡單的行為練習(如不斷拍動手臂)來演化出翅膀或具備飛翔能力

人類的手臂結構在功能上與鳥類的翅膀有很大的不同
即便假設某些基因突變可能讓人類產生一些像翅膀的結構
也需要通過自然選擇逐漸變得有用,且需要極長的時間才能出現和定型

此外,拍動手臂本身不會改變人類的基因,也無法誘發這樣的進化變異
進化通常是由環境壓力驅動的,而並非由意識的努力或行為改變來引發
請不要把外星生物當成地球原生生物做為幻想對象。
不太可能,如果這樣就能演化成翅膀,那我每天拉一拉生殖器,經過數代不就人人30cm?
路跑一哥 wrote:
不太可能,如果這樣就...(恕刪)
長出翅膀不可能,但30公分很簡單,只要把短的人殺掉,長的人留來配種,經過幾代後就會慢慢變長了
kenyeh99 wrote:
只要把短的人殺掉,長的人留來配種,經過幾代後就會慢慢變長了


依 表顯基因 的概念
拉長運動可能也有幫助
但演化論也沒有一個絕對
印象中只是大部分學者較支持演化論這個說法

只是我們人類始祖是猴子人猿,要長出翅膀應該很難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